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跤壇"河東三老"

天津人都知道,河東是摔跤的窩子。早在民國時期,河東一帶就出現了三位出類拔萃的跤手。他們是家住河東大直沽的白寶森、王文海,家住地道外的李文起。

這三位,穿上褡褳與人過招,個個都有絕活:白寶森的“趴拿”、王文海的“叉踢”、李文起的“別子”,施展開來少有敵手。他們憑藝贏人,以德服人,行俠仗義,深受摔跤人敬重,被後人尊稱為“河東三老”。

白寶森當過球童,在頤中捲菸廠當過小工。後來扛大個兒,趕大車搞運輸。他從小喜武好摔跤,十八歲在謙德莊跤場被清宮二等撲戶孟瑞亭收為弟子。他為人仗義,常為窮苦百姓分憂解愁。為救捱打勞工,他敢將日本人摔得丟盔卸甲。天津解放初期,他被工人推舉為河東勝利馬車運輸社主任。

王文海乃清宮大內高手“刀王”王寬的弟子,凡是和王文海摔過跤交過手的人,對其手法和跤技無不交口稱讚。

王文海頗有民族氣節。日本人佔領天津時,聽說王文海是摔跤高手中的高手,就高薪聘請他去日本武館教日本人摔跤。當時王文海家裡很窮,很需要錢,但他還是找個託詞拒絕了,不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教給侵略者。

王文海摔跤棒,武術也挺好,而且會按摩。鮮為人知的是,他挑羊毛疹一絕。有一年,李文起得了羊毛疹,醫院治不了,憋得他難受至極,眼看有性命之憂,王文海趕到李家,點著洋火將做針線活的鋼針燒燒(消毒),挑破患處,擠出黑血,可謂妙手回春。李文起說:王文海救了我一命。

“河東三老”中,王文海家境較為困難。有一年臨近春節,他遇到了難處,別說準備過年的東西,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白寶森聽說了,立馬帶著錢和年貨前往他家,幫他過了年關。

1956年,王文海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全家去青海,他把李公樓的住房賣了,卻陰差陽錯沒能走成。一家八口無房可住,急壞了王文海。白寶森聞訊後給他找房子,費了老大勁,幫他在大直沽買房定居。

1965年,王文海的長子王潤德結婚時,婚房沒有著落。婚期不能再拖,白寶森又為王文海分憂解愁,幫著借了朋友家的閒房給他兒子當婚房,並讓身為廚師的徒弟姚金山為婚宴掌灶,白寶森則親自擔當“大了”,接待各門各派前來賀喜的跤壇人物。至今,王潤德說起白老師,感激之情依然溢於言表。

“河東三老”中,只有李文起摔跤沒有師父。他是在地道外跤場摔出來的高手。他認為,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一摔二看三偷(藝)四練,也摔出了名氣。他天生力大,善用“別子”,你摸他哪兒他都能用“別子”贏你。

李文起年輕時給工廠主開汽車,比較富裕,常常資助跤壇中的窮朋友。跤壇名將於永泉於七爺落魄時,李文起籌集了三十塊錢資助他,他照顧七爺的面子,就請朋友把錢給他送過去。當時三十塊錢可不是小數,給於七爺解了大難。

“河東三老”意氣相投,俠心相通,從相識到相知,幾十年交情始終如一,堪稱跤壇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