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歷史上的田文鏡,真實結局如何?古人為何說“廉官無後”

記得看《雍正王朝》那年,我也就剛滿20歲,眼看著就快要高考了。忙裡偷閒地看完整部劇,就記住了雍正是個好皇帝,田文鏡是個好官。因此也會不由得會想,歷史上的田文鏡到底是什麼樣的?結局又如何呢?

田文鏡是監生出身,也就是在國子監讀過書。康雍年間,想要到國子監讀書,是需要經過嚴格考試的,由此可見田文鏡,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

他出生於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死於雍正十年,也就是1732年。

這麼算下來,田文鏡實際上活了71歲。

有道是“人過七十古來稀”,在過去的時候,其實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只不過,據《清史稿》記載:

(雍正)十年,復以病乞休,允之。旋卒。

也就是說,田文鏡因為病向雍正提交辭職報告,批了之後回去沒多久,就去世了。至於是年事已高,還是積勞成疾?史書中並沒有提到。

歷史上的田文鏡,真實結局如何?古人為何說“廉官無後”

說起田文鏡,有人說他是廉官,有人說他是酷吏。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一個官員的清廉和嚴酷,往往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可以說,一個不嚴酷的官員,基本上是不大可能清廉的。

田文鏡出任河南巡撫時,就是一個廉官,也是一個酷吏。

據《清史稿》記載,田文鏡上任以後,為了弄清楚境內有哪些人,種了地卻少交稅或不交稅,於是便下令各州縣官員,限期清查完畢。

諸州縣稍不中程,譴謫立至。

只要各州縣報上來的材料,稍微讓田文鏡不滿意,立刻招來的就是斥責。再不然,就是上書雍正,直接彈劾罷免。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田文鏡確實就像《雍正王朝》裡演的那樣,做事果決,雷厲風行,眼睛裡容不得一粒沙子。要不然,為什麼隔了200多年,我們還能從《清史稿》裡,讀得出不少怨氣來?

就因為當年記錄這事的人,是個讀過書的人。

歷史上的田文鏡,真實結局如何?古人為何說“廉官無後”

《菜根譚》裡說,“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

這裡說的“無後”,指的並不是沒有後人。而是說,一個清廉的官員,他在官場上的路,會越走越窄,一直到官也當不下去。

實際上田文鏡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據《清史稿》記載,他給雍正上摺子,準備在河南施行:

丁銀均入地糧,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

所謂“丁銀均入地糧”,也就是“攤丁入畝”。這樣一來,就是多種地的多交稅,少種地的少交稅,不種地的就不交稅了。

這本來是件好事,也很公平,結果讀書人不幹了。

原來按照之前“國家養士”的政策,這些所謂的讀書人,因為身上有功名,種地是不用交稅的。結果這樣一搞,不就等於動了他們的乳酪!

於是,這些讀書人為了一己之私,對田文鏡各種彈劾,各種詆譭。其中有一個叫謝濟世的御史,更是上書彈劾田文鏡“十大罪狀”。

多虧田文鏡幸運,遇到的皇帝是雍正,不但沒因此丟了官,還特別設定“河南山東總督”一職,讓他出任。後來更加封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銜。

因此上,田文鏡作為一個廉官,終其一生除了苦一點累一點,官運還是比較亨通的,最起碼出氣順暢。

歷史上的田文鏡,真實結局如何?古人為何說“廉官無後”

雍正九年,也就是1731年,田文鏡“以病乞休”,回到了北京城。結果病剛好一點,雍正就又趕他回去上任了。隔年因為實在病得不行,又再次遞交辭職報告,結果回到北京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

田文鏡之所以會給後人,一種因為過度勞累而早逝的印象,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在《雍正王朝》中,沒說明他的年齡。

實際上,康熙去世、雍正繼位時,田文鏡已經六十歲了。

而且田文鏡去世後:

賜祭葬,諡端肅,命河南省城立專祠。

雍正特意下旨,把田文鏡葬在了自己的陵寢,“泰陵”的附近,更是以“端肅”二字來評價他的一生。另外還下令在河南省,專門給他建立祠堂,讓人們四季祭祀。

這份生時亨通、死後榮貴的待遇,不知道要羨慕死多少歷史上的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