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所寫《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反映了范仲淹時刻心繫百姓,關注國家安危。

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都有清官廉官、貪官汙吏,他們可以大公無私、為民請命,也可以濫用職權、貪贓枉法。人人都知“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的道理,然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堅定。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自古以來,人們就渴望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清官為民做主。在三六九等、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很多百姓申冤無門、告狀無路,即使民間帶有滔天冤情,在某些達官貴人的一手操持下,這些冤情也不了了之,使得很多平民百姓含恨九泉,譬如,眾人熟知的《竇娥冤》便是底層社會無權無勢之人最好的寫照。

歷覽前賢國與家,貪官汙吏備受痛斥、清官忠官備受推崇,像人們緬懷的蘇瓊海瑞包青天、匡鍾周新狄仁傑。他們不為權貴、剛正不阿、是非分明,在複雜多變的政治鬥爭中堅守初心、體恤民情,留下一世英名。

今天所說的這位官員是清官隊伍中一員,提及他,眾人並不陌生,但同時也會有很多問號:他不是個詩人嗎?怎麼會是一位政客?

寫詩是兼職,從政是專職,被才華掩藏的官員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婦孺心中已頗為熟識,這個心繫天下的官員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大名鼎鼎的才子,因才華橫溢,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政治能力。

范仲淹少年喪父,無依無靠的母親為了將范仲淹拉扯成人,選擇改嫁常山朱氏,他原本可以安穩的當一個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得知身世的范仲淹難言悲痛,選擇外出求學、施展抱負。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自幼聰慧好學的范仲淹可以寫出“青郊鳴錦雉,綠水漾金鱗”的清新詩句、可以作出“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的流連忘返、可以發出“仕宦自飄然,君恩豈欲偏”的感慨,無論是格局還是詩詞,范仲淹總是能夠以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氣在眾人中備受矚目。

假如,范仲淹生活在現代社會,怕是會成為擁有千百萬粉絲的超級網紅吧!

不過,范仲淹的優秀不僅體現在詩詞上,政治上的造詣也不容小覷。22歲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卻有“兼濟天下”的霸氣格局,經過四年的沉澱,范仲淹大有可為姿勢,1015年,26歲的范仲淹登蔡齊榜、高中進士,此後便開始了浮沉起落的宦海生涯。

此後,他的從政生涯多姿多彩,從泰州治堰、執教興學、秉公直言到慶曆新政,范仲淹是一位勤於政務、日理萬機的工作狂。很多人從政只想安安穩穩、衣食無憂,而范仲淹從政則是想造福百姓、施展價值。

雖然,范仲淹在政治方面具有天分、有見解,他原本可以在朝廷中混得風生水起,卻因為主張的“慶曆新政”頻繁受挫而遭到皇帝的貶斥,經常因直言進諫引得皇帝不滿,晚年的范仲淹可謂命運多舛。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今天所說的這件事就是范仲淹晚年備受爭議之事,這件事差點使得范仲淹晚節不保,那麼,最後范仲淹又是如何力挽狂瀾、扭轉局勢的?

饑荒之年鼓勵提漲米價

1049年,60歲的范仲淹被皇帝調到杭州任職。 已經60歲高齡的他原本可以拒絕去到杭州,只因聽聞杭州鬧起了饑荒,自有的責任心讓風燭殘年的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到此地解除饑荒之災。

到達杭州之後,饑荒情況遠遠高出他的想象,映入眼簾的是:百姓民不聊生;田野一片荒涼、顆粒無收;路有餓死骨成為了正常之事。風塵僕僕、奔波許久的范仲淹顧不上休息,便立馬投入到工作中。他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工作部署。

當時,災民們買不起米糧,儘管上奏朝廷請求援助,但在路途遙遠、車馬很慢的年代,遠水解不了近渴。夜不能寐的范仲淹冥思苦想、萬分焦灼,後來的他想到了一個解決米價飛速高升的“計策” 。

他在杭州實地巡查時,發現當地米商坐地起價,借用饑荒之年想要發一筆國難財。范仲淹將計就計,他不僅沒有制止這種行為,反而還鼓勵米糧之商不斷加價。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因此,原本的米價是120文每升,在范仲淹的不斷鼓勵中,米商似乎覺得有利可圖,便將米價提到了150文每升。原本的120文就讓百姓苦不堪言,更何況是150文,這不是把百姓往絕路上逼嗎?

