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有人說韓信用兵如神,但腦子不太靈光,明明有三分天下的機會,卻不聽取蒯通的建議,最後落得個悲慘的下場。那個觀點很多人力挺,這也成為了韓信只知道行軍打仗而不懂政治的明證。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韓信在擊敗龍且後,曾經不可一世的項羽感到十分恐懼,自己原來並不看重的韓信,居然成為了楚漢之爭的關鍵人物。

項羽的恐懼,武涉的說辭,韓信的應答。

於是項羽便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想讓韓信背叛劉邦,在遊說韓信的時候,武涉首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說法。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武涉到韓信軍營之中,他先把項羽的功績大大的歌頌了一番,他說天下苦秦久矣,大家相約共破暴秦。如今秦國已破,項羽論功行賞,為所有立功的人分土封王,大家都收起兵器,過上和平快樂的日子。

“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接著武涉又把天下紛爭的根源,歸結於漢王劉邦挑起爭端,劉邦不安分,首先興兵東征,奪取他人的封地。劉邦如今又統帥諸侯之兵和楚國相爭,他的目的很明顯,消滅天下諸侯而後自己稱帝。劉邦這樣的人貪得無厭,和他合作一定要考慮清楚才行。

“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武涉繼續分析說,劉邦這個人沒有信義,他數次被項羽所擒,項羽同情憐憫他,看在昔日情分上不忍心殺害,因此總把他放了。但是劉邦沒有感恩之心,每次發誓不繼續背叛項羽,但是隻要回去就繼續攻擊項羽。這樣的人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因此不值得追隨和投靠。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史記·淮陰侯列傳》

武涉說完了劉邦不能信任的理由後,又替韓信分析說:“您自以為和劉邦關係好,為他效力報效,實際上他是在利用你而已,最後他也會收拾你的。現在看重你,就是因為項羽還在,你還有用處。如今楚漢之爭的關鍵,全在於你一人而已。”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武涉對韓信說:“目前的情況,你韓信決定了楚漢之爭的勝敗,你幫助劉邦則漢勝,你幫助項羽則楚勝。如果項羽失敗了,劉邦下一個要對付的人就是你了。你和項羽還算是有老交情,何不在這個時候和楚聯合,這樣就可以三分天下而稱王。如果你放棄了機會,就是自掘墳墓,不是智者所為!”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面對武涉的勸說,韓信的態度很堅決,我感謝項王的好意,但是我不會背叛漢王。韓信的理由有三個: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一是自己在項羽手下時,官爵不過是郎中,崗位不過是大帳外的執戟郎,況且自己的謀劃並不被項羽採納,自己沒有發揮的空間和餘地,因此自己才背離了項羽而投靠漢王劉邦的。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二是自己在漢軍營中,劉邦授予我上將軍印,讓我統領漢軍,不僅對我信任有加,還對我言聽計從,我才有了今日的成就。和項羽相比,劉邦給予了韓信足夠的信任。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三是自己這麼做不詳。因為劉邦信任自己,如果背叛劉邦是沒有道義的,因此這樣的事就算是自己死了也不會做的。

蒯通的分析,韓信的猶豫。

那麼,韓信到底動沒動過背叛劉邦的心思呢?我們接著往下看,韓信拒絕了武涉的遊說之後,有另外一個人也看到了韓信的戰略意義,因此他也來遊說韓信,但是他沒有像武涉那樣直接,他採取了相面的辦法,想用這個辦法來打動韓信。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原少間。”信曰:“左右去矣。”——《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蒯通去見韓信,說自己善於相面,能知道人的富貴,韓信並不是十分相信,因為這個世界上欺世盜名的人太多了。於是韓信便問蒯通替人看相,主要的依據是什麼?蒯通便說出了相人的關鍵,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打動了韓信的心:“成敗在於決斷!”韓信認同蒯通的說法,想讓他替自己看一看,蒯通說:“請您把左右都退下去!”韓信知道蒯通所說的話肯定不能讓很多人聽到,便按照蒯通的要求,摒退了左右。

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蒯通故意賣了個關子,他說韓信的面相也就是和侯爵,但是有很大的風險不會安穩,但同時自身也有很大的變數存在,貴不可言這種說法很吊人胃口。韓信果然被吸引,他問蒯通為什麼這麼說呢?

