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三國雖然分魏蜀吳,孫權、劉備看似可以和曹操相較量,其實,他們都只是被推出來的利益集團代言人罷了。曹操,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他們,曹操一輩子都在和他真正的敵人作戰,但最終,他還是失敗了。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曹操和他真正的敵人纏鬥一生

作為一個失敗者,曹操仍然是三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其地位是被嚴重低估了的,後世甚至被逐漸醜化成為了一個白臉奸雄。而曹操的偉大理想,直到四百多年後,隨著時代的進步,才終於得以實現,實在令人感嘆。

一、誰是曹操的真正敵人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陪曹芳到高平陵掃墓,起兵控制京都,至此曹魏的軍政權力盡歸司馬氏,史稱高平陵事件,17年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代魏稱帝,隨後統一全國,三國盡歸司馬氏。

司馬家能夠奪得曹魏政權的背後,並不僅僅是司馬家的勝利,更是世家的勝利。是世家對曹操多年戰鬥的勝利。而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與劉備孫權無關,根本還在於世家的阻撓。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世家一直是東漢的毒瘤

而世家,就是一顆中央集權帝國的毒瘤。東漢就是因此而亡。

記得那句名言‘’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嗎?意思就是說,自古政權更替大多都是因為國力衰弱,軍隊無能導致被外族入侵而滅亡,而東漢卻是在國力強盛之時,因為內部原因導致滅亡的。

這個內部原因主要是,土地兼併嚴重導致當時薄弱的小農經濟崩潰,東漢王朝的執政根基被毀。最終爆發的黃巾起義只是壓實東漢這個強悍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就是世家。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曹操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歷經崛起、稱霸乃至失敗,其間一直伴隨著與世家這個真正的敵人時而相互纏鬥時而又無奈合作。

有人對我給曹操這個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稱號覺得不正確。覺得曹操配不上,其實,為什麼我會這麼稱讚他呢?因為曹操的想法領先於時代。他一生致力於聯合中小士族,抑制大世家兼併,結束亂世。最終,要建立一個以中小士族為基礎的統一中央集權帝國。

下面,讓我們看看曹操那與世家戰鬥不息的一生。

二、與世家格格不入的曹孟德

1、世家看重什麼曹孟德就缺什麼

漢代察舉制是促進世家形成的重要制度。初衷是“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而很快,世家發現這是擴張自己家族勢力的最好途徑,他們相互勾結,很快把持了推薦官員的權力。而世家推薦官員,自然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例如哪怕是世家子弟,真正有才能的也很少,怎麼讓大多數世家子弟上位?推薦標準就得是家世好,有名望(相互捧臭腳很容易弄到名望)以及懂禮儀的。這樣能快速把寒門子弟刷掉。試想如果現代公務員面試看你老爸是誰,看你是否名聞鄉里,是否莊重威嚴,打扮得體,寒門如何競爭?

所以,家世、禮儀、名望成為了當時選才最看重的。例如,當年,引領世家風尚的年輕一輩領軍人物袁紹袁本初,就是按照這一模板量身打造的。

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世家模板——袁紹

有家世、有聲望、相貌端正威嚴。世家的最愛。

2、曹操一樣不佔

而悲劇的是,我們的主人公曹孟德,基本一樣不沾:家世,爺爺是宦官,哪怕名聲很好的宦官,那也是宦官。爹是花錢買來的太尉,怎麼說呢,屬於官二代中被人最瞧不起的吧,可能就有倆臭錢。家世和名望就這麼樣了。

曹操本人呢?三國志,這本以曹魏為正統的史書上,對很多歷史人物的外貌都有過比較簡短的描述。比如描述孫權:“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就是形體魁梧,相貌奇特,骨架不凡,有大貴之相。

再比如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諸葛亮:“身長八尺”等等,卻沒有對曹操的長相有過隻字的記載,孟德長什麼樣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等編著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容止》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南匈奴使者來拜見曹操,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就是自認為長得不咋地,就找了個帥哥崔季珪代替他接見匈奴使者,他自己拿把刀立在床邊。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曹操相貌復原圖

