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中國古代歷史上,不乏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稱霸一地,甚至出現了蒙古建元、滿族立清,統一全中國數百年的情況。

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實施統治時,都不可避免地與龐大的漢民族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絡,對漢族採取何種政策,是全面壓制還是平等對待,對其政權的穩定程度會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遼王朝是一個由契丹族在中國古代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境內民族成分十分複雜,主要民族有契丹族、漢族、奚族、渤海族,其中以契丹南侵掠入的漢族人口居多。

如何獲得漢人對遼朝統治的認同,並使他們成為遼王朝建設的主力軍,是遼王朝建國之初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攻克漢人‘’華夷之辨‘’的心防,構建‘’漢契一體‘’的新觀念是最為切實可行的方法。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一、全面推進‘’漢契一體‘’化

901 年起,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頻繁向中原發起戰事,俘獲大批漢族人口。當這批漢人進入到契丹族的生活領域,因生活環境、文化習俗、社會地位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各種南逃現象十分頻繁。

為有效維護社會秩序和王朝統治,契丹統治者亟須安撫這批漢人的情緒,儘可能地獲得他們的認可。為此,契丹統治者制定靈活的統治政策,極力構建‘’漢契一體‘’新觀念,淡化漢人的‘’華夷之辨‘’意識。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1制定‘’尊孔崇儒‘’的基本國策。

為緩解漢民對契丹文化的排斥心理,契丹統治者針對漢民對儒家思想的推崇,適時制定‘’尊孔崇儒‘’的政策。918 年,遼太祖在上京‘’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次年遼太祖又親謁孔子廟。

這一行為使漢族能夠感受到遼朝對漢族文化的重視與尊重,這為 ‘’漢契一體‘’觀念的構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阿保機之後的統治者也一直重視儒學的發展。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遼朝建立各級各類學校,在上京置國子監,南京設立太學,又在中京置國子監。地方州縣也大力興辦教育,各建孔子廟,令博士、助教教學。透過學校宣傳儒家思想,促進儒學的傳播。

遼朝推行‘’尊孔崇儒‘’政策的過程,也就是兩者之間在政治上逐漸接近,在文化上逐漸親和的過程。從歷史實踐來看,遼朝‘’尊孔崇儒‘’ 的政策在爭取漢族認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2設定漢城安置漢民。

為適應漢人立城郭而居的生活習慣,阿保機在建國前後就以修‘’漢城‘’的方式來安置漢人。同時為緩和漢契矛盾,遼太祖阿保機還任用漢族官吏韓延徽管理漢人事宜。

韓延徽仿中原制度,按照漢人的生活習慣‘’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生活生產環境的日益熟悉化,使漢人思南之心不斷緩釋,逐步各安生業,對遼朝的統治也不再排斥,遂‘’逃亡者益少‘’。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由於漢民的生產模式是以農耕為主,所以在設漢城安置漢民的同時,契丹開始重視農業的發展,以使他們安心定居在遼朝境內。為更好地拉攏他們,耶律阿保機甚至親自參與漢人的農業生產活動,使漢人受到極大鼓勵,心態逐步安定,不再考慮南歸。

同時為穩定漢人,遼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這些漢人較快地與土地綁在一起。

遼王朝還頒佈相關保護農業生產的法令,由於對農業高度重視,契丹早期農業的發展和草原土地的開拓取得很大的進展,遼代中期出現‘’城郭相望,田野日闢‘’,以及渤海‘’編戶數十萬,耕地千餘里‘’的繁榮景象。

正是由於在經濟文化上,遼朝重視農業的發展,並且設立漢城以適應漢民定居的生活模式,使漢契兩族在經濟上達成共識,形成共有的經濟基礎,為實現遼地漢民對遼朝統治的認同提供有力的支援。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3因俗而治。

契丹統治者面對著巨大的民族差異,自阿保機時代起,就開始推行‘’因俗而治‘’的方針,塑造‘’漢契一體‘’的觀念。

首先,在政治體制上,推行南北面官制度。即,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在官員的選擇上,來自中原的儒士熟知漢族的管理模式,對於建立和維護統治秩序有著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所以啟用漢儒入仕成為必然。

‘’公卿百官皆效中國,參用中國人。‘’漢族士人進入遼朝統治階層之中,他們運用中原的統治模式對漢民進行統治,用儒家思想去構建遼朝的政治體制,提高漢人對遼朝的政治認同,為遼朝的穩定奠定政治基礎。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其次,在律法上遼朝也貫徹‘’因俗而治‘’的方針。遼聖宗朝時,對待漢契犯罪現象,刑罰已經日漸平等,有效地減少遼初漢族與契丹族的隔膜,為遼朝贏得漢民的認同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於士人是四民之首,在漢民之中的影響力極大。為迎合和拉攏漢族士人,使漢族士人儘可能地接受遼朝的統治,進而成為遼朝建設者,遼朝甚至在衣冠服飾上也做出變動。規定:‘’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

