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大家好,我們的侃爺聊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國古代的航海活動,起源較早,但大都貼岸近行,真正的遠航活動當屬鄭和下西洋無疑。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拉開了我國古代遠洋航海的序幕。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就航海本身而言,鄭和下西洋至少有三個特點:

一是時間最久。鄭和下西洋先後7次,每次都在2-3年,時間跨度長達28年之久。如果將歷次遠航作為一個整體看,時間跨度在古代航海中首屈一指。

二是規模最大。鄭和航海船隻眾多,每次遠航都是200艘船,出行人數都在2-3萬人,這種規模在古代航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三是航程較長。鄭和下西洋主要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航線總長超15000英里。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如此曠日持久、大規模的遠航,後勤保障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那麼,鄭和下西洋時,船隊主要吃什麼呢?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鄭和船隊的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目前,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已遭焚燬,有關船隊的行程及詳情主要記載在隨行人員的日記中。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鞏珍《西洋番國志》所附敕書有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這是出發前準備的清單,記載雖然不詳,但從鹽、醬、油等烹飪材料來看,應該有其他食物的。即便沒有,鄭和對航程中採辦補充應該是非常有信心的。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在《西洋番國志》中,鞏珍自序道“缺其食飲,則勞困弗勝,況海水滷鹹,不可入口,皆於附近川澤及濱海港灣,汲汲淡水。水船載運,積貯倉糧舟者,以備用度,斯乃至急之務,不可暫弛。”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航行中缺少飲食,海上不能補給,只好到附近港灣求助,補充淡水,囤積糧食,這是最為緊急的事情。這裡面有個資訊很關鍵,靠岸採集糧食。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從鄭和航海圖可以看出,船隊大都經行中南半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及印度半島等地,而這些地方盛產稻米,鞏珍所謂的糧食應該就是稻米。當然,船隊靠岸,採辦的不可能只有糧食和淡水,應該還有當地的水果和蔬菜,甚至肉類。

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和費信分別在其中著作《瀛涯勝覽》《星槎勝覽》中提及,鄭和船隊沿途購買魚、雞和羊,有時候也會採購鹿、兔、駱駝等肉類。

鄭和下西洋路上吃什麼?

總體來看,鄭和船隊雖然遠洋航行,但由於沿途的補充,總體上是不缺食物的。我們知道,遠洋航行非常容易得的一種病就是壞血病。鄭和船隊中卻沒有船員這種疾病的記載,這說明船員們吃的食物是含有維生素C的,而維生素C主要分佈在茶葉、豆芽、鹹菜、水果中,這也間接說明鄭和船隊的伙食是可以的,至少是豐富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