可見,曹操長得不咋樣,內心還是對自己的相貌舉止很自卑的。

綜上,曹操和世家流行的價值觀,完全不吻合。所以,他不被世家接納。當然,曹操本人還是很上進的,跟著袁紹後面轉,拼命想融入世家的大部隊。

但一件事情,讓他看清了世家的真面目。

袁紹做大將軍何進的幕僚時,建議何進召外兵入京震懾何太后,逼迫她同意殺宦官。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這招站在何進的立場上來看,非常不靠譜,連當時的小弟曹操都看出來了。他天真地發表意見:滅宦官只要一個獄卒就解決了,何必召外地軍隊進來呢? 當然,他人微言輕,肯定被無視了。而袁紹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盼著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打起來,最終達到削弱皇權的目的。皇權弱了,世家的權力就強了。就這麼簡單無情。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世家利益高於一切

至於過程中帶來的生靈塗炭,對不起,跟我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世家最大的弊病——家族利益高於國家利益。

曹操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真正地知道了什麼是世家。而他,被時人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阿瞞,第一個站出來回鄉起兵,第一個站出來要組建反董聯盟,其實一腔熱血真的想平定亂世的。這樣,他和世家一開始就不在一條路上。

三、與世家糾纏鬥爭的一生

隨著董卓塗炭漢室。天下正式大亂,曹操也終於發現匡扶漢室無人呼應,面對現實的曹操熱血冷卻,開始自己打天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曹操經歷了無數次朋友、部下反叛悲劇,讓他再也無法信任世家。而他的反擊也無比犀利,真正的打擊到了高傲的世家。

1、痛失老友,世家讓曹孟德知道,友誼在家族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曹操剛打下兗州時,非常信任曾經的老朋友張邈。當年。袁紹、曹操和張邈三人都是彼此之間的發小,史稱“太祖、袁紹皆與邈友。”

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後,張邈、曹操也都參與了進來,並共推袁紹為盟主。但袁紹當上盟主後,變得飄飄然起來,張邈為此而面責袁紹。此事過後,袁紹對張邈惱羞成怒,便讓曹操誅殺張邈。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張邈

面對袁紹的這一要求,曹操果斷加以拒絕,並勸說袁紹以大局為重,力保張邈。關於此事,《三國志·張邈傳》中記錄“紹使太祖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

在張邈生死之際,曹操並沒有迫於袁紹的勢力而選擇辜負張邈。而且張邈投靠曹操後,曹操對他非常信任,經常是他領兵在外征戰,留下張邈、荀彧、夏侯惇等人守家。

曹操領兵出征前,對家人說:“我如果回不來,你們可以去投靠張邈。”

後來曹操凱旋而歸,見到張邈,兩人見面就相擁而泣。兩人的關係就是這樣的親密。

太祖之徵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後還,見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三國志·張邈傳》

可結果呢?由於曹操殺了兗州名士邊讓,引起了兗州世家的不滿,再加上袁紹讓曹操殺張邈(被曹操拒絕),張邈擔心曹操是否繼續保護自己。張邈的弟弟張超,與兗州世家代表陳宮、許汜、王楷共同勸他背叛曹操迎接呂布,張邈左思右想,還是站在了世家利益上,反叛了曹操。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陳宮

張邈的這次背刺,讓曹操損失慘重,地盤損失大半,只剩三個縣,手底下計程車兵連飯都吃不上。曹操被迫舔著個大臉向袁紹借兵借糧,渡過難關。

甚至於,曹操一度還萌生放棄創業的想法,打算投奔袁紹拉倒。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於是紹使人說太祖,欲連和。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信任張邈,可張邈卻背叛自己。如果不是袁紹的幫助,再加上曹操的能力。曹操大概在195年就已經退出群雄爭霸的舞臺了。張邈,在友誼和家族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家族,讓曹操再次看清了世家的真面目——家族利益至上,友誼靠邊站。

