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包拯《書端州郡齋壁》

從古至今,我國出了不少廉潔清正的好官,他們對國家忠誠,為人民謀利,做到了在其位謀其職。如戰國時期的藺相如、漢朝的司馬遷、宋朝的包拯、清朝的林則徐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大清官。還有一些廉潔清正的好官,雖未名垂青史,但他們為官時政績卓著,品行優良,深受百姓的愛戴。向上對得起朝廷的信任,向下對得起百姓的愛戴,他們的一生即便沒有轟轟烈烈,也是十分成功的。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好官都能獲得優渥的待遇和圓滿的結局,如司馬光這樣有才的文官,雖然學富五車為官清廉,編撰的《史記》流傳千古。但司馬遷因為在政治上堅持己見、剛正不阿,最終也落得個遭受宮刑的悲慘下場。對後世來說,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也是為國為民的好官。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今天要說的這位清正廉潔的好官,如司馬遷一樣,一生行得端坐得正,深受百姓愛戴,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的下場同樣讓人唏噓,由於晚年生活十分窮困繚倒,這位清官離世後裹著草蓆寒酸下葬

中國古代的人重視葬禮,也重視人死後的安身之所。連棺材都買不起,只能草蓆裹身下葬的一般都是家境比較窮苦的人,他們的家人實在無法為其湊錢買一副棺木,所以古代會出現賣身葬父的社會現象,足見古人對葬禮的重視程度。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價值觀裡,若人死時沒有一個好的安息之所,死後會變成孤魂野鬼,飄蕩於人間。而這位清廉好官此前的生活窮困潦倒,死後也沒有享受應有的榮光,這樣的結局在古人看來是非常悲慘的。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而300年後,這位清官的墳墓被挖開,裡面的景象讓眾人驚呆了。原本草革裹屍被匆匆下葬的清官,墳墓里居然出土了十億珍寶

這個清官就是明朝時期的名將王士琦,他不僅驍勇善戰,而且還將軍事理論和策略研究得十分透徹,是一個能文善武的軍事家。王士琦出生在明朝中期一個官宦之家,此時明朝的統治已經顯露出各種問題和矛盾,當權者不管民間疾苦,不顧倭寇進犯,一心只尋求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朝堂上奸臣當道,部分官員只求自保,一心享受榮華富貴不願為朝廷和百姓出力。而王士琦的父親是當時朝堂上的一股清流,他為官清廉勤勉,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汙,自帶一股正氣。王士琦從小在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下,也學到了其父的清正廉潔之風。因為王家歷代為官清廉,深受當地百姓的稱頌和愛戴,百姓們送了十把萬民傘給王氏家族。萬民傘是舊時百姓為了歌頌地方官德政而做的,十把萬民傘的分量比千金還重。

王士琦入朝為官時正是倭寇頻繁騷擾明朝邊境的時候,由於統治者放任不管的態度,倭寇在邊境越發猖狂。而當時的日本又出現了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政治家,叫豐臣秀吉,他智謀無雙、擁有洞察局勢的敏銳雙眼,豐臣秀吉曾對戰國時代的日本產生深遠影響。萬曆25年,日本在豐臣秀吉的領導下再次入侵朝鮮,明朝派遣王士琦為山東參政銜監軍,和總兵劉綎一起領兵2萬赴朝鮮援助。當時朝鮮是明朝藩國,它每年都會繳納朝貢給明朝廷,而明朝要庇佑朝鮮安全,因此在日本入侵朝鮮時,明朝會派兵出手相助。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領兵入朝鮮援助算是王士琦倭寇第一次正式交手,當時明軍兵分三路來攔截倭寇,倭寇盤踞地叢林瘴氣密佈,且地勢十分險峻,易守難攻,狡猾的倭寇作戰方式十分靈活。就這樣,在天不時地不利的情況下,明軍中路很快敗潰,總兵劉綎帶領的陸軍又接連進攻失利,直接影響了軍心。隨行的膽小怕事之人為自保,哭求劉綎退居全州,總兵劉綎也有些動搖,打了退堂鼓。但作為監軍的王士琦,堅決不同意退守,他認為兩軍對峙中,敵在暗我在明,只有拼命往前進攻才有可能生還,退守簡直是自取滅亡。因為日寇現在能打到他們面前,之後也能順利攻到全州,所以退守絕不是緩兵之計,而是死路一條。

