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大家好,我們的大龍貓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和東晉十六國時期均出現了秦晉燕趙魏楚等各國爭霸,但最終春秋戰國由秦國一統而東晉十六國卻走向了南北朝對峙。本文嘗試著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透過換一種角度重新梳理歷史來探究其背後的發展規律和內在原因,以供參考。

一、春秋戰國——秦晉麻隧之戰、燕趙鄗代之戰、秦魏陰晉之戰、晉楚邲之戰

公元前579年,晉國與楚國舉行了第一次“弭兵會盟”穩定住了中原局勢。公元前578年,秦國指使白狄擾晉,引起晉國聯合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劉、成十國組成12萬聯軍在晉厲公的率領下反擊,與6萬秦軍交戰於麻隧,秦軍大敗,不更女父、成差等秦國將領被俘。秦軍殘部被諸侯聯軍渡過涇河一直追擊至侯麗。麻隧之戰的失利使秦國元氣大傷,為晉國重新建立霸業奠定了基礎。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春秋戰國

公元前251年,趁趙國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燕王喜派丞相慄腹率軍60萬進攻趙國,慄腹率主力攻打鄗城,部將卿秦率一部進攻代城。燕軍主力遭遇廉頗率領的20萬趙軍大敗導致慄腹被斬首,卿秦也被樂乘率5萬趙軍在代城俘虜,趙軍乘勝包圍燕國都城,迫使燕王割讓五座城講和。

公元前389年,秦國調集50萬大軍圍攻魏國要地陰晉,吳起率5萬魏武卒前往救援,趁夜迂迴至秦軍後方發起突襲,城中守軍見狀配合開門殺出,大敗猝不及防的秦軍,成功解陰晉之圍。

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與救援的晉軍對壘於邲,楚軍兩度示弱誘使晉將魏錡、趙旃中計違令攻楚,楚軍遂全力反擊致使晉軍陣腳大亂從而戰敗,被迫退渡黃河,楚莊王取得中原霸權。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

二、東晉十六國——秦晉淝水之戰、燕趙清梁之戰、秦魏柴壁之戰、晉楚崢嶸洲之戰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南侵東晉,攻克壽陽後與八萬東晉北府兵對峙於淝水河畔,由於秦軍中多為被奴役部族故矛盾重重,因而在晉軍渡河時潰敗導致戰局扭轉,失敗的前秦從此分崩離析並迅速敗亡,短暫統一的華北也再度走向混亂。

公元350年,前燕王慕容儁乘後趙王石虎逝世發精兵20餘萬南下攻趙。前鋒都督慕容霸率軍2萬一路攻至清梁,遭遇後趙將領鹿勃早領數千精兵夜襲。慕容霸見勢奮力反擊,手刃十餘突入帳前的趙軍最終擊退鹿勃早的攻勢,接著聯合折衝將軍慕輿根、內史李洪大敗趙軍,追擊四十餘里迫使鹿勃早隻身逃脫。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北魏(386年—534年)

公元402年,因北魏襲擾,後秦王姚興派將領姚平、狄伯支率軍4萬攻魏,遭遇6萬拓跋順、長孫肥所率魏軍。魏軍擒獲秦軍二百名偵察騎兵並將其包圍在柴壁。姚興率軍前往救援,被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領兵擊敗於蒙坑以南無法前進。魏軍在汾水造浮橋並固守西岸,姚興命部下從汾水上游集中投下柏木試圖撞毀浮橋,卻被魏兵盡數鉤取用以取暖做飯。姚平箭盡糧絕突圍,卻因魏軍強大而失敗投水自殺,狄伯支被魏軍救起擒獲,柴壁秦軍悉數被俘。姚興退守蒲阪,拓跋珪一度乘勝進逼後因柔然襲擾魏國退兵。

公元403年,桓玄篡權東晉,次年正式稱帝,建國號楚,遭遇東晉北府兵將領劉裕、劉毅、何無忌、劉昶、劉道規、諸葛長民等率兵討伐,迫使桓玄沿長江逃往崢嶸洲,雙方展開決戰,晉軍奮勇當先,開戰後劉道規率所部朝楚軍艦群衝去,劉毅等緊隨其後,此前接連失敗的楚軍陣腳大亂一觸即潰,桓玄也於不久後被俘處死。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前秦 東晉 公元383年

三、為何二者走向不同?

1、政治原因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章中說過:

“秦朝的統一,決不全是兵力的關係。我們須注意:此時交通的便利,列國內部的發達,小國的被夷滅,郡縣的漸次設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有趨於統一之勢,而秦人特收其成功。”

在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階級走向衰落,地主階級興起。分封制走向式微,各國設立郡縣,為後來秦朝實行郡縣制奠定了基礎。各國為了爭霸廣納賢才,推行變法革新,主觀上要求變法圖強。

而魏晉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使朝政被門閥士族所操縱,連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都是在其後的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辦法更是在隋朝統一全國前才採用,相比於春秋戰國時期活力不足。

所以東晉十六國之後也就並沒有統一而是走向南北對峙。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2、經濟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的瓦解,鐵器牛耕的使用,動搖了奴隸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從而推動了一系列變法運動。商鞅變法更是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耕織,從而調動了生產積極性。同時“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商業發展促進城市繁榮,各主要諸侯國都城成為繁華商業城市。

而魏晉時期由於戰亂使北方商業一度遭到破壞,出現了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很多百姓為了自保選擇躲入塢堡,造成宗主瞞報人口導致編戶齊民的大量流失,直到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才得以改善。

因此經濟基礎也決定了東晉十六國之後並不像春秋戰國那樣迎來全國統一。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拓跋宏(467年-499年),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3、文化原因

文化上,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了文化的大繁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後世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私學興起,由“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從而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學者,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和自由的學術環境。

而魏晉時期社會動盪,儒學獨尊局面被打破,玄學盛行,人們為了尋找精神寄託,轉向求佛問道,對現實的關注度降低。與春秋戰國相比同屬分裂時期但知識分子卻被迫依附於政治集團。文化上陷入低谷也決定了東晉十六國無法像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那樣為即將到來的統一做好準備,而是走向了南北對峙的道路。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魏晉名士

4、地理原因

“五胡十六國”時期,正是歐亞大陸遭遇“蠻族入侵”浪潮的階段。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一章中說過:

“自秦漢至南北朝,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個段落,隋唐以後,卻又是一個新段落了。這一個新段落中,初期的形勢,乃是從五胡侵入中原以後逐漸醞釀而成的,在隋唐興起以前,實有加以一番檢討的必要。”

因此“五胡入華”相對於此前中國歷史程序而言,是一種強大的衝擊,使得各民族在中國北方混戰長達一百餘年才由北魏初步統一(後北魏又分裂為東西魏),成為秦朝以後中國古代分裂時間最長、動亂頻率最高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程序也讓位於戰爭和民族融合(一直持續至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才完全融合)而進展緩慢,從而促成了南北朝的出現。

都是秦晉燕趙魏楚爭霸,為何春秋戰國走向統一東晉十六國走向對峙

上圖_ 戰國的門客

四、總結

綜上所述,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原因,而使同樣出現秦晉燕趙魏楚各國爭霸的東晉十六國不像春秋戰國那樣迎來統一,而是進入南北朝對峙時代。

但這並不意味著東晉十六國在歷史上作用不如春秋戰國,經過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數百年的淘煉,中國即將引來封建社會的鼎盛——隋唐時期。

文:Mengqi Ren

參考文獻:《左傳》《戰國策》《資治通鑑》《中國通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