所以,平定兗州之亂,趕跑呂布後,曹操也就再沒信任過世家將領。

2、曹操的反擊之一——屯田

屯田是真正幫助曹操做大做強的根本性政策。它完美滴契合了當時的環境:百姓變流民無地,戰亂好多土地無人耕種,軍隊無糧。

屯田政策直指核心:土地被大世傢俬有,而流民流離失所。多年戰亂,屯田將無主或敵方的土地劃歸國有,讓流民耕種,流民的收成六成交給曹操養軍隊,剩下自己吃。固定了流民,讓他們不再流離失所,給了他們一口飯吃;養活了軍隊,吃飽飯的軍隊才有戰鬥力。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曹操屯田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曹操這些政策,究其根本,就是恢復秩序,人口歸國家。而人口歸了國家,國家實力強了,卻搶了世家的人口,世家自然削弱了。只是曹操憑屯田兵強馬壯,世家暫時無法發作。

3、曹操反擊之二——分化世家

世家是歷經幾百年的龐然大物,單憑曹操,以及他身後的中小士族是無法一下戰勝對手的。他採取了兩招:擴大自己基本盤,與分化世家——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兩漢有天下四百年,統治深入人心,不可否認,雖然有袁紹這些野心世家,還有很多忠於漢室的世家。怎麼辨別他們,吸收他們,從而擴充自身實力呢?

曹操的答案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透過這一政策,成功地將荀彧等忠於漢室的大家族用這個高大上的口號團結起來,給了他們一個袁紹以外的選擇——眾所周知,老袁不懷好意,目標是要取漢室而代之的。跟著曹操,除了能力出眾,最起碼還能讓漢室延續下來。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曹操本人,和袁紹相比,除了家世相貌不如以外,治政水平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袁紹出身大世家,不敢得罪世家利益,執政以寬治寬。就是隨豪強世家折騰,只要你們支援我就行。最終“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讓原本支援他的荀彧等人大失所望,紛紛轉投曹操。

而曹操則不然,他治下嚴厲,對投靠的世家也從不慣著,不聽話直接幹掉。這樣,曹操成功地取得了一部分世家的支援。

3、曹操反擊之三——擴大基本盤

曹操的擁護者,就是渴望結束亂世的大世家和廣大的中小士族們。而中小士族過去無法進入被大士族壟斷的官場。曹操自然要打破這一桎梏。他提出了石破天驚的政策:唯才是舉。

這在當時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要想在太平時節實行,千難萬難,但現在天下被世家自己玩亂了,兵強馬壯者為王。曹操可以放開手腳實施了,他一生三次求賢:建安十五年下《求賢令》,第一次正式提出這個方針,而之前只是個人的行為看到了這個政策的影子,這次徹底制度化了。隨後建安十九年,二十二年,先後發表了《取士無廢短令》,《舉賢勿拘品行令》。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提出哪怕“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可以被任用,曰:“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

曹操就是這麼一個實幹家。

五、世家的反擊

通過幾次碰撞,大家感覺曹操能力強,執行力強,壓得世家喘不過氣來,肯定可以統一天下,實現理想了吧?然而並沒有。世家表面臣服,卻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1、七年平定河北,給了其他勢力崛起的機會

大家看史書,彷彿官渡之戰,曹操立刻滅掉袁紹,隨後一統中原。其實,過程哪有那麼簡單,公元199年官渡之戰後,袁紹隨後敗退病亡,支援他的世家們可不甘心認輸。他們輔佐袁紹幾個兒子,和曹操整整打了七年,讓曹操無心他顧,直到公元206年,才平定河北,這七年,其他勢力崛起的機會。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在此期間,劉表順利整合了荊州勢力,坐穩荊州牧的位置;孫策公元200年被刺身亡,孫權剛剛繼位,主少國疑,要是曹操此時有空,哪裡能有後來的赤壁之戰呢?而七年後,孫權透過聯姻、與大世家共享權力(江東的世家連軍權都可以私有世襲,孫權待世家比曹魏大方多了),成功地將江東打造成穩固基地。讓曹操無隙可尋。