訊息一出,引發了百姓官員的一致譴責,雖然當時沒有媒體網路,但“壞事傳萬里”,“范仲淹自私自利、忽視百姓”的訊息很快成為了杭州的“頭條”。

後來,百姓都在罵范仲淹是個自私自利之人。訊息傳到朝堂後,他的同僚藉機百般彈劾范仲淹,說:在他的帶領下,杭州的百姓走投無路、幾乎要瀕臨滅亡。眾人一致認為災荒之年,范仲淹不僅毫無作為,還趁火打劫,這種行為實在可憎至極。下有百姓的謾罵、上有朝廷的壓力,范仲淹為何做出了這麼一個不明智的決定?

真相浮出水面,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雖然這個方法並非周全之策,范仲淹自知此計一出,必定會引發社會的軒然大波,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了杭州數多受苦受難的百姓,他選擇默默執行。

因此,為了避免走露風聲,他依然不斷地提高米價,全國各地的米商聽聞杭州的米價不斷上漲時,以為杭州的米糧將會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便爭先恐後地前來杭州放糧屯糧。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後來,當地的米商借機存了大量米糧,在朝廷賑災物資到達杭州後,范仲淹覺得時機成熟,便下令放倉賑糧。

很多囤了大量米糧的米商對此措手不及,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范仲淹會作出米糧差價調控,當時還沒有冷藏庫,大量的米糧囤在手中只會腐爛。為了保留成本,很多米商不得已低價促銷。

朝廷的救濟加上降價的米糧,很多災民得以倖存。那些曾經范仲淹破口大罵的災民,也不由得讚歎不已:範大人這個方法確實好。一般人確實想不到這種計策,那些曾經彈劾他的同僚看到杭州被治理的井井有條時,也羞愧萬分、閉口不言。

晚年留名、一生清廉

1052年,由於勞心勞力、鞠躬盡瘁,范仲淹在三年之後因病去世,享年63歲。

去世後的他被封為了范文正公,“文正”這樣的諡號在北宋較為難得,極具榮譽之感,雖然一生大起大落,但他的功績終究是被百姓被官員認可。

災民買不起糧食,范仲淹卻下令:繼續漲價,災民:範大人做得好

總的來說,范仲淹在晚年留下一世英名,他可以坐看雲捲雲舒,可以欣賞世間百態。他的一生獨立自強、忠厚孝順,原則性強,聰慧如范仲淹,他怎會不知:直言不利於自己的仕途,但為了民生,他願以仕途做賭注,為百姓謀福利。

或許,生前雖然沒有平步青雲、權傾朝野的權利,但他卻深受百姓愛戴、深得後人緬懷,如果北宋時期能夠多出一些像范仲淹這樣的血性官員,也不至於落得極度貧弱的的淒涼局面。

一開始,范仲淹從毫無權勢的小職員做起,在底層的時光讓他深知民間疾苦,正如提升米價這件事,雖然前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誤解詆譭,但他始終不懼流言蜚語,甚至冒著貶為庶人的懲戒風險也堅持做法。他這樣的做法見多不怪,秉公直言是他做事的一貫風格,在鬧蝗災之年,他勸宋仁宗要厲行節儉;賢良淑德的郭皇后誤傷皇帝后,他力排眾議、語重心長地剖析利弊。這般忤逆宋仁宗,確實不討喜。

但是,好在范仲淹的一腔忠心得到了全國上下的認可,范仲淹是被才耽誤的官員、是被政治耽誤的經濟學家、是被經濟耽誤的思想家。

參考史料:《贈茅山張道者》 《越上聞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