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羅馬的衰落(1):主動延長兵役為何於國是禍不是福

大家好,在前幾個月的節目裡我們聊了古羅馬人的政治性格,哲學,以及軍事、財政等國家生活的諸多方面,從中疏理出羅馬共和國到帝國的強盛之路,今天開始我們新開一個系列,探討羅馬的衰落。先從一個故事開始,生活於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裔羅馬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在他的著作《通史》這本書的殘篇裡,留下了描寫迦太基城毀滅的片段。

羅馬的衰落(1):主動延長兵役為何於國是禍不是福

作為一部以記述客觀事實為主的史學著作,對這個關鍵時刻描繪卻飽含深情。波利比烏斯因為和羅馬軍指揮官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是打敗漢尼拔的羅馬名將大西庇阿的養孫,又被稱為小西庇阿)是密友的關係,得以和這位羅馬將軍一起見證了迦太基隕落的時刻。我們這裡把這一段轉述一下。

“西庇阿·阿米利亞努斯的視線,久久不能離開眼前的迦太基,他看著自建成以來,享國七百年、又長期繁榮的都市淪為瓦礫的過程。七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迦太基掌握了廣大的土地、諸多的島嶼,海洋也聽憑他們的支配。憑著這些,迦太基擁有眾多的武器、軍艦、戰象以及財富,毫不遜色於人類建造過的任何偉大國家。

“而且迦太基比起過去任何的國家都有勇氣和魄力。儘管他們一度屈服在羅馬的要求之下,交出了所有武器與戰艦(指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後果),還能夠在羅馬軍的攻打下支援三年(指第三次布匿戰爭),如今城池淪陷,完全遭到破壞,從地球上消失。西庇阿·阿米利亞努斯為了敵人的命運而潸然淚下。”

“這位羅馬的得勝之將(小西庇阿)有意或無意地吟誦出了一句《荷馬史詩》中特洛伊總司令赫克託耳(Hector)的一句話:“總有一天,特洛伊、國王及所有跟隨他的戰士終將滅亡”。

然後西庇阿·阿米利亞努斯轉身握著他的希臘歷史學家好友——波利比烏斯的手,說:“波利比烏斯,曾經盛極一時的帝國,今天滅亡了。我們正見證這個時刻,但我心中並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充滿哀傷,有一天羅馬也會步她同樣的後塵”。

事實上正是這位小西庇阿執行了羅馬元老院的命令將迦太基徹底毀滅,他也沒有絲毫想手下留情的意思,可是真的當這座宏偉的古城火光沖天,在他眼前化為灰燼的那一刻,充滿他內心的不是自豪、不是幸災樂禍,而是無盡的感傷,或者說是對成住壞滅這種強大宿命輪迴的一種深深恐懼。哪怕是最偉大的帝國,在這個宿命面前也是如此渺小。其實在我自己讀歷史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自己置身於文字所描繪的那個時空場景中,也時常會有類似的感受。小西庇阿這番感言的實現是在622年後的公元476年,那時不知他的曾曾曾曾孫是否能想起老祖宗的這番感嘆,但是我估計是想不起來的。因為小西庇阿面對的是一座七百年古都的瞬間毀滅,受到這個景象強烈震撼有感而發,而羅馬並不是以這種方式崩潰的。

公元476年,日耳曼裔的軍隊將領廢黜了西羅馬帝國皇帝(沒有殺害他),既沒有推選繼任的皇帝、自己也沒有稱帝,沒有破壞都市、沒有屠殺居民,羅馬這個歷經千年的帝國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消失了,歷史的親歷者們可以說毫無感覺。可能過了好一陣子才陸續想起來,好久沒看到以皇帝名義釋出的命令了,誰是皇帝,難道沒有皇帝了嗎?沒有就沒有吧,反正日子還是這麼一個過法。

所以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後代史學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只能大體確定一個月份,8月或9月,沒辦法就日期達成共識,因為那個時代人的人壓根就麻木不仁、沒有注意到。這與迦太基這種震撼、悲壯的毀滅相比,羅馬帝國在眾人的漠視裡悄無聲息地滅亡,到底哪一個更令人悲嘆呢?每每想到此,我心情也有點小小的不平靜,不知道朋友們對此是怎麼看的。

