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孫權作為《三國志》中,早期一直被讚頌的人物,他從哥哥孫策手中繼承江東大權時,整個江東是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但是,這個時期的孫權,卻非常懂得知人善用。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他用張昭為江東政權的發展做鋪墊,他任用周瑜為後來抵禦曹魏政權的勝利立下伏筆,總體來講,孫權在執政前期的各項用人舉措,都不負英主的稱號。

甚至在劉備殞命、曹操去世,魏蜀新主執政之後,孫權甚至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英主。但是,這位英主卻在執政的晚年,其政治舉措頻繁失誤,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弊端,而最終也一步步地把東吳的國力給弄得越來越衰落,而東吳的人才也流失不少。

那麼,孫權執政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什麼在,後期卻出現了各種弊政呢?他的思想究竟為何轉變得如此迅速徹底?孫權後期弊政產生的原因。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第一點就是,孫權本人性格方面

孫權一直驍勇強橫,有點自負、固執己見的性格特點;早在建安年間,孫權經常乘馬射虎,張昭犯言直諫,於是孫權改為乘射虎車,手持利刃,擊打猛獸,又惹得張昭諫諍。

而對於張昭的管教,孫權只是笑而不答,之後依舊我行我素;早年尚且如此,他後期固執己見,徵夷州、徵崖州,欲徵遼東也就不足為怪了。

陳壽曾經為孫權作評說道:“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孫權其人既知人善任,又刻薄寡恩。”孫權的江山來自其兄孫策,但是孫權卻僅追封哥哥為“長沙桓王”。

陳壽認為“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史學家認為,孫權的專權很大程度是來源於,諸臣能力過於強大,並且輔佐的臣子基本上都是哥哥孫策留下來的,特別是張昭,是典型的孫策時期的寵臣,然而,孫權多次不聽他的正確建議犯下過失,還耽於其權勢一直不肯用其為相。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對於立下汗馬功勞的陸遜,只是因為在立嗣問題上,仗義執言,孫權就屢次遣使責問,造成陸遜抑鬱而終。

名士虞翻名揚海內,卻因為多次衝撞孫權被流放交州。晚年的孫權不僅對重臣猜忌,對於自己的親生兒子也甚為狠心;三子孫和與四子孫霸因為“兩宮構爭”導致一個被廢,一個被殺。

至於孫權一直不肯立後,認為也與他這種性格有關,他不肯把最大的榮耀給予任何一個妃嬪,卻樂得讓她們互相爭鬥,自己卻能得到更多女人的芳心。但是,這樣只是暫時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卻為立嗣大計失誤埋下了伏筆。

第二點,孫吳環境變化,為孫權弊政的滋生提供土壤

孫吳立國前後的客觀環境的變化,也為孫權弊政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孫堅死後,當時孫吳政權只控制會稽、吳郡、 丹陽、豫章、廬陵五郡,這五郡也只是表面服從,不但有地方士族豪強勢力,還有當地少數民族山越作亂。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孫策生前英武蓋世,用武力討平諸郡,孫權幼主主政,沒有絲毫威信,很多青年才俊都想另謀出路,又有一些故吏自立門戶,招降納叛。例如,魯肅曾想北依鄭寶,只是聽了周瑜的規勸,才留了下來;在孫權當政之初,廬江太守李術就公開造反了。

孫權沒有正確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而孫氏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外來政權,本來就需要處理好與江東士族的關係,但是,孫權的兄長孫策,就是因為誅殺豪強,被江東士族的門客“刺”死;而在東漢末年因為常年戰爭,這導致了大量中原人口南遷,所以,孫氏不能不處理好與本地土著山越族的關係。

因為,中原的華夏人的進駐,使得山越民族有了生存擔憂的思考,但是,孫權並沒有主動去緩和與山越民族間的矛盾,反而大肆地打壓山越族,這也導致了東吳政權發展期間內,總是少不了民族衝突時有發生。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雖然說東吳的軍隊打敗山越人並不難,但是攻伐容易攻心難,孫權對山越的強硬態度也使得山越與華夏人一直處於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

