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民國才子的愛情總是那樣讓人目眩,特別是大詩人徐志摩,其感情生活更是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徐志摩曾給18歲的林徽因寫過一首詩,叫做《情死》,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你頰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帶來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給他們常住的機會,你的美是你的運命……

這首詩的字裡行間,都是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那種愛的甜蜜,彷彿花間的蝴蝶,那樣色彩斑斕,又那樣可愛與跳躍。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後來,林徽因還是沒有與徐志摩在一起,她選擇了梁思成,離開林徽因之後的徐志摩,遇到了“北平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陸小曼,他為陸小曼的美貌所迷醉,他為陸小曼寫下了《愛眉小札》,文章中滿溢著對陸小曼的深情。

就是這樣一個對林徽因、陸小曼都深情款款的男人,卻對自己的原配妻子張幼儀殘忍到讓人憤怒。

徐志摩曾罵張幼儀是一個“土包子”,是“鄉下女人”,甚至在張幼儀懷了孩子時,徐志摩也讓她打掉……

無論張幼儀做什麼,在徐志摩眼裡都是不正確的,徐志摩要求張幼儀處理掉肚子裡的小生命,張幼儀說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會出人命的,而徐志摩此時表現得更加冷酷了,他說:“有人因火車肇事而死,難道人家都不去坐火車了嗎?”

果然只要不愛,那個人連呼吸都是錯誤的,張幼儀在這段婚姻裡體會到的是深深的絕望。

一、張幼儀與徐志摩的結合

民國是一個神奇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誕生,也有舊時代留下來的各種事物,在新舊碰撞之下,人與思想都發生了轉變,民國有西服的時尚,也有小腳的落後。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西服與小腳的結合也必然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如魯迅與原配夫人朱安的結合,雖然他們完成了婚姻的儀式,但是他們卻一生未有甜蜜的感情。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結合也是最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志摩曾經罵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可她真的是那麼不堪嗎?當然不是,她出生於江蘇寶山,是鉅富張家的二女兒。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徐志摩與張幼儀

張幼儀的祖父是晚清縣官,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二哥張君勱後來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四哥張嘉璈是著名的金融家,後擔任中國銀行董事長,八弟張禹九是新月派詩人……

當時張幼儀是帶著豐厚的嫁妝出嫁的,她的嫁妝很多都來自於歐洲,光傢俱就裝了一節火車。

可是帶著豐厚嫁妝嫁進了徐家,她卻成為了徐志摩眼裡的“鄉下土包子”。

徐志摩在見到張幼儀的第一眼就表現出了深深的厭惡感,一方面他不喜歡這種被包辦的感覺,另外一個方面,他不喜歡張幼儀的長相,他認為張幼儀長相難看。

可實際上,張幼儀只是長相普通而已,並沒有到難看的地步,徐志摩喜歡的女性應該是林徽因一般嬌俏明麗的女子,而張幼儀恰恰不是,她性格沉穩內斂,這一點讓徐志摩的心裡產生了深深的不滿。

這樣的結合,本就是一場悲劇,如果張幼儀當初堅定一些,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事情,可偏偏張幼儀還是跳進了那個火坑。

徐志摩接受過西方式教育,對突然出現的“父母之命”有著深深地牴觸。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張幼儀

雖然如此,兩個年輕人還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一年張幼儀才15歲,她放棄了學業,來到徐家做一個勤懇的媳婦。

嫁入徐家的張幼儀,秉承著一個傳統女性的美好品德,照顧好家庭,照顧公婆,不久她又懷孕了,之後她又為徐家生下了長子徐積鍇,可她依然沒有挽回徐志摩半點的感情,徐志摩依然沒有對她產生過一丁點的憐惜。

二、徐志摩與張幼儀的決裂

張幼儀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去德國之前,一個是去德國之後。

其實與其說是去德國前後,還不如說是離婚前後,離婚前,徐志摩很少回家,張幼儀基本就是一個婚姻的擺設。

1920年,這一年就是張幼儀與徐志摩婚姻的轉折點,徐志摩收到張君勱的信,他被迫且不耐煩地把張幼儀接到自己身邊。

根據張幼儀的回憶,徐志摩的態度非常不樂意看到她,“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張幼儀知道,徐志摩是不願意見到自己的,此時的張幼儀已經有兩個月的身孕了,徐志摩告訴她,自己已經愛上了別人,張幼儀知道說什麼也不能挽回丈夫的心了,她明白多說無益,便同意了離婚。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1922年,林徽因與徐志摩也最終沒有在一起,張幼儀在這一年也誕下了次子彼得,而此時的徐志摩呢?正帶著離婚協議書趕來,這一次,他只是匆匆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罷了,張幼儀到此時也沒有走進徐志摩的心,哪怕她付出的再多。

離婚後,張幼儀到了巴黎,她投靠了二哥張君勱,並隨其去了德國,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

後來張幼儀一直從事商業,在商界做得風生水起,而此時的徐志摩正在四處奔波,為了養得起陸小曼而心力交瘁。

三、再遇良緣

離婚後的張幼儀,自己帶著兩個孩子生活,不幸的是,次子彼得在1925年去世。

一直到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從事中醫的蘇紀之結婚,在兩人熱戀之時,張幼儀還不忘徵求兒子徐積鍇的意見。

張幼儀想問問兒子是什麼態度,畢竟作為一個母親,孩子在生命中的分量也是很重要的,收到母親詢問的徐積鍇立刻表示:“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張幼儀與家人合影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說,母親的養育之恩非常偉大,母親養育我已經費心了,現在有人安慰照顧母親了,自己也非常開心,自己會把對方當做親生父親來對待的。

其實徐積鍇這樣回答也是情理之中,他從小就很少與父親徐志摩相處,對於父愛來說是欠缺的,現在有一個人,既能愛母親,又能愛自己,這本就是一個完美的結局,有什麼可反對的呢?

1967年,張幼儀時年67歲,已經花甲之年的她曾和蘇醫生一起,去往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不過此時她已經不是那個青澀的小女孩了,那些過往也成為了煙雲。

再婚後的張幼儀很快樂,她與蘇醫生幸福的生活了18年,1972年蘇醫生病逝,張幼儀赴美,1988年病逝於紐約。

張幼儀離開徐志摩後,活成了自己,再婚問兒子意見,兒子雙手贊成

張幼儀曾為自己前一段沉重的生活,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

人這一生要經歷很多磨難,只要能挺過去,你再回首那些過去,都不只過是小事而已,人生如海,每一滴水都是匯入大海的素材。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