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代內閣的奮鬥史:從一個小小的秘書機構發展到能廢立皇帝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的一個月內,先後命胡廣、解縉、楊榮等七人為閣臣,參與處理軍國大事,辦公地點設在翰林院的文淵閣中,為了“避外廷之名”,號稱內閣,這便是明代內閣的由來。

內閣設立之初僅僅只是翰林院的一個下屬機構,閣臣品秩最高不過六品,其作用也僅相當於是皇帝的一個秘書機構罷了!

然而誰能想到,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至萬曆初期,內閣竟然擁有了能廢立皇帝的恐怖實力。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明代內閣的奮鬥史。

明代內閣的奮鬥史:從一個小小的秘書機構發展到能廢立皇帝

第一次奮鬥、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防止因皇子爭位而導致的骨肉相殘和天下大亂,特意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制寫入了《皇明祖訓》中,成為明代皇位傳承的一條鐵律。

可是,這條鐵律卻讓明成祖朱棣犯了大難,他的嫡長子朱高熾雖然仁厚、賢明,但身體虛弱,導致走個路都得有人攙扶。而他的次子朱高煦生的人高馬大,頗具帝王英姿,並且還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大功,所以朱棣就想立朱高煦為儲君。

這種情況令內閣看到了機會,於是他們決定奮鬥一把:

1、用父子親情來打動朱棣,尤其是閣臣解縉做的那首打油詩絕對堪稱神來之筆:虎為百獸尊,罔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2、利用朱棣對皇孫朱瞻基的喜愛來保住朱高熾的儲君之位;

3、利用朱棣公開宣稱的“太祖成法,萬年不變”來迫使朱棣遵守《皇明祖訓》中的那條鐵律。

內閣的這些奮鬥方式條條直擊朱棣的軟肋,其中的任何一條都是他不能不顧及的,結果自然是內閣成功的保住了朱高熾的儲君之位。

這次奮鬥,內閣憑藉對父子親情和《皇明祖訓》等皇朝綱紀的維護,牢牢的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明代內閣的奮鬥史:從一個小小的秘書機構發展到能廢立皇帝

第二次奮鬥、掌握行政決策權

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內閣立即收到了回報,不僅閣臣的品秩被提高到了正五品,並且還被賦予了票擬之權。

票擬分為視草和批答兩部分。視草就是將皇帝的旨意擬寫成詔書頒示天下;批答就是對朝廷和地方的奏章給出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經硃筆批紅後就可以具體實施。

如此一來,內閣就基本上掌握了行政決策權。

第三次奮鬥、打下了權力擴張的基礎

雖然經過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熾兩朝的發展,但明代內閣的權力擴張還是受到了諸多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

1、閣臣品秩不高;

2、內閣只是翰林院的一個附屬機構。

為了打破這些限制,內閣又開始了新的奮鬥,最終在明英宗時期獲得了成功。

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先是令閣臣兼任六部尚書,這樣閣臣的品秩就提升到了正二品,有些受皇帝信任的閣臣還能透過加封三公銜將品秩提升到正一品。接著在正統七年,翰林院新署落成,內閣從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政機構。

隨著這兩條最重要的限制被打破,內閣為之後的權力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代內閣的奮鬥史:從一個小小的秘書機構發展到能廢立皇帝

第四次奮鬥、掌握軍權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發生,武將勳貴集團遭受重創,內閣順利的掌控京軍三大營的控制權。

景泰帝繼位後,內閣又透過巡撫的設立掌握了地方的軍權。

如此一來,內閣就完全掌握了明代的軍權。

第五次奮鬥、確立首輔制

明代內閣設立後,規定閣臣地位平等、不分主次,其目的就是要讓閣臣互相牽制,從而令內閣難以做大。這樣,內閣權力的進一步擴張就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於是內閣利用明世宗初期的大禮儀之爭,順利得確定了首輔制,這樣閣臣就能在首輔的統領下進一步擴張權力。

第六次奮鬥、能廢立皇帝

首輔制確立後,內閣的野心終於暴露。要知道我國古代的相權包括軍權、行政決策權和監察權,所以據此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內閣不僅想恢復被明太祖廢黜的相權,還想將其恢復到秦漢時期一人獨掌相權的巔峰狀態。同時我們也可以據此判斷出內閣下一步的奮鬥目標——監察權。

明神宗萬曆初期,張居正繼任內閣首輔,他當上首輔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考成法,而考成法的第一步就是將掌握監察權的都察院和六科置於內閣的控制之下,並且考成法還同時規定六部也要受到內閣的節制。

至此,內閣首輔一人就同時掌握了全部相權。隨後在張居正的奮鬥下,內閣更是徹底架空了皇權,也就是說,萬曆初期的內閣已經能決定皇帝的廢立。

明代內閣的奮鬥史:從一個小小的秘書機構發展到能廢立皇帝

最後,我們不得不再提一下明宣宗朱瞻基和明穆宗時期的內閣首輔高拱。前者將批紅與掌印之權交給了宦官,導致終明一世“閣票受制於司禮監”,使得內閣雖然能決定皇帝的廢立,但卻根本無法做到廢立皇帝;後者意圖將批紅與掌印之權收歸內閣的做法雖然失敗了,但也給內閣權力的擴張劃出了一條清晰的界限。

如果明宣宗朱瞻基沒有這麼做,或者是高拱成功了,那麼明代也不是沒有可能走向類似於君主立憲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