遼國中期開始在全國逐步向統一穿著漢服過渡,這主要是考慮到漢族士人的心理感受,進一步縮小漢族與契丹族的心理距離,契丹統治者在服飾上的主動變動,讓漢族士人充分認識到遼朝對他們的尊重,以及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使這些士人‘’華夷之辨‘’的觀念不斷淡化,對自己遼朝屬民的身份逐漸認可,對遼朝的認同也在不斷加深。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以上這些政策都是遼王朝‘’漢契一體‘’觀念的具體實踐,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首先,逐步消除漢族‘’華夷之辨‘’觀念,使之減弱並不斷消失,漢契民族關係得到和平發展。

其次,漢契民族融合逐步推進,契丹族步入不斷自主漢化的程序。

其三,在‘’漢契一體‘’觀念構建過程中,有力地促進了遼王朝社會及經濟生產的提升。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二、‘’漢契一體‘’觀念產生的主要因素

漢人與契丹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在文化領域差異極大,他們對遼政府高度不認同,甚至十分排斥,暴動、南逃時有發生,使得遼國境內極度不穩,對遼穩固政權統治影響極大。

這種差異體現在思想、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不斷出現各種衝突和矛盾。遼王朝‘’漢契一體‘’觀念的產生,就是為了消除漢族和契丹在各個領域的不同差異和衝突,形成強大的國家向心力。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1消除思想文化差異的需要

中原歷朝歷代推崇儒家思想,儒家倫理與政治結合的思想與社會政治心理的吻合程度愈來愈高。無論是社會上層的知識分子,還是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的思維方式、社會觀、道德觀的影響。

而契丹作為草原民族,在建國之前一直信奉的是薩滿教,屬於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文化範疇,顯得較為原始,邏輯上也很粗糙。

兩種完全不同型別的思想文化信仰,導致漢契兩個民族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產生不協調直至衝突,為縮小兩者之間的文化差距,增加漢民族對遼王朝的認同感,遼朝政權決定將‘’尊孔崇儒‘’定為治國的基本政策,並要求契丹族人要加強思想改造。

這意味著漢族與契丹族在共同信仰這個原則問題上達成一致,這種思想信仰上的共識是實現構建政權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兩族的思想文化逐漸趨同,互相認可逐步加深,緊張局面日趨平和。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2消除經濟文化差異的需要

漢族為農耕經濟文化,契丹族為遊牧經濟文化,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差異體現在生產方式、居住模式、飲食等方面。

在生產方式上,生活在農耕區的漢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男耕女織,種植稻、麥等農產品,以及桑、麻等經濟作物。而生活在草原地帶的契丹族,以畜牧業為業,隨水草遷徙,同時射獵、捕魚和採集也是契丹族生產生活的一部分。

為解決生產文化上的矛盾,遼朝歷代統治者一方面加大對農業的重視,制定賦稅、律法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較為寬鬆的生產生活條件,使農耕生活為主業的漢人對遼朝的統治日益認同。

而且遼王朝加大對國內荒原的開耕,使部分契丹族人也逐步轉向農耕生產模式,漢契兩族在經濟基礎上逐步達成共識,融合程度日益加深,衝突不斷減弱。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3消除政治文化差異的需要

漢族中原地區多行州縣制,設有相應的職官管理州縣居民的賦稅、徭役、生產、民事糾紛等事宜。而契丹族在建國之前還處於部落聯盟時期,一旦有事則八部聚議,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政治體制。

為解決政治文化上的差異,遼王朝採用‘’漢人治漢‘’的方式,設定專門機構,任用漢人管理漢民,並設定漢城安置漢民,周邊皆是使用漢語、從事農耕的漢民族,婚嫁習俗一應如常,遼朝公主嫁漢人的情況也很普遍,使在契丹的漢民猶如在南方家鄉生活一樣,這樣在政治文化上的差異自然而然地減弱並不斷削除,使得社會趨於安定,漢民再不思南歸。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漢契一體‘’觀念的產生,是因為契丹統治者深刻認識到,地理及生活環境不同導致漢契兩族在歷史與文化上存在巨大差異,在交往中呈現出一種針鋒相對的狀態,兩種不同文明的碰撞,產生的衝突和矛盾,使得契丹的統治局面不穩。

如何使這種文化衝突最終歸於平和,使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抗拒成為遼朝的屬民,並且對遼朝的統治產生認同,成為遼朝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過深思熟慮,契丹統治者認為必須推進兩個民族在思想、文化、生產、生活方面進行融合,只要在這些方面高度趨同,各種矛盾、衝突和紛爭都會減弱並不斷削除,這就是‘’漢契一體‘’觀念產生的根本原因。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遼政權採取啥國策

三、小結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遼王朝透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征服以漢族為首的諸多民族,同時也形成了遼國境內複雜的民族構成,其中漢族的穩定與否成為遼王朝關注的根本焦點。

為促成契丹、漢族在統一政權內的和諧共生,維持國家穩定發展,遼政權採取‘’漢契一體‘’的基本國策,使得漢族從物質到精神的需求在政策內得以全面關注,有效地緩和契丹和漢民族的衝突情緒,同時契丹也不斷吸收漢族優秀文化,促進社會和諧、民族融合和社會進步,成為遼王朝能夠統治北方近兩個世紀的最大基礎和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