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重讀隋煬帝楊廣:歷史書上說他是一昏君,客觀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導語:隋唐史,就是一部關中本位與關東本位的博弈史。關中本位是北周、大隋、大唐得以一統天下的基礎。

皇帝自然想擴張君權,只能到關隴軍事貴族之外另尋盟友。兩個可行的方向:地理方向上的關東、階層方向上的平民。

【一】隋煬帝是一位昏君嗎

當然,現在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瞭解到,隋煬帝不能用「昏君」二字蓋棺定論。隋煬帝在位時採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把統治中心轉移到洛陽,經常巡幸江南,進一步發展科舉制發掘人才等等。但是國家的軍事力量主要還是掌握在關隴貴族手裡。

重讀隋煬帝楊廣:歷史書上說他是一昏君,客觀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最後隋煬帝想出一個辦法,透過徵高麗調整國內政治秩序,關隴軍事貴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揭竿起義,最後隋煬帝亡於徵高麗之舉。

為什麼唐太宗能夠開明納諫,「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得以成為一段佳話, 這種妥協帶來的好處,就是帝國不會發生內耗。

仍然葆有宏大的外向力量,於是建立起空前絕後的大唐帝國。中間武則天的大周再次遷都洛陽。

因為她明白自己得不到關隴貴族的支援;等到武則天去世之後,大唐的首都又遷回了長安。

重讀隋煬帝楊廣:歷史書上說他是一昏君,客觀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所以你看,隋唐史,就是一段皇權不斷希望倚仗其他盟友和關隴軍事貴族博弈的歷史。

究竟是皇權獨攬好,還是幾方權力制衡更好?

【二】隋煬帝面臨的問題

無論我們覺得哪個更好,它能否現實化才是關鍵。真正能夠實現的秩序,一定是:第一,與當時現實的力量結構相匹配的。

第二,能夠有效地引導人們的慾望形成某種合力,指向大致差不多的方向的。說得更簡單粗暴一點。

就像中學物理最簡單的受力分析圖,怎樣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而不是互相抵消,這是一位帝王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其實放在現在的角度來看,也許隋煬帝的人生可能真的是一出歷史悲劇。為啥這麼說呢?有句話叫,領先時代半步,你是英雄。

領先時代一步,你可能是烈士。而像隋煬帝這樣領先了時代好幾步的人可能註定就是一出歷史悲劇。

首先來看隋煬帝所面臨的歷史背景,隋朝源於北周,北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制度叫“八柱國”,這個制度的創立源於為了對抗與之並立的北齊。

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泰不得不出讓一部分軍事權力,與其他貴族結成準軍事同盟,宇文泰只不過是相當於這個同盟的盟主。

而在統一北方後,楊堅迅速取而代之,這其中是離不開其他軍事貴族的支援的,所以隋朝初年的情勢也很類似於北周。

而到了第二代隋煬帝,他所面臨的就是怎麼將這種軍事同盟向中央集權轉化,而這種轉化勢必要與之前的“柱國系”軍事貴族們(關隴集團)翻臉。

所以才有了《隋唐演義》中所描寫的楊廣一上臺就開始誅殺開國老臣的橋段,而在真實歷史中,楊廣只有透過戰爭和工程讓這種權利過度儘量平穩化進行,

但是他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

【三】楊廣無人可用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因為楊廣無人可用。不得不說,其實在隋文帝的時代,楊堅應該就已經開始考慮人才的選拔問題。

因為靠軍事貴族和世族門閥畢竟解決不了中央集權後人才多元化的本質問題,所以在隋朝才開始有了科舉制度,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必然現象。

身邊沒有人才庫,你想和過去的舊貴族抗衡,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楊廣上臺,一方面在用科舉選拔人才,另一方面與南梁皇帝的孫女聯姻。

從而希望得到江南世族的支援(所以後來他希望在江都繼續統治不是沒有依據的),對抗自己的這些叔叔大爺們。

但這就又回到那句話,楊廣同學註定是個烈士,因為科舉制度雖好,前提是必須要有能夠來考試的人。

而能有足夠來考試的人就必須能夠保證知識能夠大面積廉價的傳播,可惜,在隋朝時候,知識傳播還是很昂貴的。

這個從敦煌出土的一些記載當年抄書先生抄寫經文的價目表就能知道。而如果沒有廣大的有知識的人作為基礎,想要透過科舉選拔人才,這基本也就是個美好的願望。

而差不多半個世紀以後,雕版印刷才開始大面積出現,這時候正好是武則天所在的時代,而武則天正是憑藉一批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把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軍事貴族集團清理出場,這麼看武則天能夠成功就不是偶然啦。

時間再往後撥200年,

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也就變得順利成章了。

【結語】

總之,重讀隋煬帝楊廣:歷史書上說他是一昏君,客觀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參考文獻:

《隋唐史》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在這裡,靜下心,我帶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來,你會更加粉嫩。關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