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初英格蘭瑪麗女王把國內三十員大將都發配到殖民地了,最後被伊麗莎白篡位,然後納爾遜等大將要麼永鎮印度要麼世襲罔替紐西蘭。最後這大英差點要崩了麼,最大的女王鑽石都能丟萬幸英國女王登基,慢慢收了回來。比如印度總督以前都是本地人,女王陛下登基以後,才是英國人派過去當總督不是謝絕惡意的蒸汁銀魚。每個人的私有財產必須是透過“王”來進行分配,僅有佔有權,並不具備所有權。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這意味著每一位新的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進行再分配,在西方哲學來臨東方大地前,人們的抵抗是沒有理論根基的。正因為抵抗皇權是一件沒有邏輯支援的事情,所以人民只會在挨餓受凍的情況下主動抵制。但是,對於中央系統下的高階官僚而言就不同了。他們的生死就在於皇權歸屬的賭博。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也就是每一次權力更替,人們都無法獨立於其中,他們的私有財產難以被保護。在皇朝初定的場景下,皇權與官僚之間的不信任是最大的,此時的皇帝一般具有極大的威權可以生殺予奪,愈是如此,反抗和謀亂的可能性便越高。所以常見的情況是由於權臣的兒子女婿如何如何,導致整個家族敗亡。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本質是絕對的權力與絕對的任性。開創事業的時候,主要是靠武將,這個時候武將犯錯誤,當權者也會容忍。打江山需要的是一群同志,有一群同樣志向的人,這樣才能取得勝利果實。建國後,文臣成了主要,開國功臣,基本上就成了挑戰權威的一群人,不乏有些居功自傲的人。他們成了君權最大的威脅,他們資歷夠老,履歷夠深,技術夠硬。手下有一群跟著同生共死的老鄉。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這樣的人,當權者怕不怕。萬一哪天,這人想弄個皇帝噹噹,幾個老鄉在小黑屋,一番商量。當權者的寶座,就搖搖欲墜了。創業公司基本就一個樣,創業期老闆員工好兄弟。渡過了困難期,老闆立刻劃定框架,最大的大佬,往往都是外面請的,薪水比你高,權利還比你大。你不聽話,請來的大佬,分分鐘找藉口排擠你。看過一個論點是,與皇帝站在對立面的永遠不是老百姓,而是身邊的大貴族和大地主勢力,皇帝必須使這些貴族勢力達成制衡,使他們之間相互牽制,才有可能鞏固皇權地位,而開國時期因為大家曾經目標一致,大臣將領之間空前團結。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所以對皇帝才是最大的威脅,所以皇帝要麼一併剷除,要麼再培養一股勢力與之抗衡。拿漢朝舉例子,大部開國功臣分跟著劉邦混的,其實腦子還沒從戰國時期分封轉到中央集權,所以跟著一個看似仁厚的長者,吃肉喝湯。但是他們在劉邦看來都是要瓜分自己家產的餓狼。兩者心態不同,矛盾點就在這上面。後代其實也差不多,功臣大都不是安居人下的忠臣,都有自己小算盤,當然這種心思皇帝比誰都懂。可能他覺只要沒有貪官汙吏,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大家都有一條活路,就不會造反,他的家族就可以千秋萬代了,這樣的話自己苦一點也沒什麼。

為何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難處理,與開國功臣的關係

但是他手底下的人又不一樣,大家出來混的,冒著生命危險跟他一起造反,起兵,爭天下為的是什麼?這種矛盾還還有很多,這是階級矛盾。畢竟一個是統治者,代表的事全天下人的利益,一個是被統治階級,有完全自我的利益訴求,根本不能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