選單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而同樣“晝伏夜出”的飛行動物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要知道,古人一看到這種鳥,能逃得比“劉翔”還快。但在每年端午節時,卻還要爭相吃它。這是為什麼?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由於“貓”是直到漢代才被從國外引進的,所以“貓頭鷹”這個名字顯然不是它的本名。在古代,人們稱呼貓頭鷹為“梟”或者“鴞”。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晝伏夜出的鳥兒都被古人視作為“一個令人恐懼及厭惡的存在”,比如漢代詩人朱穆:

《與劉伯宗絕交詩》

北山有鴟,不潔其翼。

飛不正向,寢不定息。

飢則木覽,飽則泥伏。

饕餮貪汙,臭腐是食。

填腸滿嗉,嗜慾無極。

這首詩簡直將貓頭鷹寫成了世間最邪惡的動物,分分鐘就要令地球爆炸。天誅地滅都不夠贖罪,連呼吸都是個錯誤。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古人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要將貓頭鷹做成羹湯來吃。這真不是小妹忽悠,作為美食強國,我們吃貓頭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並且還作為禮法代代相傳,唐、宋、明、清各朝都有吃貓頭鷹的習俗。更有趣的是,在吃貓頭鷹這個事情上,古人還“挑三揀四”,專吃圓的,不吃帶角的,西奇妹解釋不清,你們還是看圖好了(下圖):

那麼,為何古人要邊歧視它邊吃它呢?西奇妹今天請來幾位古人,請他們說說理由。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由於貓頭鷹的生活習性與蝙蝠一樣,大多數是晝伏夜出。白天藏匿在岩石穴與叢林之間的它們,一到黑夜就出門狂歡。它的叫聲聽起來像鬼魂一樣陰森淒涼,令人恐懼。直立的兩耳,好像鬼故事裡的雙角妖怪(這種不能吃)。外加其雖然擁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圓眼,但給人十分驚恐的感覺。

(西奇妹注:實際上貓頭鷹是個色盲,但它視覺敏銳,在夜間的能見度比人類高出約100倍。)

傳說中的貓頭鷹,能聞到病入膏肓的人身上的氣味。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它聞就聞了,聞到了還要蹲在窗外發出“咕咪、咕咪”的笑聲。古人認為當一個久病的人聽到這個聲音時,代表貓頭鷹正在數他的眉毛,等數清有多少根的時候,病人的大限也就到了。雖然這只是個古怪的傳說,但古人仍舊為貓頭鷹留下了“報喪鳥” “逐魂鳥”等令人恐懼的別稱。

(西奇妹注:貓頭鷹不僅視力好,嗅覺還非常敏銳,達到了9。5萬個聽覺神經細胞。至於能否聞到病入膏肓的人身上的氣味,目前沒有科學觀點能佐證。)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在《詩經·國風·豳風》中,有一篇名為《鴟鴞》,節選如下:

《鴟鴞》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大意是以一隻孤弱母鳥的視角,控訴貓頭鷹(鴟鴞)抓走了自己的幼鳥,還毀壞了自己的鳥巢。在這首詩中,貓頭鷹是殘暴且貪婪的形象。

除了愛偷孩子和砸人老巢,古人還將貓頭鷹與“不孝”掛上了鉤。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東周列國志》

此鳥名鴞……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

說的是:貓頭鷹小時候被媽媽餵養長大,等到長大了卻啄食它的媽媽,這種鳥太不孝順了,所以要抓住它吃掉它。翻看歷史,確實自漢朝開始,人們會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獵殺鴞鳥,並做成羹湯食用,古人認為食母之鳥就應該被殺(吃)絕。

除此之外,東漢著名經學家許慎在《說文》也提到“梟”是一種不孝的鳥類,惡毒到成年以後會捕食自己的媽媽。所以要抓住它千刀萬剮後掛在樹上作為警醒。所以呢,“梟”字的象形正是“鳥頭在木上”。

(西奇妹注:事實上,貓頭鷹從來不吃母鳥,只是它比較晚熟,需要母鳥長期餵食,至多算個啃老族。)

最後一個原因同蝙蝠,貓頭鷹真的很好吃。

貓頭鷹會傳染疾病嗎?為何古人很懼怕它,卻還要吃它?

三國時代有個吃貨叫陸璣,他寫了一本叫《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的書,裡面提到貓頭鷹的肉不僅可以做成羹湯來喝,還可以做成烤肉串,味道相當鮮美。猜測正因為它太好吃了,所以漢代人才要汙衊它是個“妖鳥”,這樣才能心安理得的大啖特啖。就像中世紀的歐洲人愛吃羊肉,為了心安理得,就將山羊汙衊成魔鬼。

(西奇妹注:事實上貓頭鷹與妖怪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貓頭鷹是捕鼠能力最強的鳥類,沒有之一。據統計,一隻貓頭鷹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隻老鼠。對於莊稼來說,它們簡直就是保護神。)

看完貓頭鷹的故事,西奇妹還是要再囉嗦一句:貓頭鷹和它的野生動物夥伴們,應該生老病死輪迴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我們的肚腹之中。放過它們,也是放過自己。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給西奇妹,發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本文由西奇博物館原創釋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