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五代十國人物誌:唐烈祖李昪,南唐的開國皇帝

烈祖李昪,原名徐知誥,字正倫,小名彭奴,為吳國大臣徐溫養子,徐州(今江蘇徐州)人,一說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人,原掌吳國朝政,公元937年廢吳皇帝楊溥後自立稱帝。他是南唐建立者,公元937—943年在位,計7年。

五代十國人物誌:唐烈祖李昪,南唐的開國皇帝

李昪其父李榮,篤信佛教,人稱李道者。母劉氏。李昪6歲時父病故。這時中原大地割據勢力政權彼此混戰,社會動盪不安,民眾流離失所。李昪一家人也只得離鄉背井,他隨母親、伯父李球南逃到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不久母親又染瘟疫病故,年幼的李昪由伯父送到濠州開元寺當小沙彌(和尚),因而他少年就成為孤兒。8歲時,適逢五代十國吳國武帝楊行密攻打濠州,見他機靈被收養。後因楊行密幾個兒子不喜歡他,於是又被楊行密轉給吳國大臣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當時,楊行密對徐溫說∶“這小子長得很漂亮,真逗我喜歡,但我兒子楊渥等始終不能容得他,只好把他送給你了,收下他做兒子吧

你真有福氣。”李昪年幼時十分懂事,對養父母十分孝敬。

公元909年,吳國大臣徐溫兼任舁州(今南京)刺史時,徐知誥造被派往治理異州。任左僕射。公元917年,徐知誥築成金陵城,徐溫在該年夏天視察異州城,見其結構宏麗,易守難攻,十分高興地讚揚徐知誥有經國治世之才。後來徐溫執掌吳國大政時,徐知誥又被任命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加檢校太保,以控扼江南。公元918年,徐溫兒子徐知訓在揚州被吳將朱瑾殺死的那天,徐知誥從潤州帶兵過江到揚州任參知政事,管理國政。他實行開明政治。執政期間,他改變了徐知訓的作法。對吳王表示恭敬,對文武眾官表示謙遜,博得了群臣的支援。他改革舊習,改善政治,興利除弊,選用廉潔能於的官吏。重視士人。採用宋齊丘之策,廢除丁口錢,減輕賦稅,田稅改為繳納谷帛。鼓勵開闢荒地,發展農桑,爭取軍心民心,擴大自己勢力,逐漸形成為吳國中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他能留意民事,訓練士卒,使吳國安寧,出現相對繁榮的景象,起著保障長江流域不受北方侵擾的作用。

五代十國人物誌:唐烈祖李昪,南唐的開國皇帝

徐溫於公元927年病死,他死後第9天,徐知誥就迫使楊溥稱帝,自任吳國的都督,執掌中外諸軍事。公元931年,他仿照養父徐溫的作法,出鎮金陵,執掌吳國大政,派兒子徐景通留楊州管國政。公元935年,徐知誥加官號曰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並加九錫,備殊禮,以舁、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等10州為齊國(約佔吳國領土的一半)。

公元937年10月,徐知誥廢吳國皇帝楊溥,自稱皇帝(唐烈祖),改國號為“大齊”,建年號為“異元”,定都金陵(今南京),稱金陵(即建康)為西都,廣陵(今揚州)為東都。3年後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稱帝后,追尊養父徐溫為“太祖武皇帝”,尊養母李氏為“明德皇后”;又尊禪位的吳主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上冊則稱“受禪老臣”,降吳太子楊璉為弘農郡公

立自己正妻宋氏為皇后

又封徐溫第五子知澄為江王,第六子知諤為饒王。對徐溫的後代皆極為優禮

又延用吳國的舊大臣

加自己的謀士宋齊丘為大司空,任宰相,徐溫的謀上徐功亦為宰相,共理國事

封兒子徐景通(李璟)為吳王,後改封齊王,任太尉、尚書令,判六軍諸衛事

改尚書省為尚書都省。東都尚書省為留守院。從而使政治局勢保持穩定,內部安定。

五代十國人物誌:唐烈祖李昪,南唐的開國皇帝

為了與唐朝宗室關聯,他自稱唐室後裔,命群臣考證他的祖先出處。公元939年正月,徐溫之子江王徐知澄,饒王徐知諤首先上表請求徐知誥恢復李姓,宰相宋齊丘、樞密使周宗等亦上表請復李姓。於是徐知誥改名為李昪,他兒子徐景通改名為李璟。李昪在位執政期間,一貫採用保境安民政策,不敢輕易動兵。他常說:“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麼能為了爭城奪地,使他們肝腦異處,流血原野呢

