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原創 嬉皮笑臉 循跡曉講 收錄於話題#社會熱點10個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嬉皮笑臉

|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32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2021年,中國考古學誕生100週年。這本來應是讓考古重新走到臺前,面向公眾的一個大好機會。

尤其是前一陣三星堆遺址的直播發掘,本是一次不錯的嘗試,至少素來對媒體拍照攝影秉持保守態度的中國考古,少有地走出了象牙塔,把整個發掘過程展示給公眾。然而,最終拿出來則是突出一個兩頭不討好的結果。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三星堆考古直播節目現場連線南派三叔 圖源於網路

我們暫且不說現場主持人如何地缺乏專業瞭解,演播室裡主持人有多不解風情,單說一件事,就足以讓考古文博工作者火冒三丈了。

堂堂講考古的電視節目,竟然請了南派三叔,一個寫盜墓題材小說的人作為場外嘉賓講解。也難怪有人質問:“社科院考古所這麼多研究員都沒了?”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中國考古學會王巍理事長對央視三星堆直播連線南派三叔事件的迴應 圖源於網路

對於任何一位尚有一絲職業操守的考古文博工作者而言,讓他們與盜墓同臺,絕對可稱得上是對他們職業莫大的侮辱。試想一下,一個致力於救死扶傷的醫生,在會診的時候看到病房裡有一個跳大神的,醫生會是何感想?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連拆六個盲盒” 圖源於網路

直播已到這種地步,網際網路媒體竟然還大言不慚地將三星堆新開的六個祭祀坑比作六個摸到獎的“盲盒”,也不知搞這些大新聞的人,有幾個正經地瞭解過考古,哪怕是踏踏實實找個專業人士問兩句。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三星堆五號坑象牙殘片 圖源於網路

三星堆直播發掘一事之後,已經有不少考古行業內的公眾號或者個人紛紛站出來科普考古為何物,再在這文章裡重複一遍也沒太大意義,觀眾老爺估計看了也覺得膩歪了,這次就講點不一樣的考古與盜墓。

01

考古基本要素

先科普一個英語單詞,英文有一個詞專門用來區分考古發掘與一般的挖(dig),excavation,對應的動詞形式叫excavate,對應的實行者叫excavator。

那麼,excavation裡面究竟包含什麼?既然中英文語境下這個動作都被單獨區分開來,那肯定相比一般的挖土有不同之處的。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考古人員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百戲俑”坑進行發掘 圖源於網路

不同體系以及在不同地點的考古發掘會有各種區別和調整,但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遺址,基本上都會包含以下幾個流程:調查,探查,發掘,記錄,儲存。

簡要來說,透過調查來確定遺址的大概分佈,透過探查來確定遺址的具體規模以劃出明確的發掘區域(大眾所熟知的洛陽鏟(探鏟)一般都用於這個階段),發掘是具體實行,記錄則是要記錄下發掘過程中有必要記錄下的資料,儲存則是妥當儲存發掘過程中發現的文物。

這幾項每一項單獨提出來都是可以寫本書的知識量,這裡只是簡單一提以示考古發掘與一般動土的區分。

那麼這其中,必要性最高的是哪一塊?答案是記錄。

這五項裡可以摘取兩項甚至三項,但無論怎麼挪,記錄都是必定會留下來的。比如我們可以把調查,發掘,儲存摘掉,僅僅留下探查與記錄,依然可以從一處遺址中得到相當可觀的有效資訊。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考古人員透過土壤取樣記錄 圖源於網路

以大眾範圍內知名度極高的秦始皇陵為例,儘管上到社科院,下到西安考古所,沒有一個人敢說對秦始皇陵進行整體發掘,但是在秦始皇陵範圍內用各種手段進行了多次探查,包括土壤取樣,打探鏟等等手段。所以儘管秦始皇陵時至今日仍未被開啟,但高校的考古學課程中也一定會講到秦始皇陵,其中的資料便是從這些探查中獲取的。

反之,如果缺少了記錄,考古本身也就沒有什麼意義,與盜墓挖寶無異。

作為反例,就是我們之前所痛斥過的定陵發掘(詳情參見:),定陵發掘之後,在多波政治風暴的席捲下,大量的文物材料與文字影像記錄被毀,導致後續的資料整理無比困難。

在80年代,一位學者在去信中寫道:“定陵發掘近30年而不出一篇學術報告,如此巨大的時間間隔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我真擔心,中華文明與祖宗留下的基業,會毀於你們這些不肖子孫之手……” 到了90年代,定陵的發掘報告才在幾輩考古人的努力下得以出版。

02

為什麼盜墓和考古會產生交集?