為了讓劉綎徹底打消懦弱退縮的念頭,王士琦果斷綁了鼓勵劉綎退居泉州的隨從,並將其斬首示眾,還在軍中表示若誰再有異議,當以死報國,斬立決。見到這樣的場面,劉綎也感到十分害怕,他立即重振旗鼓,繼續向前挺進。朝鮮民眾看到明軍如此不畏強敵,進攻勢如破竹,一時間也鬥志昂揚,而軍心也因為王士琦殺伐果斷的態度穩了下來。結果正如王士琦所料,勢如破竹的猛烈進攻方式果然能打破敵人的攻勢,倭寇在這樣的猛攻下只能連連後退,根本不敢與明軍正面交手。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正是因為打贏了這場戰爭,王士琦和劉綎帶領的明君才能在之後成功攻克粟林,奪佔曳橋,將日寇趕出朝鮮境內。雖然王士琦並不是此戰的主將,但作為監軍,他的表現比主將劉綎更加英勇無畏,並且他智謀無雙,擅長籠絡軍心,以殺伐果斷、傲視群雄的姿態在朝鮮戰場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與主將劉綎相比,王士琦更多地承擔了一個主心骨的作用,並且以強悍的威懾力讓日寇為之膽寒。

雖然此戰王士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並沒有向朝廷邀功,他一生不在乎虛名,但王士琦在軍隊中和朝鮮人民的心目中威望甚高、享譽甚隆。王士琦帶兵班師回朝之際,朝鮮人民無論男女老少都爭相送行,甚至忍不住淚灑當場,十分不捨。朝鮮為了表達對王士琦的景仰,還特意為他在全州立《去思碑》,碑上刻著“勤金石而垂丹青”,以紀念王士琦的功績。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在北疆鎮守期間,王世奇對待部下恩威並施,處理邊疆事務時剛柔並濟,他一心為民著想,自身勤儉節約,在邊疆樹立了很大的威信。王士琦鎮守期間,原本經常被倭寇騷擾的邊疆一片平靜,因為他管轄下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實力強,倭寇不敢輕易進犯。王士琦擅長治理軍隊和與異族周旋,但他從不以自己的政績在朝廷邀功。萬曆46年,一生勤勉的王士琦因積勞成疾在山西去世。由於晚年王士琦將自己的大部分積蓄都都用來接濟貧困百姓的生活,而自己十分勤儉,人們常常見他穿著舊衣服和舊鞋子,自己的俸祿捨不得用,幾乎全用在老百姓身上。

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

由於晚年久臥病床,王士琦所剩不多的銀兩都用在了治病上,此時竟連一口棺材也買不起,家人只得將他用草革裹屍下葬。後來王士琦草草下葬的事情被傳到崇禎皇帝的耳朵裡,他想到這位一生愛民清正廉潔,為維護邊疆穩定和抗擊日寇屢立奇功的大忠臣,葬禮居然如此草率,不禁悲從中來。崇禎皇帝下令為王士琦重新挖了墓穴,置辦了棺材,還賞賜了不少金銀財寶,以慰勞這位從不居功的將軍。

1954年,王士琦墓中出土了一批金冠、金帶等珍貴文物,墓前還有一些雕刻精美的華表、石羊、石人、石馬、石虎等古代工藝品 ,這些東西按照現代的價值來算大約值十億,用價值連城來形容都不為過。清官離世後裹草蓆寒酸下葬,300年後墳墓被挖開,出土十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