2、赤壁之戰,曹魏世家出工不出力

在關鍵的赤壁之戰中,其實支援曹魏的世家,更多的是冷眼旁觀。並非全心投入。

舉個簡單的例子,曹操四大謀士,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對其討伐江東態度迥異:

世家出身的二荀,採取避而不出的方式:

荀彧,經營後方,此時,由於自身是鐵桿保皇,與曹操也開始漸行漸遠;荀攸,經常隨曹操出征,一生屢獻奇謀。可是奇怪的是,赤壁之戰時荀攸也未出現,咋回事?看看《三國志·荀攸傳》就知道了:“十二年……轉為中軍師。”《晉書》裡對此也作了說明:昔魏武帝使中軍師典刑獄。”

中小士族出身的賈詡、程昱,都紛紛表達了勸諫的態度: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程昱也提醒過曹操一次。

所有的大世家其實完全不願意看到一個強盛的中央集權國家成立,特別是對世家不友好的曹操作為皇帝。所以,出身大世家的謀士,或主動或被動,沒有盡到自己提點主公的責任。

而小士族的二位,則明確提出讓曹操謹慎,但也只是點到為止,為啥?關係不到那一步。他們與郭嘉這種和曹操引為知己的謀臣比,還是影響力差了一些。

最終曹操兵敗赤壁,狼狽逃竄時,曾大哭奉孝,說但凡郭嘉在,必不至此。懷念之情溢於言表。郭嘉和曹操關係,見我前文(透過細節看歷史,官渡之戰,解讀郭嘉荀彧對比曹操袁紹背後的深意),那是理想一致,可以託付後人的戰友。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以上只是從謀臣這個角度分析,以小見大,其他方面世家的掣肘和小動作肯定更多。

而孫權一方,掌握實權江東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代表人物分別:顧雍、陸遜、朱治、張昭)以及孫權的姻親周瑜,基本還是支援孫權。

最終,曹操在赤壁一敗塗地,就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時機。

六、結語

回到北方的曹操,也發現了內部大世家的人心不齊,專心於整頓內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殺了弘農楊氏的代表楊修,並且將楊彪驅逐走,永不錄用,後來又殺了孔融,逼死荀彧。曹操的這些行為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曹魏政權中不安分的世家,加強了對世族的掌控。

但當時的各方面資源都集中在世家手中,曹操所代表的中小士族雖然竭力壓制,但仍然無法阻擋世家的坐大。

《資治通鑑》記載:‘’建安十八年(癸巳,213年),冬,十一月,魏初置尚書、侍中、六卿;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鍾繇為大理,王修為大司農,袁渙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陳群為御史中丞。‘’

三國最偉大的政治家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只因領先時代太多

悲哀吧,曾經的世家又慢慢開始在朝堂上佔據主流了。而在他死後,兒子曹丕也立刻和世家媾和,九品中正制的推出,宣告了曹操事業的徹底失敗。但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和世家、世家代理人的殘酷搏鬥,給了北方一個安定的環境建立一個強大君主集權國家,正說明了曹操的超出同時代的眼光和能力。幾百年後的發展,也驗證了他的眼光,在唐太宗、武則天、宋太祖等傑出後輩的或有意或無意地推波助瀾下,曹操的理想終於實現了。那是又一個故事了。

曹操的整個大半生,都在同世家大族的勢力做鬥爭,在夾縫中掙扎,在痛苦中生存,在磨礪中成長,在妥協中消亡。曹操發現自己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消滅了一個又一個反對自己的世家大族勢力。但到了自己晚年,這群世家大族的人又來到了自己的身邊,自己終究不能擺脫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和既定的命運,並不是自己能夠創造歷史,而是歷史創造了曹操。

他的理想,終因領先時代太久而無法實現。但他奮鬥的精神,值得後人知曉。最後,用曹操自己的龜雖壽紀念一下這位大人物。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