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引言

境遇相同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共鳴而互相扶持,就像王實甫在《西廂記》中所說:“方通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著名文學家魯迅和辛亥女傑秋瑾就是這樣一對組合,他們同在日本求學過,又是異國他鄉的紹興老鄉,並且都活躍在反清愛國社團中,在日本留學時兩人關係原本極好,但後來秋瑾卻要對魯迅拔刀,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01

在我國數不勝數的革命英傑中,有兩位的境遇十分相似,那就是魯迅和秋瑾。他們不僅同樣出生於浙江紹興,還都因為新派的作風或選擇,遭到社會的不解和恥笑。魯迅原本家境優越,卻在年少時突逢變故、家道中落。家世日落西山的他,選擇了去新派的“洋學堂”求學,然而這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是對洋鬼子的追隨和獻媚,所以魯迅的求學之路其實是非常艱難的。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魯迅年輕時照片

造成這種艱難的不只是逼仄的輿論環境,還有洋學堂的高昂學費。魯迅的母親為了他能順利入學,四處籌借,才讓魯迅進入了南洋水師學堂讀書。讀書可以開啟視野,改變命運,魯迅的命運也因為在學校裡接觸到的大量外國著作,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衰敗動盪的時期,目睹國家危亡的魯迅,開始積極尋求救國的真理,為了找到更多讓民族走出陰霾的途徑,魯迅開始將目光投向國外,並且在1902年,以公費留學的方式到了東京求學。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秋瑾美照

和魯迅一樣在日本留學的,還有大名鼎鼎的“辛亥女傑”、“鑑湖女俠”秋瑾。當時的秋瑾,其實早已在國內與湖南富少王廷鈞完婚,作為舊時的中國女性,婚後就會在夫家相夫教子,不輕易拋頭露面。然而秋瑾絕不是一般女子,在婚前她便與眾不同,無論是詩才還是騎射,她樣樣精通、處處拔得頭籌,在別人看來,這樣一個掩蓋男子光芒的女子簡直離經叛道,但秋瑾卻不以為然,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著。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晚清時的官場相關配圖

也正是因為這樣獨立先鋒的性格,才會讓秋瑾在清末亂世中,憤慨於清廷的腐敗衰弱、列強的鐵蹄撻伐,她意識到救國必須從每一個個體做起,於是毅然放棄了大富之家少奶奶的奢靡生活,與1904年遠赴日本自費留學。懷著同樣的救國熱情,透過同樣圈子裡的同鄉會,魯迅和秋瑾很快就互相認識了。一開始秋瑾是十分欣賞魯迅的,因為魯迅作為浙江學會的革命骨幹分子,在各種集會活動中都表現得十分活躍。

02

由他演講的反清愛國內容,也極大地觸動了包括秋瑾在內的熱血愛國青年。隨著日俄戰爭一觸即發,中國東北形勢險峻,國內局勢也動盪不已。浙江學會逐漸調整活動方向,從以宣傳和鼓勵為主的革命活動,開始嘗試回國組織武裝起義和暗殺活動。而以文人身份為我們所熟知的魯迅,接到了一個暗殺的任務。接到任務後,魯迅義不容辭,但卻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心頭,那就是若是他不幸在任務中就義,家中老母該由誰來照料?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日俄戰爭的相關漫畫

畢竟魯迅父親早亡,母親孤身守家,思慮至此也是人之常情。但眾人卻對魯迅的顧慮嗤之以鼻,認為他不過是以母親作為託辭,本質就是不敢執行暗殺任務。秋瑾聽聞之後,也與眾人一樣對魯迅側目而視,自此二人之間的距離也逐漸疏遠。留學生在日活動搞得轟轟烈烈,清政府當然不可能充耳不聞。1905年,在清廷的請求之下,日本政府頒佈《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03

對在日留學生的革命活動設定了各種阻撓和約束,引發留學生極大的不滿與憤慨,於是紛紛罷課抗衡。但隨著罷課行動的影響發酵得越來越大,在留學生中間逐漸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應該罷課回國,秋瑾就是這種意見的擁躉,她舉行了多次演講,動員留學生回國搞革命建設;而另一種聲音則由魯迅等人支援,認為新規還沒有完全落實,應該一邊觀察情況一邊繼續留日學習,待完成學業後再歸國發揮自己的能力。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清末在日本留學的留學生合照

留學生內部的意見衝突被日本媒體抓住,紛紛大書特書,嘲諷清朝人疏於團結各自為政。留學生受辱,悲憤難當,革命者陳天華竟還選擇了投海明志。陳天華的死,更加激化了留學生內部持不同意見的兩派之間的矛盾。秋瑾等革命派一時難忍情緒,竟在陳天華的追悼會上對反歸國派的人持刀相向,怒罵對方賣友求榮。魯迅作為反歸國派的一員,也在被抨擊的範圍之列。

她對魯迅拔刀相向,對方卻歌頌她的大義,魯迅的這個說法讓人動容

▲陳天華

後來回憶起這件事時,魯迅卻並未對“持刀相向”的秋瑾有怨言。反倒在魯迅的許多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其對秋瑾革命精神的著墨。他在《墳》中寫秋瑾“革命後暫時稱為女俠”,其作品《藥》也是用小說的表象,暗寫秋瑾的革命大義,從他的小說及說法中,可見他對秋瑾的革命精神仍是欣賞和肯定的。

結語

《痛史》中有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主張。即便是為了同樣的革命目的,也會產生互相沖突的革命方略,就如同魯迅和秋瑾。但無可置喙的是此二人都是偉大的革命英雄,雖然主張不同,但為挽救國家危亡和不懈奮鬥的革命精神,都同樣令人起敬。

參考資料:

《西廂記》

《墳》

《藥》

《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