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生清廉,被譽為"伊洛七賢"之一,新安縣的他曾拯救百萬災民

今天要介紹的名家孟雲浦,諱化鯉,明代新安縣人,字叔龍,號雲浦,是“伊洛七賢”之一。天資聰穎,才13歲就開始讀《易》,初次寫文章就不拘泥於城規。本人也非常好學,平日遇到前輩就會行禮,向他們請教學業中的難題,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21歲時,他的才華已經遠近聞名,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他從京城回到新安,開始他的講學生涯,並創立了當時豫西地區最大的私立書院“川上書院”。

一生清廉,被譽為"伊洛七賢"之一,新安縣的他曾拯救百萬災民

等到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36歲的孟雲浦在朋友和家人的勸說下,才進京考試,並且考中進士。他不僅非常的有學問,在後來的做官期間也是清正廉潔,為人稱讚。

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孟雲浦擔任戶部主事,那年冬天奉命去天津河西務管理稅務,這河西務是大運河最北邊的水陸碼頭,當地商旅眾多,商業貿易非常的活躍,這要是在心術不正人眼裡,只會覺得自己找到一個肥差。但孟雲浦並不是這樣的人。

他來的之後,先整改了當地的積弊,讓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的費用都從國庫裡出,不能再打擾商戶,更不能刁難他們。並且孟雲浦本人不沾染一錢,把國家稅收都交給了武清縣令管理,他自己就給人講學,表彰禮節道義,埋葬露骸,賑救貧窮的人。等到稅期到了,常數已足,他就下令不能再收稅,免收了大量金錢。當時的縣令想多收一點,他卻說自己是按照往年徵稅的規章辦事,不能隨意廢除,並且商人也是國家的子民,能少徵收一分,就是國家對自己子民的一分恩惠。這樣的氣節感動了許多人,等到他走的時候,有數千人為他送行。

一生清廉,被譽為"伊洛七賢"之一,新安縣的他曾拯救百萬災民

在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當時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遇到旱災,當時到處都是荒涼景象,許多餓死之人。這個時候孟雲浦奉命去賑災,他從北京出發,經過河北、山東到達揚州,又折返淮陽,行走了千餘里,一路上的經歷聽聞,可以說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當時僅僅是淮陽15州縣,就有饑民28萬,更不用提其他地方。

孟雲浦見到這種情況,心如油煎,他當時寫了書信督促各府、州、縣立刻開倉放賑,告訴他們三日內會再來檢查,並且批評了當時行動遲緩的郡縣。不止如此,他親自走街串巷,遍訪災民,他也要求當地官員親自下鄉探尋,瞭解真實情況。

他害怕當時有官員貪汙災款,便將賑災情況張榜公示,他考慮到朝廷發的賑災款不足,就和地方官商量,將無礙銀兩和各處國庫剩餘的糧食拿出來,設立粥廠,多方煮粥賑災。當時有數百萬災民因此可以存活。

一生清廉,被譽為"伊洛七賢"之一,新安縣的他曾拯救百萬災民

等到萬曆二十一年,孟雲浦在推選人才時,看中了有才能的張棟,只可惜他是位被罷官的言官,而且當時的皇帝非常厭惡言官,但孟雲浦卻認為自己為國舉薦賢才,認為沒有計較得失利害的必要。果然他不久就被調離京城,當時朝中大臣紛紛為他上書,但中間有人趁機顛倒黑白,讓皇帝更加憤怒,削職,讓他回了老家。

先生一生任職過不少“肥差”,但是一生清廉,當官多年,家中沒有再建一間房,多置一分地,等到離開京城回到老家之時,只有一僕一驢,和簡單行禮,聽聞者無不感嘆。不過先生並不在乎這些,名利,錢財對他來說不過浮雲,被削職時,反而很坦然,等到回鄉之後,就研究學問,並結合自己經歷講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