正因為羅馬歷史的這種獨特性,疏理它的衰落和滅亡和其他民族差異就很大。我們知道唐朝的衰落是以安史之亂中叛軍攻陷長安為標誌,盛唐氣象一去不復返了;北宋繁華的終結是以靖康二年汴京被金軍攻克為標誌。但你要說找件類似的事出來,說這是羅馬衰落的標誌卻有難度。有人以公元378年哈德良堡戰役,羅馬軍隊的大敗為標誌;但要知道在那之後羅馬仍然有一系列軍事上的輝煌勝利,名將史提利柯把入侵的蠻族打得滿地找牙。有人把410年哥特族洗劫羅馬,作為帝國滅亡不可逆轉的標誌。可是在451年的沙隆戰役,西羅馬帝國率領的聯軍卻取得了對無敵匈奴的一次重大勝利,羅馬仍然是反匈奴聯盟的領導力量。只要是在平原地帶以羅馬人熟悉的方式進行戰鬥,羅馬的軍事優勢一直貫穿她的全部歷史,因此古代歷史中常見的,尋找一次決定性的戰役,從軍事角度去劃分古羅馬成、住、壞、滅的階段並不容易。羅馬衰落的線索應當從她的精神中去找尋,就是從羅馬人越來越變得不像曾經的羅馬人,從這條線索找尋——那些讓羅馬強盛的精神氣質特徵,是如何一步步地被消磨、被稀釋、被拋棄的。我們之前的節目裡總結古羅馬人的性格和哲學包括:保守和具現實感的政體設計,不搞一刀切的理想化、激進的改革;同化戰役者的寬廣胸懷,羅馬軍從來都是國際部隊;和而不同、在差異中達成平衡的技巧。那我們就來看這些重要品質是如何喪失。

我把平衡感的喪失放在系列話題的開篇,因為一旦讓社會穩定執行的平衡機制喪失,就會帶來社會階層的變動、權力和利益重新分配等等一系列連鎖反應,而且會體現在國家的軍制、財政這些領域,為激進的改革鋪就道路。《周易 坤卦》裡的爻辭裡說:“初六,履霜,堅冰至”。當踩上薄薄的一層霜,就知道數九寒冬、滴水成冰的日子在前面了,因為當霜出現的時候,就是陰勝於陽、陰陽平衡改變的時候。而我們就是要在羅馬的歷史中尋找那個霜花初凝的時刻。

毫無疑問這個時刻肯定出現在“五賢帝時代”之後(涅爾與、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派阿斯、馬庫斯·奧勒留),在奧勒留皇帝末期,蠻族首次大舉越過多瑙河防線入侵巴爾幹,兩個世紀的“羅馬和平”首次受到嚴峻挑戰。這個轉折的時刻肯定出現在被史學家稱之為“3世紀危機”的階段,但具體是什麼時候呢?旅居義大利的日本作家鹽野七生把注意力放在公元197年-211年塞普提謬斯·謝維勒皇帝的在位期間,因為他頒佈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軍隊和平民之間的流動受到阻礙,社會階層開始板結,軍人既得利益集團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階層與社會其他部分相分離。階層、職業間的流動性弱化意味著整個社會的平衡感喪失,財富和權力越來越向一部分人集中,得到者收穫越來越大、失去者喪失得越來越徹底,動盪不安就無可避免。我覺得這個視角是深刻的、有洞察力的。

簡述一下這個過程:著名的角鬥士皇帝康茂德斯在公元192年被暗殺身亡,關於皇位的繼承引發了一系列的混亂。相當於今天東歐和巴爾幹北部的旁諾尼亞行省總督塞普提謬斯·謝維勒受到軍團推舉,在公元193年稱帝,但他討平所有競爭對手,實際控制帝國全境則在3年多以後,就是公元197年了。他主政之後恢復了因為政局混而停辦的諸項大型公共活動,也搞公共建設:維修已有的道路、鋪設新的道路、在羅馬城的中心興建大型公共浴場,看起來也是勵精圖治,向羅馬人的傳統迴歸。同時作為受軍人擁戴的皇帝他做了一件任何政客都會做的事:回報自己的支援力量,改善軍人的待遇。這件事情凱撒大帝在戰勝龐貝之後也做過,但是謝維勒皇帝做法的效果卻大相徑庭。

