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文講清清代科舉制度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後工資多少

古往今來,從政都是無數學子心嚮往之的理想職業。在清代,讀書人想要從政,除了薦舉和世襲等方式,更多的是透過參加科舉考試進入政壇。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從隋朝開創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終結,持續了一千多年。到清代時,科舉制度發展已經達到鼎盛。

一文講清清代科舉制度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後工資多少

誰能考?

那麼在人才濟濟的清代,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有哪些呢?清代的科舉考試已經逐漸接近現代的考試製度,具有考試資格的“考生”均來自各類“學校”。比如京師開設的國子監、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各省開設的府學、州學、縣學等官學,和私人、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其中私塾、社學、義學的學生稱為童生;童生經過考試合格進入府學、州學、縣學等國家出資設立的官學後為生員,俗稱秀才。學習期滿離校的生員,要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歲考;清代還在京師設立國學,稱國子監,亦稱太學,在國子監肄業的人員統稱國子監生。

考什麼?

清代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官根據經文出題,考生則透過具體要求應試,大致有以下幾種作答方式,墨義,即筆答經文的前人註疏或上下文;帖經,考官選取經典遮蓋部分內容讓考生背出相關內容;策問,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詩賦,考查考生歷史文化知識能力和臨場應對能力;雜文,測試應試者的文學才華。

一文講清清代科舉制度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後工資多少

怎麼考?

清朝的科舉考試定期舉行,包括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在參加院試之前,讀書人先要透過縣試和府試,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院試作為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分三年進行,第一年舉行歲試,第二年舉行科試,第三年舉行鄉試。和現在考試類似,清代的院試中也允許“補考”,錯過考試的人就可以參加補考,叫做“錄遺”。

鄉試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內有一排排的小房子,是考生住宿、考試的地方。鄉試被錄取的舉人,第一名叫解元。中舉後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一文講清清代科舉制度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後工資多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制策一場,試題一般由讀卷官密擬或皇帝親自擬定,考生必須當日完成。殿試結果分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其中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一文講清清代科舉制度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後工資多少

進入殿試就是進士了,也就是今天說的“上岸”了,上了岸就意味著從政的大門已經向這些學子們敞開。那已經“上岸”的讀書人又能分配到怎樣的官職,

能拿到多少俸祿呢?

且聽我細細說來。

一般考中進士的人,都會被授予正七品以上的官職,名次靠前的人官職會更高。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每年春秋兩季發給,但由於官員的年俸並不高,難以維持龐大的家庭開銷,所以還存在養廉銀製度。如果按照正七品的官職來看,考中進士的人最低每年可以拿到年俸45兩,祿米45斛,養廉銀1200兩。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約等於人民幣150至220元,一斛米約等於200斤,那隻要考中進士,每年至少能收入18萬到27萬,還能有9000斤左右的米。

一文講清清代科舉制度哪些人能考考上之後工資多少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工資水平還挺高的?其實不然,那時候的官員,往往是一個人要養一大家子,老婆是不上班的,家裡還有一堆僕人。另外,官場上的迎來送往,也需要官員自己掏腰包。這樣算下來,當時的官員工資並不高。

儘管清朝的科舉制度仍然存在束縛知識分子思想、官員拉幫結派導致官場腐敗等弊端,但不得不說它對於封建時代寒門學子入仕有著無可辯駁的優點,在人才任用上它提供了最公平的選拔方式,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為封建社會的發展蒐羅了大量有志之才,對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