仗還是要少打。”他主張對外堅持弭兵休戰。南唐初建。謀臣武將爭欲立功。紛紛請求增兵向四方擴張,李昪卻勸告諸將說∶“知足不辱,這是道祖(老子)的至誠告誡。”公元940年,後晉安州(治安陸,今湖北安陸縣)節度使李金全降南唐。饒王派兵去接應,臨行時告誡諸將不得入安州城。諸將違命入城。唐軍被擊敗。,諸將被殺,監軍杜光業及兵士500人被俘送往開封。晉主石敬瑭送杜光業等還唐。李昪不受,主要是為了唐、晉和好,避免戰爭,令杜光業等仍回開封。

公元941年,吳越國府(杭州)大火,宮室庫藏燒光,吳越國主錢元瑾受驚發狂病,南唐群臣主張乘機出兵攻滅昊越,李昪卻說∶“我不做幸災樂禍的事。”還特地派遣使者前往錢塘(今杭州)慰問。並送了禮物。可見。李昪確是—個很有政治抱負的國君,他並不是沒有統一中國的願望,而是作最優戰略選擇,審時度勢,他的戰略思想、意圖很明確。要保境安民。積聚力量。進可以北伐,謀求統一。退可以保疆界。不打無準備的仗,不貪一隅之地而分散兵力。以免形成包袱。不輕率用兵併吞弱小。以免引起南方諸國連橫對付自己。使自己處於南北夾攻。腹背受敵的被動地位。可見,李昪的注意力在於北方,想先滅強敵。再攻弱敵。他已看到,假如用兵中原,南方諸國不敢輕舉妄動,而用兵毗鄰小國,中原王朝必然發兵江淮。因此,他與南方小國搞好睦鄰關係,對付中原王朝,他從不輕易引發戰爭,深知持重穩健,以守圖進,訓練士兵。積蓄力量,趁其中原有變,然後全力北伐。後唐滅亡之際,盧文進殺契丹將率部投降南唐,李昪非常重視,任盧文進為宣州節度使,待之甚厚。李昪重用中原降將,目的意在知其對方虛實,待機北伐,這就是他以守備攻的戰略和策略。

五代十國人物誌:唐烈祖李昪,南唐的開國皇帝

李昪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因此,他自從公元918年管理國政後,著重在內政的改善方面,以“興利除害”為目的,不斷變更舊日法。稱帝后,刪定為《升元(唐烈祖年號)條》30卷,通行全國,嚴禁“壓良為賤”。不準買良人(平民)子女為奴婢,立文據要透過官府審查。田租按田好壞標準定租稅多少。調兵興役及其他賦斂,都按稅錢多少為標準,使民眾特別是貧民感到平允,也適當減輕些負擔。還規定為國事而死亡的人,得領撫卹錢3年。他還大量吸收四方流民。李昪是一個政治上有所作為的皇帝,他的與民休養生息、興利除弊的政治、經濟改革,使南唐白姓較能安居樂業。社會安寧,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於是在他主政的十幾年間,境內戶口增殖,財用充足(他死時,光德昌宮庫就存有值700萬緡的軍器、金帛等物資,而全國各庫相加必定更多)。因而使南唐獲得“比同時割據諸國,地大力強,

人材

眾多,且據長江之險,隱然大邦”(《南唐書·元宗本紀》)的稱號。

李昪吸取唐朝歷史教訓,著力澄清吏治,他決不以外戚輔政,亦不準讓宦官干預其政事,這兩項成法,終至南唐之亡,未有變更。而當時南北其他各國在這兩點上皆沒有南唐那樣做得好。有—次。李昪派宦官祭廬山,回來後領頭宦官自稱路上素食至今,酒肉不沾,但李昪早已派人監視。當即揭發他說:“卿在某處夾魚,某地買肉,怎麼能說素食至今

”嚇得這個宦官趕緊

伏罪

。這說明李異精明不為身邊宦官所欺妄。

五代十國人物誌:唐烈祖李昪,南唐的開國皇帝

李昪終年56歲,葬於欽陵,即今江蘇南京市南郊江寧縣祖堂山南麓(牛首山附近)。其子李璟死後亦葬於側,當地人稱這裡為“太子墩”。公元1950年春,這兩座陵墓(俗稱“地下宮殿”)開始被發現。從發掘的文物證實是南唐烈祖、中主之陵墓,稱之為“南唐二陵”。這是江南地區目前已挖掘的最大地下宮殿(《南京史話》)後由文管部門進行維修整理,現已成為一處重要的名勝之地,對外開放。

李昪死後的諡號為光文肅武孝皇帝,廟號為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