共和國時代軍團兵(由羅馬公民擔任的步兵)年薪是70狄納利斯銀幣;凱撒大幅把這個薪酬提高到140銀幣。後來歷經奧古斯都和圖密善皇帝的幾次加薪,在謝維勒皇帝之前,軍團兵的年薪達到了300銀幣,而謝維勒再度把這個標準提高到375銀幣。雖然都是加薪,但動機和效果不一樣。

凱撒時代是國家邊界急速擴張的時代,在共和國時期羅馬軍人的活動範圍多數是在義大利半島,征戰結束後可以立刻除役回家,兵役時間短,對生活影響小,軍餉低一點對人們生活影響不大。而凱撒遠征高盧,一下把邊疆推進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線,需要軍團長期鎮守邊疆,服役期延長士兵們就失去了其他生活來源,提高軍餉勢在必行。因此凱撒給軍人加薪多半還是出於實際需要,不是收買軍心。而謝維勒時期的加薪行動就比較單純是出於收買動機了,一個職業集團可以靠自己的獨特政治作用交換經濟上的優待,這就是塑造特權集團的開始。

圖密善皇帝時期的加薪,是隻記賬、不發現金,只有在士兵退役的時候,才把加薪的部分打入退休金一起發放,目的是不要滋養軍人賴著不退役的想法,年份滿了領了錢趕緊走人,讓軍隊保持流動性。而謝維勒則是把加薪的部分每個月發到士兵手上,讓士兵有更強的獲得感,於是對軍人的身份產生了更強的依賴感。

另一項改善軍人待遇的重要措施是允許軍人在服役期內正式結婚。之前羅馬軍人在服役期內不允許結婚,軍團兵服役年齡是17歲、兵役期20年,退役都37歲了。出於人性的考慮,服役期內士兵雖然不能正式結婚,但是默許有“女友”、養兒育女。但女友並不是真正的同居,而是隻有假日士兵才能和妻小同住。由於有經濟和家庭生活的不便,因此一般軍人都不留戀軍籍,服役期滿以後立刻就離開軍隊,轉為平民。拿著退休金、在服役地附近買塊耕地和妻小同住,開始第二段人生。

但是經過謝維勒的改革,在經濟和家庭生活上讓軍人和其他職業的人不再有區別、沒有什麼不便了,軍人就開始打小算盤了:我最美好的青春都貢獻給軍隊,也沒學別的技能,退役以後就業怎麼辦呢,只能是用退休金買一小塊土地當自耕農,多少有點不甘心啊。現在待遇提高了,又能正式結婚,既當兵又享受家庭生活,不如我一直賴在軍隊裡不走。以後皇帝需要我們支援的時候又會給我們漲工資,比我轉業當個農民要強吧。

過去只有在有戰爭發生、或鎮壓叛亂的時候才有延遲退役的情況,現在則是在役軍人變著法的想延長服役期、晚點退休。於是士兵賄賂軍官、下級軍官賄賂上級以延長服役的情況就成為潛規則。軍官為士兵們謀取利益,士兵們則以對軍官的個人忠誠相報答,這樣忠於國家共同體的軍隊一步步變質,成為將領們的“私兵”,對國家安全傷害極大。軍人轉業成為平民的慾望減弱以後,也更注重維護自己這個職業群體的利益,害怕已取得的好處喪失,自己的人生選擇泡了湯,於是軍人集團與社會之間的隔閡加深,不同群體之間利益的對立性上升了。

凱撒和奧古斯都創立的軍事制度,重點放在軍、民之間的流動性,維持這兩大類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既要讓人們不抗拒服兵役,又要讓人們不因為當兵獲得太多好處。而謝維勒改革則是為了培養自己的支援力量,過於優待軍人集團,失去了前輩那種廣闊長遠的眼光。於是喪失了平衡感,至於它的後果將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逐步顯現。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要管理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真是需要高超的智慧啊!今天這個話題先到這兒,下次我們接著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