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亂極則治,暗極則光,天之道也。

——《原道覺世訓》

宋道衰微,歷經遼、金、蒙數百年的肆虐,華夏大地終於否極泰來——一個新生代的王朝,讓九州士氣為之一振。北逐敵酋,先是歷經戰火的洗禮;靖難之役,又上演了同室操戈的慘劇。如今,大明在永樂治下,如人方到少年,羽翼伸展,橫絕萬里。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一部《大明風華》,雖是戲說,但總好過滿屏的金錢鼠尾,多少能洗滌業界內的一些腥羶之氣。一個家族的興衰,幾代帝王的沉浮,或許不是吾輩所能揣測,可真實的人物必定是有血有肉的。摻雜著正史和野史,捎帶一點戲謔和玩味,其實沒什麼不好。因為,人們更在意的是,自己心中那個朝氣蓬勃的時代。

1、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這是梁冠華老師給大家送來的驚喜。一個胖胖的太子,憨態可掬,喜文厭武。《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是百官心目中的賢君,也是觀眾眼中的吉祥物。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梁老師早些年的精彩,在於和錢雁秋、張子健合作的“狄仁傑系列”和“燕雙鷹系列”。可這一次,他顯然打破了觀眾對“胖靈”的刻板印象。我們很高興看到,鐵三角分裂以後,梁老師很快為自己的演藝生涯找到了新的定位。大智若愚,重劍不鋒,集慫包和勇敢於一身的太子爺,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演技。

“我都累成這樣了,你爺爺還是不信我……這個太子我不當了,我要回順天!”

父親龍威在上,兄弟鷹視狼顧,夾在中間的太子爺實在不好做。老爺子名為天子,其實更像一個四處征戰的兵馬大元帥;一代聖君的思路天馬行空,其做派卻像個甩手掌櫃。儲君不是皇帝,可卻要長年監國,做著皇帝的事,這種尷尬的處境非言語所能企及。

更不要說,太子的後院還時常起火,太子妃和太孫都不是省油的燈。好像所有人都在擠兌可憐的太子——“他是割捨不下你兒子。換做是你啊,他早就割捨啦!”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說到這裡,吳越和梁冠華兩位老演員的對手戲堪稱絕妙。“姓朱的,你再不好好琢磨琢磨,下輩子你變老鼠我變貓,我天天咬死你。”這是屬於中年人的俏皮,接地氣而不油膩,帶勁。

更妙的是,朱高熾從慫包到霸氣,從怯懦到沉穩,前後期的這種轉換如此自然,讓觀眾毫無違和感可言。這大概就是老戲骨對劇本的理解吧。看看,“爹,你要再這麼任性下去,兒子可就要造您的反了。”似乎,梁冠華老師早就埋下了扮豬吃虎的伏筆,看著他在後方料理軍務,看著他登基為帝,一切有條不紊,一切理所當然。

2、鬧著玩的奪嫡: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一

老皇上攥著《大明風華》的節奏,他像個戲園子的看客,是大金主。而朱家三兄弟就是那臺上的角,供人取樂。太子爺是看著傻的精明人,而漢王和趙王就是兩個看著精明的傻子,甩包袱玩的就是反差萌。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歷史上的漢王趙王,雖然也長於武略,但玩政治完全不是仁、宣二帝的對手。可導演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硬是給這倆踹窩子的慫禍加了一堆戲碼。尤其是俞灝明飾演的漢王,被太子騙了金豆子還撈不著好,讓老爺子一次次用模稜兩可的許諾耍得團團轉,可以說他和趙王承包了全劇一半的笑點。

兄弟之間的奪嫡戲,有一個很大的槽點。那就是《大明風華》的臺詞和橋段,過多地“借鑑”了二月河老師的康、雍、乾三部小說。比方說,立儲看“好聖孫,可旺大明三代。”這一處,就是直接從《康熙大帝》後半部那裡照搬來的;還有趙王爺靈堂吃雞的片段,跟《雍正皇帝》中弘晝的活出喪也存在雷同。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最大的漏洞,《大明風華》的編劇居然把二月河筆下“賜陀羅經被”的段子直接抄來了。要知道,陀羅經被又稱“往生被”,原是密宗聖物。它起源於蒙元時期,後來在清代被列為皇家陪葬品。至於中間的明朝,作為主體民族王朝,是絕不可能像遊牧民族一樣熱衷於佛教藏密的。明朝皇帝治國以儒為主,而在個人信仰上更為重視本土的道教。無論從明代文獻,還是十三陵出土文物來看,明代皇族都沒有使用密宗陀羅經被下葬的習慣。

3、小兒女

《大明風華》雖然是朱亞文、湯唯“領銜主演”,但在觀眾眼裡,他們是板上釘釘的配角。朱亞文這些年,從《闖關東》到《飄洋過期來看你》,他已經無數次用作品證明了自己。但這一次,不行。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演員好,劇本也好,但是演員和劇本不搭。朱亞文這個皇太孫,對於“飛揚跳脫”和“賤”的區別,沒有弄清楚;對於霸氣和邪氣的不同,沒有搞明白。所以,朱瞻基這個孩子在一家子老戲骨面前,成了多餘的甩貨了。而在電視劇的中後期,他對角色的錯誤理解,導致宣宗這個人物把帝王心術以變態和神經質的表情詮釋出來,這就太尷尬了——那小眼神絕不是一個即將上位的帝王,而更像自宮了的東方不敗。

至於兩個存在感偏低的女主,我們就不好太過苛求,因為標籤化不全是演員的錯。畢竟,一些無良觀眾總會聯想起湯唯老師早年的作品,從而在彈幕區引起大家從生理到心理的極度不適。就孫若微而言,她真的是“若無其事的若,微不足道的微”,臺詞功底和表情變化過於單一。值得一提的倒是黑化的胡善祥,真應了“不善也不祥”的話。看得出來,在漢王和太子之間糾葛的戲份,鄧家佳為此是下了功夫的,無奈“小姨媽”的招牌太亮眼,“唐氏表演法”總讓人在不該笑的時候笑。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4、故國有明,日月不落

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

朱棣的志向是什麼。“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他以一生行止詮釋了自己的志向。生於戰火,死於征途,這是他的歸宿。

王學圻飾演的朱棣,在諸多明劇中堪稱典範。帝王氣勢,原不在殺伐,而在於不怒自威。帝王之道,並非高不可攀,而就在尋常百姓的冷暖之間。朱棣也是人,所求甚多,卻也平凡。“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親子情,一步一回顧。”其實,和睦的家庭,簡單的溫情,就能讓他感到幸福。可惜,對於帝王之家,這樣的溫情也是奢侈的。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

宮廷,充斥一代又一代的權位之爭。所以,朱棣只好縱情塞外,將自己的餘熱揮灑在帝國的邊疆。老驥伏櫪,也要為子孫盡責到最後一刻。當他的生命走向盡頭,相隔萬里的孩子心有靈犀。老皇帝魂遊京城,為太子送來了生命中的最後一份禮物,隨即離去。深沉的父愛,迴盪在萬水千山。

大漠平野,長河落日,一代人的餘暉倒映著帝國的朝陽。一位騎著老馬的戰士,正從容不迫地走來。你問他的方向在哪?向前,向前,直到消失在天地之間……

王學圻演出了明劇中的典範,可惜還是沒能救起《大明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