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中探花比狀元都高興,跟科舉傳統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自從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了千百年。都知道科舉制的最高級別就是狀元。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所有參加科舉制度的讀書人都要經過層層選拔。那時候的狀元可比現在的狀元含金量高太多太多了。不過古代中探花的人比狀元都高興,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跟科舉制度的傳統有關。

古代中探花比狀元都高興,跟科舉傳統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在古代,科舉制度要經過四層選拔。不同的朝代,層次叫法也不一樣。有的是分為鄉試,殿試,會試。頭銜也有不同的稱謂,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具體的分類叫法更是一籮筐,但是最高的稱謂只有一個,那就是狀元。在經過最後的選拔後,有高中三甲的說法。三甲就是狀元,榜眼,探花。

鄉試第一名被叫做解元,會試的第一名稱謂會元,最後一關的殿試才可以成為狀元。現在的考試,都說某省的高考狀元誰誰誰。按照古代的說法,稱為“高考會元”似乎更恰當一些。

古代中探花比狀元都高興,跟科舉傳統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那麼第二名是不是應該叫做“榜元”比較合適呢?

其實在宋朝以前是沒有榜眼這種叫法的,一直到宋朝的時候,才有榜眼的說法。據說殿試的第二名,第三名都叫做“榜眼”。因為榜的意思就是“上榜”“中榜”的意思,站位的之後分別立在狀元的兩邊,如同左右兩隻眼睛。故此稱為“榜眼”。

“探花”一詞出現的就比較早了,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據說當時科舉考試過後,會選擇同期進士中年輕俊美的男子進入杏花園,採摘花枝來迎接狀元。這個活動也有專門的稱呼叫做“探花宴”,而那些年輕俊美的進士們被稱為探花郎。

古代中探花比狀元都高興,跟科舉傳統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宋徽宗時期有個叫黃彥正的人,一家六兄弟有三個都中了進士。宋徽宗大加讚賞,賦詩讚曰:“勝似狀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由此可以看出,探花一次從唐朝一直到北宋晚年都一直流行,最後才成為殿試第三名的專有名詞。

後來漸漸演變出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中探花的人,必須要長得好看。狀元,榜眼,探花作為科舉考試的終極前三名,被稱為“三鼎甲”。受唐朝流傳下來的傳統,能夠被稱為探花的人一定要非常俊美。探花也成為了才華與美貌集一身的代名詞。

古代中探花比狀元都高興,跟科舉傳統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科舉制度是全國人民自上到下都認可的正途,而中進士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能夠成為前三名更是難上加難。成為前三名,又長得非常俊美。這一定是人間極品了。怪不得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心裡比狀元還高興。這是才華與美貌的象徵啊!

探花一詞也給人風度翩翩的感覺,要不會有“小李探花李尋歡”這麼鼎鼎有名的存在。武功又高,又有才華,長得還俊,又溫柔又智慧。作為一個男的我都動心了,更何況萬千少女。

古代中探花比狀元都高興,跟科舉傳統有關,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選擇成為全國第一的絕對實力派狀元,還是選擇成為才華與美貌並存的第三名探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