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巡用損失全城四萬老百姓的代價守城,他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張巡確實是個爭議人物。

張巡雖然被後世尊奉為最忠義節烈之人,同時又有高超的戰略戰術,在戰鬥中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可幾乎都是百戰百勝。把他稱之為千古名將,一點兒也不過分。

張巡用損失全城四萬老百姓的代價守城,他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張巡畫像)

不過,也有一件事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也就是在他守城的時候,由於嚴重缺糧,為了確保能夠戰鬥的將士活下去,他殺掉自己的愛妾,煮熟了給士兵們吃。另一個守將許遠也把自己的童僕殺掉給士兵們吃。由於這兩位主帥的倡導,城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殺死老弱病殘及婦孺,給守城士兵們吃的現象。根據史料記載,睢陽城中打仗之前,城中有人口四萬人,等到城破的時候,裡面僅剩下四百活人了。當然了,損失了這麼多人,也不完全是被士兵們活活吃掉的。大部分依然病餓而死的。但是那些病餓而死的人的屍身,依然被士兵們給吃掉了。

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要讓人不議論,絕對是不可能的。

就算在當時,張巡的行為,也已經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不過,後來由於唐肅宗給予了張巡肯定性的評價,認為他是功大於過,並且給予了他追封。因此,這種爭議才暫時告了一段落。後世對張巡的評價很多,不過大都是正面的評價。只是近年來,由於網路的活躍,大家對張巡非議的聲音,又重新響起。

那麼,張巡究竟做得對不對,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張巡用損失全城四萬老百姓的代價守城,他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網路配圖)

其實,關於張巡問題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忠君和愛民。

張巡之所以堅決抵抗,他的主導思想,就是忠君。

忠君這個思想,今天我們覺得有些愚昧,今天我們提倡的是愛國。但是在張巡那個時代,這絕對是最重要的的頭等大事,是那時候所有核心價值觀中的第一位。

有人可能會說,當時唐玄宗都逃跑了,張巡還忠於誰呀!但恰恰是唐玄宗都逃走了,而張巡還堅持忠誠,那就是最純粹的忠誠。因為在張巡這樣的知識分子的價值體系裡,這裡的君王,並不具體到某一個人,可以說是他忠於李唐江山。甚至說他忠於李唐江山也都狹隘了,應該是忠於內心的君王。而內心的君王,是一種道德信念。不管具體的君王是不是昏庸,是不是在大難面前提前逃跑了,都無所謂,都不影響張巡這樣的人的信念。

正如張巡自己回答叛軍的,他這樣做,是心中有“正氣”。後來文天祥在南宋皇帝都投降,南宋都已經滅亡了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不投降,也說到了“正氣”兩個字。可見,這就是那時候知識分子們共同追求的價值準則。

不過,與文天祥不一樣的是,文天祥不投降,也就是死他一個人,最多搭上他的家人。而張巡不一樣,他為了追求“正氣”,死的就不只是他一個人,還有他的整個忠勇的軍隊,乃至於全城老百姓。因此有人就說,張巡這是不愛民的表現。如果他愛民,那麼,他就應該開城投降。開城投降了,老百姓自然就有活路了。張巡不開城投降,反而還殺老百姓煮吃。這既是不愛民的表現,同時也是違反人性的表現。

張巡用損失全城四萬老百姓的代價守城,他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二是集體與個體。

張巡在守城的時候,一直追求的是集體觀念。就是整座城市的所有的人,都必須有同一個信念,誓死護君,決不投降。為此,他制定了嚴明的紀律。他當時讓大家討論是否投降的問題。當有個人發表了自己的觀念,認為這座城肯定是守不住的,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只可能走向滅亡,因此建議投降。張巡本來是開放性討論,但是他最終把這六個說了投降的人殺掉祭旗,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於再說投降的話。

正是因為張巡堅持集體主義。因此,在他的眼裡,整個城市裡的人,都是一個部件。為了讓整座城市運轉起來,這些部件都要做出犧牲,協調配合。比如在他看來,士兵為了守城,餓得沒氣力的時候,其他老弱病殘都應該犧牲自己。士兵可以出生入死,為什麼普通老百姓不可以失掉性命?

而反對張巡的人則認為,張巡這是完全無視個人意願的表現。這也是對生命的極不尊重。如果首領已經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生命,而只是追求一種所謂的價值,這還有什麼意義呢?歷史上的一切獨裁者,都是這樣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巡就是一個獨裁者。

當然了,關於張巡的爭論,還在繼續。之所以在整個皇權社會時期,對張巡爭論得少一些,而現在爭論變得,顯然也是一種價值觀的改變。因為今天,雖然集體主義觀念依然至關重要,但是個體價值和個體意願也逐漸得到了尊重。我認為,這是我們在看到這一段歷史現象時,應該注意到的地方。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