如果這篇文章只是想回答一個“What”,也就是考古與盜墓有何差異,那確實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但如此一來便毫無意義,僅僅一次糟糕的電視直播,無非就是幾天唾沫星子,幾個學者出來呼籲,幾個當事人出來澄清,過個幾天,大家都會忘掉。

所以除了回答“What”,這裡還需要回答一個“Why”。為什麼一個寫盜墓小說的能堂而皇之地上一場有關考古發掘的電視直播去點評一件考古出土的文物?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什麼簡單的“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或者是什麼現在動不動就提的“資本背鍋論”,如果這麼簡單,那也沒必要特地拿出來說。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盜墓賊的盜洞曾經打穿海昏侯劉賀的棺槨,圖為盜墓賊打穿的盜洞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從盜墓本身講起。

自從中國範圍內有盜墓這個行為開始,歷朝歷代對於盜墓的打擊從未停止,畢竟對於大部分君主來說,自己死了以後墳給人刨了實在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所以除了一些特別時期,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候盜墓賊被抓都是要處以極刑。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在改革開放以後,以盜掘古文化遺址罪處死的人還是存在的。

變化起於2011年,2011年5月1號修訂刑法第328條,處罰盜墓賊的上限從死刑變成了無期。這一次修訂相當於降低了盜墓的懲罰上限,盜墓賊不再罪不至死。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為了獲得墓葬中的文物,現代盜墓賊的機器越來越先進,連正規的考古單位都不能與之相比 圖源於網路

這條修正案本身是出於文明的考慮,死刑確實不應該被濫用,但是修正案實施以後,國內範圍的盜墓活動日益猖獗,甚至有考古學者前腳來做發掘做探查,後腳就有人過來盜掘這種聳人聽聞的情況。

除了法律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上大變化。

不得不說,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國人一直在砸爛,一會砸爛舊禮教,一會砸爛文言文,等到了1966年,砸爛成了物理意義上的實際操作。我們砸爛了各種文化遺產,同時也砸爛了歷經千餘年建立起的對於文化遺產的敬畏。

更惡劣的是,破壞並沒有隨著十年狂熱一起結束,改革開放以後的加速建設中,有多少古蹟被毫不知情地破壞,壘上新磚新瓦,蓋上高樓大廈。

等我們在高樓大廈裡呆的久了,想起來我們原來還需要文化的時候,我們則不得不面對一副慘況,無論是精神還是現實,都只剩一片廢墟。而考古學家則需要從廢墟中的破磚殘瓦中挑出倖存的,儘可能為大眾再次建起一棟文化概念上的塔樓。

只不過,這建造的過程也無比艱辛。

03

為什麼公眾考古學長期缺位?

如果看過之前筆者所寫的定陵之痛一文,諸位想必都對定陵保護過程中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印象深刻。事實上,這種情況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個形式,不再以如此荒唐可笑的形式呈現而已。

對於考古學而言,公共考古學,抑或稱公眾考古學,本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甚至是需要和田野考古並行推進的,基於公共考古學,考古才能走出學術的象牙塔,將考古的成果傳達給社會。

然而事實上,公共考古工作的比重被極大地弱化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之前所提的,外行領導內行。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復旦大學面向非專業同學開設考古課程 圖源於網路

出於各種原因,中國的學者都要向行政權力低頭,而非反之。這就導致學術愈發“效率化”,科研任務如同“績效”一樣成了強制要求,而且必須是量化的,還要定期考核。

如何量化科研任務?最簡單的,發表論文數量,到了國內考古領域,還有另外一個指標,田野時間。至於公共考古?怎麼可能算。

這樣一來,公共考古這項本應伴隨著一起推進的工作便成了一項只有少部分有想法且抽得出身的學者才能推進的“奢求”。

我並不否定國內的考古學家毫無夢想,相反,就筆者接觸的人來看,絕大多數考古學者都認同,公共考古在國內是缺失的,也是需要去推進的,但是他們都被無窮無盡的科研KPI與發掘專案填滿了時間,哪裡有時間顧及這些?

久而久之,中國的考古學者與公眾之間,就如同大部分考古工地一樣,隔了一層鐵絲網。外面的人只是看個樂子,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一擁而上,吃完之後抹嘴走人,尋找下一個目。裡面的人試圖去引導去喊話,卻被無數的鎖鏈禁錮,寸步難行。

結語

毀壞是如此的簡單,而毀壞之後的重建又是如此的艱難。

此次盜墓筆記之鬧劇不過是因為上了央視而全國聞名,又有多少考古人背後甚至是明面上被人罵作“官方盜墓”“國家盜墓”,又有多少文物古蹟被我們自己有意或無意地破壞。

批判一件錯事,簡單,就事論事是個人都會,但是去揭開蓋著的一層皮,去看那血淋淋的現實,是需要勇氣的。中國公共考古之路,依然漫漫且昏暗。

(END)

原標題:《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混淆在一起?| 循跡曉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