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號稱“中國第一陽謀”,無人能解,為何最後沒人用了

俗話說得好:打仗容易,功難評;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很好地解決過這一問題,這就是被稱為“中國第一陽謀”、“無解陽謀”的推恩令。

近來在讀超人氣歷史專欄作家溫伯陵的最新力作《一看就懂的史記》,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政治智慧。

號稱“中國第一陽謀”,無人能解,為何最後沒人用了

“謀策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的劉邦,終於依靠他們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漢朝。雖然不情願,但也不得不論功評賞,於是他分封了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但是人心隔肚皮,何況都是各方手握重兵的諸侯。

果不其然,接下來就發生了諸侯叛亂,經過八年後才平定。於是劉邦就把劉家的人分封到各地,鎮守一方。心想以後即使有了叛亂,最起碼也是劉家人坐江山,不會改朝換代。但是這樣一來皇帝就難坐了,各同姓諸侯王都窺視著皇位。

號稱“中國第一陽謀”,無人能解,為何最後沒人用了

皇帝寢食難安,為削弱諸侯的勢力絞盡腦汁,正在此時天才少年賈誼給漢文帝上了一道《治安策》,提出了削藩: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過去老王爺死了,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完整的封地,其他兄弟的幸福只能靠大哥的臉色。

賈誼的策略就是想改變這一做法,要“雨露都沾”,都是兄弟,有福也要同享,讓其他兄弟也有繼承封地的機會。如此一來,就像一塊大的蛋糕只會越分越小越分越少,諸侯就失去了跟朝廷抗衡的能力。

正是因為這是陽謀,道理大家都懂,何況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諸侯王,所以漢文帝看完後就扔在一邊。因為他知道當時地方諸侯勢力強大,一旦發現皇帝要拆分他們的封地,肯定會起來造反,那天下又得大亂,這與他定下的休養生息的國策也是背離的。

到了漢武帝時代,此時國家實力強大,又取得了北伐匈奴的成功,朝廷權威空前;相反,諸侯國經過七國之亂和數十年的打壓,實力削弱得厲害,已經大不如前。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給漢武帝上書: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子。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弱矣。”

這看起來跟賈誼的《治安策》如出一轍,其實是高它一等:主父偃的“推恩令”是打著“宣仁孝之道”、推恩施德的旗號,即使諸侯國明明知道,但是不好直接反對,陽謀與陰謀的最大區別就在這裡:陽謀可以大張旗鼓,明眼人都知道卻沒有辦法;陰謀就怕別人知道拆穿,而遭到失敗。

此時漢武帝當然也就順水推舟,正式釋出詔書:“諸侯王或欲推恩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這句話更是厲害,這就把所有問題都推給了諸侯王,意思是說你們諸侯王要念及骨肉親情分家產,就報上名來,我還送他們封號。你要是不報,那你就是無情無義,不講孝道恩情,諸侯國裡的兄弟們都會對你有意見。

可想而知,如此一來,諸侯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而皇帝還可以堂而皇之地說,這是你自己報上來的,又不是我逼你們的,可不能怪我啊。而諸侯王的兄弟們對皇帝可謂是感恩戴德,“三呼萬歲”,成為皇帝忠心的鐵桿。於是,皇帝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地方諸侯勢力式微,從而實現了“強幹弱枝、中央集權”的目的。

那麼,被稱為“中國第一陽謀”、“無解陽謀”的推恩令實施後的效果怎麼樣又是怎麼樣的呢?僅舉一例: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武帝的哥哥,他有120多個兒子,因推恩令他20多個兒子有了封地。後一直分封到260年後,地盤越分越小,有的徹底完完了。比如這位中山靖王的一個後代只能淪落在涿郡賣草鞋,就是這樣了他還為興復漢室奮鬥了一輩子,此人就是劉備。

那麼,被稱為“中國第一陽謀”、“無解陽謀”的推恩令又為何在後面沒有廣泛運用呢?這是因為只有在之前周、漢實行分封制才需要,後來皇帝們汲取前朝的教訓只授爵位不分封地。另外,推恩令必須要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平定了七國之亂,才是漢武帝能推行推恩令的最大前提,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能做,而漢文帝不能做的根本原因,一切還是靠實力說話的!

比如,唐朝後期地方勢力強大,藩鎮割據問題嚴重,唐德宗時期的建中二年(781年),僅僅是因為朝廷不同意李惟嶽繼承他爹的成德節度使位,就爆發了魏博鎮田悅、淄青鎮李納、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和李惟嶽聯合發起的四鎮之亂。可想而知,這要是在藩鎮中推行推恩令,讓節度使得子弟、牙兵們分一塊藩鎮的土地,那指定是要反了天了。

所以被稱為“第一陽謀”、“無解陽謀”的推恩令,不是隨便能用的。後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開國皇帝開始為替他打下江山的功臣們進行封賞,可又怕他的子孫不能駕馭。

於是,後來開國皇帝又想方設法除掉功臣,防止尾大難掉,出現了“杯酒釋兵權”、“炮打功臣樓”等。看似前後矛盾,其實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歷史必然。更多精彩請閱讀超人氣歷史專欄作家溫伯陵最新力作《一看就懂的史記》。

一看就懂的史記

¥39。4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