同時,東吳的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曹操在北、劉備在側,他們都是多年逐鹿中原的亂世梟雄,孫吳政權也不得不提防。孫權先是取得了孫策舊部如張昭、周瑜、程普等的信任,積極引進北方流亡士族和人口,以此來充實東吳國內的人口流失和人才的缺乏。

早期的孫權,拉攏士族,對山越民族剿撫並用

孫權在對待士族和山越民族的問題上,其實最開始做得還是很不錯。東吳當時的士族是地區最龐大的勢力,江東計程車族擁有如張紱、諸葛瑾、布騭等名士,孫權大膽任用了他們,於是孫權獲得了江東士族的支援。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而對於山越問題,孫權最開始多次派兵討伐山越,剿撫並用,這一招也一定程度加速了民族融合。不過,隨後孫權開始專注於內部鞏固發展,不主動對外求戰,後發制人,先後取得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勝利。

孫權兩次被勸進,但審時度勢不稱帝

孫權還忍辱負重,在曹魏黃初年間向曹丕稱臣。孫權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兩次在大規模勸進中,婉言謝絕:第一次是劉備稱帝之時,第二次是夷陵之戰打敗蜀國之後,明明孫權擁有了稱帝的機遇,但是他卻堅定地不稱帝,要知道能夠抵制稱帝誘惑的,這絕非一般帝王能辦得到。

一直到曹丕、劉備稱帝后,孫權稱帝,並改元黃龍,隨著孫權的大力開發下,孫吳政權的江東化,基本完成;流亡北士成為江東政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當地山越也已臣服;孫權甚至將疆域擴充套件到今天的兩廣、海南。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到了後來,曹操與其子曹丕皆已去世,而新執政的曹睿,才年僅十五歲,蜀國方面,漢光烈帝劉備已死,蜀國的政權在諸葛亮的主持下轉與孫權結盟,再加上孫權也已取得荊州,全憑長江天險,完全沒有了西顧之憂。

於是,在這種寬鬆的內外環境,使孫權欣喜若狂,他身上驕狂自私、好大喜功的一面馬上暴露了出來;這就是孫權晚年弊政產生的極為重要的原因。

孫權後期弊政對國家產生極為嚴重的消極影響

首先,就是孫權時期的弊政,導致了國家財政開支大幅度增長,這浪費了大量社會財富,而國庫財政赤字後,孫權又加大賦稅力度,這又招致農民起義。

《三國志》記載:孫權甚至在“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而在赤烏元年春,東吳政權又隨意的鑄當千大錢”。

但是,這些鑄幣和實際商品是不等價的,完全就靠政府強制兌換,造成了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這種無疑是對百姓財富的掠奪。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儘管,東吳國庫財政赤字嚴重,但是孫權還大肆地隨意賞賜錢財,遼東的公孫政權就稍微放低姿態假意稱藩,於是孫權就派了張彌、許晏、賀達帶兵萬人,帶著金寶珍貨出使遼東,結果,公孫淵斬殺將帥,沒收兵資;使得孫權,白白葬送了萬人性命和大量金銀財寶。

《三國志》記載:“而黃龍二年徵夷州、宜洲;赤烏五年徵珠崖;夷州、直洲、珠崖”就是現在的臺灣、日本、海南,勞師遠征,耗費甚巨。

這些白白浪費的物資和金錢,肯定無法從國庫裡支取,於是,就還得是百姓來出,也因此,孫權的這些弊端做法直接給人民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而事實上,這一時期農民起義不斷,就連統治階層也有人反叛,嚴重威脅孫吳政權的穩定。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三國志》記載:“嘉禾三年,廬陵賊李桓,羅厲等為亂。”“嘉禾五年,鄱陽賊彭旦等為亂。”“赤烏二年,廖式殺臨賀太守嚴綱等,自稱平南將軍,與弟弟廖潛共攻零陵,桂陽,並且還搖動交州,蒼梧,鬱林諸郡,眾數萬人。”“赤烏八年,將軍馬茂等圖逆,夷三族。”

