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教訓最慘重的一次考古發掘,大家眼睜睜看著絲織品化為灰燼,卻束手無策

大家好,我們的用智慧引領快樂走進新的領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教訓最慘重的一次考古發掘,大家眼睜睜看著絲織品化為灰燼,卻束手無策

大家都知道,考古已經成為一門學問,比如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就設有考古系。通俗來說,考古就是將古代文明遺存以科學的方式發掘,包括古墓、遺址等。考古在歷史的研究中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它是獲得歷史研究實物資料的最重要方式。

然而,我們透過考古來研究歷史,在獲得大量珍貴資料的同時,所帶來的教訓是無比慘重的,1956年萬曆皇帝朱翊鈞定陵的發掘,就為新中國的考古敲響了警鐘。定陵發掘的教訓使得在考古界形成一個定律,“不可輕易發掘帝王陵,特別是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一旦發掘就是災難。”

中國教訓最慘重的一次考古發掘,大家眼睜睜看著絲織品化為灰燼,卻束手無策

1955年10月的一天,郭沫若、沈雁冰、鄧拓等人向國家提交了《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郭沫若等人在這份報告中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考古發掘明朱棣長陵。這份報告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響應,“原則上同意”。

很快一支專業的考古隊成立了,經過研究,大家決定先派出一個小隊去試掘長陵,結果試掘以失敗而告終。長陵是發掘不了了,明十三陵中的另一座皇帝陵被考古人員鎖定,它就是明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中國教訓最慘重的一次考古發掘,大家眼睜睜看著絲織品化為灰燼,卻束手無策

換句話來說,定陵是長陵的替代品。定陵早在萬曆皇帝在位時就已經修建,前後歷時6年時間,耗銀800萬兩。事實上,定陵發掘也是困難重重,考古人員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地宮入口。當考古人員拆除金剛牆(後面就是地宮入口)時,擔心有暗器,用了一隻公雞來探路。

當年參與定陵發掘的民工回憶,“大家拿繩子拴住雞爪放進金剛牆內,幾天之後,公雞還能打鳴”,定陵地宮就這樣被開啟。定陵地宮位於地下27米處,由前殿、中殿、後殿、左殿、右殿以及墓道券組成,總佔地1195平方米,地宮先後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

中國教訓最慘重的一次考古發掘,大家眼睜睜看著絲織品化為灰燼,卻束手無策

前面提到,定陵發掘的教訓是慘重的,首當其衝就是大量絲織品瞬間就氧化變脆。在定陵發掘之前,民間很少能看到明朝遺留的絲織品,而定陵出土的整匹絲織品,每捲上都有“腰封”,上面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極為珍貴。

然而,由於保護技術落後,考古人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眼前的絲織品“化為灰燼”。好不容易搶救的一批絲織品,也應當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軟化劑,塗抹在絲織物上,結果沒過多久就全變黑、變硬、變脆。

中國教訓最慘重的一次考古發掘,大家眼睜睜看著絲織品化為灰燼,卻束手無策

趙其昌是定陵考古發掘隊隊長,對於發掘時考古人員對絲織品束手無策也感到痛心,“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有料到的。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正因此,定陵發掘後大家形成一個鐵律:“定陵發掘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帝王陵不能隨便挖。從這之後就定下了規矩,堅決不動帝王陵。”

參考資料:《解密定陵發掘》、《明朝十三陵》、《風雪定陵》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