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作者:許雲輝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清平樂》開篇,興化縣令范仲淹因母喪奏請辭官丁憂,推薦同樣善於治水的張綸接替自己繼續重修捍海堰。張綸於是數次在官家和皇太后的一次對白中,並未出境亮相。

張綸到底是個什麼人?

(一)文武全才

張綸年少時,便是家鄉卓異任性的才子。進京“舉進士不中”後,轉任武職。公元1000年春節,下級軍官王均反叛朝廷,在益州稱帝。張綸隨益州知府平叛。

平叛途中,官軍遇到數百叛軍據險抗拒。張綸接到知府全殲這股殘敵的命令後,派人飛馬稟告:“他們已是一股走投無路的窮寇,逼急了他們逼得狗急跳牆,不如安撫勸說他們歸順朝廷。”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以下為《清平樂》圖片)

知府採納他的建議,對叛軍採取強大的心理攻勢。叛軍果然人心惶惶,丟棄武器歸順官府。

官兵平叛後得意忘形,張綸的部下開始軍紀渙散,“縱酒掠居民。”張綸為嚴肅軍紀,將帶頭鬧事幾名軍官斬首示眾,穩定了益州民心。

因張綸平叛有功,當辰州(今湖南懷化市北)少數民族首領彭氏率部入侵內地時,張綸被朝廷任命辰州軍政主官。張綸下車伊始,馬上命令修築“蓬山驛路”,使彭氏無法繼續向內地進軍,只得作鳥獸散。不久,彭氏捲土重來,張綸派人向彭氏等少數民族首領說明利害禍福關係,又出錢買回被彭氏等擄掠為奴的邊民,再與少數民族首領們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刻石於境上。”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二)興利除害

因勞苦功高,張綸被朝廷委任為江淮制置鹽運副使。他大膽改革鹽稅舊制,因地制宜增設“杭、秀、海三州”鹽場,使食鹽稅扭虧為盈,當年食鹽稅增收一百五十萬。兩年後,增加貢米八十萬石。他疏通溝渠,將太湖疏匯入海,當年就使得官府收到百姓交納的田賦六十萬。他拓寬河道“以避覆舟之患”,又在漕河邊加固巨石以穩固河堤。

在泰州(今江蘇省泰州市),張綸與范仲淹有了首次交集。

1021年,進士出身的范仲淹憑出色的政績調任泰州西溪鹽稅官。西溪因瀕臨黃海,常年遭海潮倒灌。唐朝時,李承曾修築一條長達一百五十里的大海堤,取名捍海堰。范仲淹到任後,見捍海堰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水滷水淹沒良田、毀壞鹽灶,於是強烈多次請求張綸重修捍海堰。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張綸早有此意,與范仲淹不謀而合。他立即奏請朝廷任命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權負責重修捍海堰工程。朝臣中有人堅決反對,認為海潮生生不息,重修捍海堰後,必定導致積水成災。張綸再次陳述利害:“海水漲潮時,十次中有九次海潮倒灌。捍海堰修好後,患澇災的機率僅為十分之一。利益遠遠大於災害,難道不該重修?”經過三次奏請,朝廷終於批准他“調四萬餘夫修築”。

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進行時,范仲淹因母親病故,辭官丁憂。張綸接替范仲淹,繼續夜以繼日施工。僅僅一個月時間,捍海堰重修工程順利完工。泰州這片海潮滷水氾濫之地被“化為良田。”秋日豐收後,張綸宣佈免除二千六百戶人家拖欠的賦稅。當地百姓感恩戴德,為他建造生祠,以表敬重和懷念。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三) 良心官員

張綸極富才能謀略,且一貫“為人恕,喜施予。”在泰州任職期間,他見漕卒(押運漕糧計程車兵)因凍餓交加死者甚眾,淚流滿面感嘆:“這完全是相關部門的過錯,根本難以體現出官家和朝廷的仁政啊!” 於是,他拿出俸祿,購買千件短棉襖,送給缺衣少食的漕卒。

張綸從政期間,兩次代表朝廷出使契丹。他嚴守外交禮儀,不卑不亢,成為宋廷的形象大使。之後,他歷任秦州和瀛州、滄州與潁州知府,在潁州知府任上病卒。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踐行者,張綸雖是他的上司,卻也是范仲淹政治主張的身體力行者。歷史。素來是由人民評說的。人民對所有關心民眾疾苦的官員,都會發自內心熱愛並尊崇。因此,在《宋史》中,張綸雖然僅有七百來字的記錄,在《清平樂》中,也只有提名不出鏡的待遇,但都不妨礙他成為名垂青史的優秀官員。

《清平樂》中未出鏡的張綸為何被范仲淹推薦為重修捍海堰的主官?

【作者簡介】許雲輝,男,1984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雲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團高階講師。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六十餘萬字。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