這些都說明了,孫權的弊政不僅使廣大百姓無以維持生計,被迫揭竿而起。而孫權的弊政也引起了統治階層內部的不滿,這些統治階級人士,繼而也開始與孫吳政權進行對抗。因為孫權晚期的亂政,這致使吳國後期人才凋零,造成了“江東無良佐,元遜為太傅”的局面。

想當初,孫吳前期可謂是群賢畢至,人才輩出;文有張昭、諸葛瑾、顧雍、步騭;武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和孫權的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是分不開的。然而,隨著孫吳政權的鞏固,孫權對群臣的猜忌也日益嚴重。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孫權借孫和與孫霸爭寵一事,大肆殺戮重臣,其中,顧譚、顧承被流放交州,朱據賜死,陸胤下獄,吾粲、全寄、楊竺、吳安、孫奇被誅殺,甚至還派遣使者責問陸遜、陸抗父子,造成陸遜鬱鬱而終。

孫權前期,十分注意拉攏江東士族,顧雍、步騭位居宰相,他們都是江東大族,孫吳政權推行“復客志”和“世襲領兵制”來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但是,晚期的孫權,借立嗣重創江東士族,也就動搖了孫吳政權的根基;孫吳政權後繼無人,只能託孤於諸葛瑾之子諸葛恪,諸葛恪雖然早有盛名,但他不堪託孤重任;包括其父諸葛瑾在內都不看好諸葛恪。孫權也嫌諸葛恪剛狠自用,但是孫權還是無奈實在沒有合適人選,只能委命於諸葛恪。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客觀地說,孫權一生最大的敗筆之一就是導致權臣和宗室專權,以及立嗣問題。三國亂世之中,國賴長君,孫權卻立少子孫亮為帝。少主當國,容易造成外戚、宦官、宗室、權臣亂政的局面;歷史上眾多的血淋淋的教訓,孫權卻視而不見。

孫亮即位之時,其母潘氏已死,吳國宮廷宦官勢力又比較弱小;另兩種勢力權臣和宗室就突顯了出來。孫權臨終託孤於諸葛恪、孫弘、呂據、孫峻等人;這些輔佐大臣卻為權力而自相殘殺。

例如,諸葛恪和孫弘有很深的矛盾,於是就發生了兩人的火拼,之後諸葛恪大權獨攬,他剛愎自用,伐魏失敗,引起了朝臣不滿,孫俊和孫琳設計殺諸葛恪,取而代之。而宗室孫俊、孫琳都是弄權小人,才能遠不及諸葛恪,使得朝政更加混亂。此後,孫琳廢孫亮立孫休,孫休暗中與大臣張布謀劃誅殺了孫琳,重新收回了皇權。可惜好景不長,孫休在位僅有七年,群臣違孫休意,立孫皓為帝,孫吳政權終於亡於暴君之手。

孫權前半生一世英明,為何後期卻弊端頻出?三國志給出詳細解答

由此可見,孫吳後期皇位繼承的混亂,實在是根源於孫權在立嗣問題上的優柔寡斷,吳國政權的滅亡,可以說早在孫權晚期就決定了。

結尾

總之,孫權晚期的弊政給孫吳造成極大的影響,幣制紊亂,刑罰苛重,再加上他本人好大喜功,在經濟上耗費了國家大量財富,這加重了百姓負擔,招致農民起義。他猜忌甚至殺戮重臣,激化了君臣矛盾,導致孫吳後期人才凋零,在立嗣問題上舉棋不定,廢長立幼,導致他死後的權臣和宗室專權。

孫權是三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帝王,他這兩大缺點是導致孫吳政權滅亡的重要原因;而三國鼎立形成初期階段,東吳的國力和人才是絲毫不輸於魏國,但是,為什麼吳國後期人才越來越凋零,原因就是孫權晚期的種種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