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鹹魚也有著自己的夢想,每一個鹹魚都曾有著自己的理想,但是為何最終偏偏想當鹹魚呢?

漫步我國的古代社會,你會發現在魏晉時期的鹹魚就尤其得多,關鍵是這些鹹魚也都不簡單,不僅僅是當時社會上有名的大學士,而且頗有名氣,可謂是不少讀書人的榜樣。但是偏偏這些人滿腹才華,最終卻不為朝廷所用。

這些人選擇歸隱山林,過著行雲野鶴一般的生活,而這種隱逸卻彰顯了不一樣的魏晉風骨,那麼為什麼這些魏晉時期的文人大儒們會對先秦兩漢的儒、道隱逸文化各有揚棄,最終形成自身特有的新型人格模式?那麼魏晉時期的古代隱逸文化其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常言道:風聲雨聲讀書聲,深深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人們往往會被讀書和入士結合起來,認為自己讀書就一定要有一番作為,但是

在魏晉時期,卻有著一群奇葩,不僅僅滿腹經綸,就是不肯入士,偏偏就想當一個沒有理想的鹹魚,那麼他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01.讀書不一定非得入仕,更重要為了自己棲身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東漢末年的戰亂,原本建立起來的儒家思想就此分崩離析,即使董仲舒曾經提出,天人感一和天人合一的學說備受推崇,甚至直接在統治者的推動之下,將儒家的學說和儒家的社會地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當時社會人人都想透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人人都認為讀書就一定要入士,但是這種情形並沒有得到持續,

因為東漢的戰亂,儒家這套學說被人們遺忘。

在這個時代,取而代之的是隱逸文化,

並且形成了不同於先秦兩漢的時代特色,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在東漢末年,這些書生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以在亂世之中往往會選擇儲存自己。在東漢末年,

當時著名的隱士龐德公就曾說過,自己雖然有著遠大的志向

,但這裡是亂世,自己得先找到一個棲息之地,這樣才能夠儲存自己。在亂世之中,這些所謂的名仕對於天下也非常的沒有興趣,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儲存自己,希望能夠在自己的理想之地自得自樂。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在這個時候,道家的玄學也是備受推崇,就拿竹林七賢來說,他們不僅僅敢於對統治者的召見不予理睬,而且每天過著自己遊山玩水的生活。就連大家都知道的陶淵明,

即使自己日子清貧了一點,但是其依舊不為五斗米折腰

,堅持在自然之中找到自己的本性,希望能夠在山水田園之中遠離塵世的喧囂。

由此可見在哪個時代,

隱逸只是符合真實本性的自然行為

,而人會儲存自己的性命,不受拘束,這些都是天性使然與道德名節無關,因此這些文人們選擇了大隱隱於市。

02.喜歡自然的山水,不想官場的城鎮

如果說漢代是儒家的高光時代的話,那麼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更加推崇的則是道教的無為和自然的思想,這個時候的文人們更加願意在

山水之中陶冶情操,忘掉自我和塵世之間的煩惱

、在《晉書隱逸傳》的記載之中,就可以發現,魏晉時期的文人們都喜歡遊山玩水,不僅僅到處玩,還呼朋喊友一起到處玩。竹林七賢就是如此,因為對於山水的喜愛,這些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出去玩,一起出去喝酒。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而在山水的薰陶之下,這些人對於自然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悟,於是他們寫下了一首首山水詩,讓後人們能夠透過這些詩歌之中,

去窺探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人文魅力

。對於山水,他們還有著自己的思考,已經不是以前的那種功利動機,於是他們很好的將玄言詩和山水很好的結合起來。

03.“鹹魚”的生活,也有別樣的精彩

雖然是鹹魚,但是作為一個鹹魚,也有著自己的精彩,魏晉的名仕們親近山水成為了魏晉六朝隱士群體最顯著的特色。

而這一時代背景和氛圍的薰陶之下,成就了陶淵明的千古美名

,至今陶淵明都能夠在現代社會俘獲一批批的粉絲。

無論是其詩歌的高度,還是他的那種人生境界,都成為了後人們所敬重和欽佩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為這種隱逸,

