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受國史案牽連要被處死,但高允仍堅持說真話,魏太武帝卻赦免了他

北魏高允,幼年就成了孤兒,但他很早熟,器度非凡。少時出家當和尚,不久還俗,千里投師求學。他曾做過數年郡功曹小吏,因廉潔奉公而受到 嘉獎;也曾隨嶽平王討伐北涼(今甘肅境內),因戰功卓著而封爵。歷經拓跋燾、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五代君主,任從事中郎、侍郎、中書令、光祿大夫,98歲高齡才去世,追贈司空,獲諡號曰文。

受國史案牽連要被處死,但高允仍堅持說真話,魏太武帝卻赦免了他

清河人玄伯見到他後驚歎道:‘’高允品德高尚美好,舉止神情文雅,將來必定成大器而成為一代人傑。‘’

高允十幾歲的時候祖父也去世了,他回家奔喪,把家產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卻出家當了和尚,不久還俗。

高允天生喜歡文史典籍,身上揹著書籍不遠千里到外地求學,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知識,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方面的學問。

後來高允被聘為從事中郎,當時正是春天,很多囚徒沒有處置,高允和呂熙等人分別去各個

州郡處理這些事情。呂熙等人都因為受賄而被抓了起來,只有高允一個人為官清廉,最後受到了嘉獎。

高允兼任了著作郎,和崔浩一起奉命寫國史,完成了《國記》。當時崔浩找了很多懂得天文

曆法的人,考證出漢代以來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執行規律,另外製定出了一部曆法,拿給高允看。

高允指出了裡面的不足之處,崔浩卻認為他錯了,兩人爭執不下。

一年多以後,崔浩對高允說:‘’上次我們爭論的問題,我確實沒有認真地思考,後來經過進一步考證,果然和你說的一樣。‘’

崔浩不由感嘆地對別人說:‘’高允的學問太精深了!‘’大家也對高允非常佩服。

受國史案牽連要被處死,但高允仍堅持說真話,魏太武帝卻赦免了他

有一次,魏太武帝拓跋燾問高允:‘’朝廷的大事那麼多,應該最先處理什麼事呢?‘’

當時全國的土地多數都被封禁了,而且不靠務農吃飯的人也很多,北魏的農業受到了極大的損害。高允針對這個情況說道:‘’我小時候很窮,所以只懂得種地的事,請讓我談談農業吧。古人說,一平方里的土地可以開墾出三頃七十畝的良田。

如果辛苦耕耘,一畝地可以增產三鬥,如果懶惰就會減產三鬥。天下良田那麼多,増加或減少的糧食又該是多少呢?如果官府和農民家都儲存了足夠的糧食,那麼即使是遇上饑荒,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拓跋燾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於是解除了對土地的封禁,把良田分給了農民。

拓跋燾命崔浩主持修訂國史,高允也參與其中。拓跋燾特別面諭他們要“務從實錄”。於是崔浩他們便當真“實錄”起來,把拓跋燾先祖輩們的履歷行狀和“豐功偉績”據實列敘,幾乎是無論善惡毫不諱言,卻不知帝王們不為好龍的葉公者幾稀,再加上小人們讒夫交構,拓跋燾勃然大怒,一紙詔命,竟將崔浩收繫於獄中。

高允也參與了修史,自然也要受到牽連,眼看著命將不保了。

而他曾是太子拓跋晃的師傅。太子知道此事後,便想保全高允。特意將他召來,面授機宜,告訴他魏太武帝問起來就順著自己的話去說。

太子對魏太武帝說:‘’高允做事一向很小心謹慎,這次編寫國史,一切都是崔浩的意思,他只是照著崔浩的話去做罷了,所以請饒他一命。‘’

魏太武帝拓跋燾問高允:‘’國史是不是都是崔浩寫的?‘’

受國史案牽連要被處死,但高允仍堅持說真話,魏太武帝卻赦免了他

但面對此時此刻,高允老老實實地回答:‘’《太祖記》是鄧淵寫的,《先帝記》和《今記》是

我和崔浩一起寫的。崔浩一般都是做綜合的工作,主要負責統籌安排。書裡面註解部分,我做得比崔浩還多。‘’

魏太武帝聽了之後大怒,對太子說:‘’他的罪比崔浩還重,怎麼能放了他?‘’

太子趕緊為他辯護:‘’高允是小臣,見到聖上就緊張得胡言亂語了。我以前問過他,他每次都說是崔浩寫的。‘’

拓跋燾又問高允是不是這麼回事,高允回答道:‘’我是個平庸的人,寫書的時候錯誤百出,

應當滅族,今天我已經甘願受死,所以不敢不說真話。太子殿下因為我長期為他講課。所以可憐我,想讓我活下來。其實他並沒有問過我什麼,我也沒有說過那些話,我說的都是實話。‘’

太武帝拓跋燾為之動容,頗為感慨說:“臨死不移,人情之所難,為臣不欺君,不愧貞臣,應赦其罪。”

高允就這樣被放免了。

拓跋燾審問崔浩的時候,崔浩怕得話都說不出來,結果皇帝更生氣了,命令高允替他寫詔書,

崔浩以下,僕人以上共128人,全部滅五族。

高允勉強拿起筆,遲疑著沒有寫,拓跋燾則頻繁下令催促。

高允請求見拓跋燾一面再寫,他說:‘’崔浩犯的罪,如果還有撰寫國史以外的原因的話,這不是我敢知道的。如果只是因為國史一件事的話,那麼秉筆直書雖然對朝廷有觸犯,但罪不至死啊。‘’

拓跋燾極為詫異地瞪了高允半晌,一聲斷喝,讓人將他拿下。太子晃趕緊又苦苦哀求,好一陣,拓跋燾的怒氣才有所平息。指著高允對太子說:“非允敢諫,更要致死數千人了。”

受國史案牽連要被處死,但高允仍堅持說真話,魏太武帝卻赦免了他

第二天,果然有詔令下來,命令誅死崔浩,並夷其族。其餘有牽連的僚屬只殺本人,不罪及妻孥及家族。雖然仍是一場令人齒冷的文字獄。畢竟要少連累許多冤魂了。

自然,事後高允與太子會就此事有過議論。他們的對話,讀來也令人腸熱。不妨順錄於下:

太子道:“我欲為卿脫死,卿終不從,致觸上怒。事後追思,尚覺心悸。”

高允道:

“史所以記善惡,垂戒今古。崔浩非無它罪,但作史一事,未違大禮,不應加誅。臣與浩同事,浩既誅死,臣何敢獨生。蒙殿下替臣救解,恩同再造,不過違心苟免,非臣初願,臣今獨存,尚有愧死友哩!”

高允很長壽,他一直活到了98歲,死後得到了朝廷從來沒有給過的封賞,諡號為文。

一場幾乎是勢不可免的大禍,竟因為高允的坦誠和直諫,不僅保全了自己,還救了許多人的性命。

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而高允,不可謂不是一個鐵骨俠腸的硬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