蒯通曰:“……楚人起彭城,轉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蒯通說如今天下的關鍵就在於您的決斷,你幫助漢王劉邦則漢勝,如果你幫助項羽,則項羽會獲勝,他們都沒有決定最後楚漢之爭成敗的能力,這個有決定力量的人是你韓信。如今最好的辦法,是你按兵不動,不去幫助漢王劉邦,也不去幫助項羽,這樣他們誰都不敢先動,天下大勢就掌握在你手裡。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接著蒯通為韓信謀劃了具體的做法,首先他肯定了韓信突出的能力,而後又說了他的軍事實力和所佔據的地盤這些客觀優勢,如果好好利用這些,最後的勝利者既不是劉邦也不是項羽,而是他韓信。為了讓韓信下決心,蒯通又說:“當斷不亂,必受其亂,當上天給你機會時,你不去利用和把握,你一定會受到挫折,所以請您一定要慎重考慮我的說法!”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韓信很看重自己的名聲,他說出不想背叛劉邦的理由和上次拒絕武涉時一模一樣,他說:“劉邦待我不薄,我的衣食住行均與漢王劉邦享用相同的規則,他對我也十分信任,我聽人說乘人的車就要替人解難,穿別人的衣服就要替人分憂,吃人家的飯就要替人家賣命報效,我怎麼能因為利益而背棄信義,做個無信背義之人呢!”這是韓信的顧慮,他不是不敢而不是怕自己這麼做,大家不會支援自己,說自己是個背義之人。

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原足下深慮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對於韓信的猶豫不決,蒯通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首先是張耳和陳餘兩人有刎頸之交,後來卻因為利益而反目成仇;文種和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卻在功成名就後身死族滅,這就是野獸被消滅了,獵狗也就失去了用處的緣故。若論朋友間交情,恐怕您不如張耳和陳餘,若論對主君忠誠,恐怕你也不如文種和范蠡對於勾踐。但他們的結局,您是可以看到的,請您三思而後行。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接著蒯通說出了問題的本質,你在人臣之位,所立下的功勞卻超越了主君,讓主君已經沒有辦法再封賞你了,這樣對自己必然會產生危險,因為你已對主君構成了威脅。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沒有讓蒯通繼續說下去,他打斷了蒯通的話,說:“先生不要再說下去了,我自己想一想吧。”實際上,蒯通的話說到了韓信的心裡,韓信確實動了心思。蒯通認為自己達到了目的,便退了出去,等著韓信的進一步行動,但是等了一段時間,韓信沒有任何行動。

後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時乎時,不再來。原足下詳察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蒯通再次來見韓信,他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時機這個東西,如果你現在不把握,以後就再也沒有了。希望你還是好好想一想吧。”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按照《史記》的說法,韓信不忍心背叛劉邦,又因為自己功勞多,認為劉邦不會奪取自己的齊王之位,因此最後沒有聽取蒯通的建議。事實上是韓信在最後垓下之戰時,確實開始表現出了很不積極的態度,他想坐山觀虎鬥,坐觀劉邦和項羽的成敗,而後收漁翁之利。這個主意本來是不錯的,但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謀,給予韓信利益,讓韓信又放棄了自己最後的機會,項羽被消滅的那一刻,韓信的末日就來臨了。

命運源於選擇,韓信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

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最後到謀反被誅殺,韓信的命運急轉直下,就和武涉、蒯通所說一樣,你不把握機會,那麼機會就會永遠離你而去。

韓信的悲劇:如果聽武涉、蒯通之言,韓信真能做到三分天下?

就問題的本質而言,韓信是個專才,但卻不是個全才,他是個突出的軍事天才,卻不是一個政治上突出的人物。他只想做好自己的事,得到自己的利益,並沒更大的野心,但是在那個君主集權的時代,擁有軍事方面的突出能力,在戰爭時代,你是君主的倚重之人,但在和平時代,對於君主而言卻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韓信最終成為了劉邦手中的一枚棄子。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