讓雙方得到了互相的成就,山水因為這些文人們的詩篇至今都保留著清秀

,而這些文人也透過山水實現了自然和人的溝通,展現出獨特的審美形式和審美趣味。

鹹魚的生活,每天醉情山水,但是鹹魚也能夠有著不鹹魚的地方,無論是精神境界還是留下的不朽詩篇,這些都能夠看出鹹魚們並不是真正的鹹魚,而是痴迷於自己喜歡的事情,追求自己的真性情罷了。

現代許多人又有誰能夠這麼的坦然呢?人們往往帶上了一層面具,在功名利祿之間被日常的瑣碎事情所連累。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為什麼魏晉時期的文人們會如此醉心於田園和山水自然呢?

畢竟山水這些看多了,你也會發現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趣味,而人生在世真正的追求也是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有著自己治國利民的人生理想。

首先眾所周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文人們往往推崇老莊思想,

希望能夠在自然之中找到自己本性和本心

,能夠體現出人的自覺時期。因此。以嵇康為代表,有思想的文人重新對大家所謂的文下了一個新的定義。

而厚實的文人也是被其定義所影響,根據《晉書》的記載,

嵇康本人就是嫉惡如仇的,他平生完全就遵循自己的本性去生活

,無論是多麼大的官員來見自己,只要自己不想見就不見,只要自己想喝酒,即使當時社會下了戒酒令也要喝,他完全地遵循自己的本性,所以他痛恨世俗名教的虛偽,

發現自己的好朋友和自己的人生觀相左,其便果斷絕交,寫下了著名的《與友人書》。

在自然和山水之中,其過著自己的理想生活,即使要被莫須有的罪名所殺,但是其依舊神情自若地彈上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曲

。嵇康發現自然美成就人格美,大大被當時的讀書人所敬重

,因此大家也紛紛學習,並不熱衷功名利祿,相反在自然和田野之間,收穫了精神的充盈和圓滿的理想。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而另一方面也有來自大眾心理訴求的反映,在當時魏晉時期往往採取的是九品中正制,

寒門子弟有著想出頭之地

,在當時社會之上基本都是高位全部屬於世家大族,而普通的寒門子弟很難有機會得到晉升。於是人們也將將對官場失望了,開始重新尋找新的目標,讓自己的精神和苦悶得到解放。

山水田園則是最好的解藥,不僅僅能夠讓這些文人們表達自己對於官場的厭惡,還能夠讓他們的精神得到治癒和安慰

,因此他們能夠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著書立說和詩詞曲賦成為了他們超越自我的出口,他們透過這些方式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去表達自己的存在感。

最後便是在這個時代,文人的存在感和地位根本不值一提,就連陶淵明這樣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清官,都感覺到身心俱疲,最終堅持不下去選擇了告老還鄉。其他許多和陶淵明一樣的文人也是如此,面對官場的黑暗,其沒有必要與自己不屑之人同流合汙,

選擇在山水田園之中修煉自己,在山水田園之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救贖

。因此在山水之間,這些文人們的身心又恢復了之前的健康,他們也更加滿意現在的生活,希望透過另外一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古代隱逸文化成為主流;讀書不入士,偏偏想當"鹹魚"

的確,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面對黑暗的仕途,這些文人們只有失望,在無盡的失望之中,自然大家都不奢望能夠做官,相反希望自己能夠隱逸,在自己的理想田園之中尋覓到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在這裡能夠實現自己的其他理想,告別自己的無病呻吟。在快節奏的生活,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讓自己慢下來,在慢的同時,可以去遠方看看,

無論是山水還是不一樣的風景,都能夠給與我們不一樣的收穫,也能夠洗去我們一身的疲憊。

三、結語

水之樂,古來共談。可見並不是這些文人們想要隱逸。而是在魏晉時期,特殊的時代及官場黑暗的影響,才讓這些文人做起了一隻沒有理想的鹹魚

,這些鹹魚們在山水之中自由忘我的生長,最終也成就了他們自身。可見鹹魚也有著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去做鹹魚,有時候更是無奈和心酸,但是鹹魚也能夠在其它方面幹出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