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春秋時代是諸侯稱霸的時代:因為王權衰微,諸侯趁勢崛起來填補權力的空白。從公元前770年進入春秋,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正式分晉,在近四百年的春秋歲月裡,整個東周爭霸的鬥爭就始終沒有停歇過。

在成為春秋霸主的人物當中,有些人屬於傳統諸夏,也有人出身於蠻夷。兩類出身不同的春秋霸主,其稱霸歷程會存在顯著差異嗎?

公元前686年12月冬,連稱、管至父等人殺死了在貝丘(今山東博興南)田獵的齊襄公,改立齊襄公堂兄弟公孫無知為國君。次年春,公孫無知不幸被雍廩殺死,齊國陷入了無君狀態。

失去國君後,齊人起初想改立魯女所生的公子糾為君。卻不料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在高、國世襲上卿支援下登上了國君之位,是為齊桓公。隨後,齊人在乾時(今山東博興南)擊潰了護送公子糾來齊的魯國大軍。坐穩君位後,齊桓公逼魯人殺死了兄弟公子糾,卻迎回了管仲,並拜他為相。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即位之初的齊桓公,顯得年輕氣盛、好勇鬥狠。然而,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之戰和乘丘(今山東兗州西北)之戰兩次大敗於魯讓他徹底清醒了過來:齊國實力還不足以壓倒諸侯,光憑武力爭霸根本不可能成功。

在管仲輔佐下,清醒過來的齊桓公一方面大力改革圖強,另一方面喊出了“尊王攘夷”的響亮口號,不斷加強與王室的關係。在經歷了數年內政外交的積累後,齊桓公才開始踏出中原爭霸的第一步。

公元前681年,藉著平定南宮長萬之亂的名頭,齊桓公在北杏(今山東東阿)組織了第一次諸侯會盟。可是,齊桓公首次以盟主身份來組織盟會,卻沒得到諸侯的公認。遂國(今山東肥城南)就公開拒絕參會;宋桓公也不領情,盟會結束後不久就背叛了會盟;……。

出師不利,讓齊桓公極為憤怒,斷然抬起了手中的“大棒”:這年夏,齊桓公派軍滅了遂國;公元前680年春,齊桓公又向周王室請兵,聯合諸侯共同伐宋,逼迫宋桓公簽訂了城下之盟。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公元前679年春,威望大增的齊桓公在鄄(今山東鄄城北)再次舉行會盟,史書就此鄭重地宣告:“齊始霸也”。

從即位到成為霸主,齊桓公不過花了六、七年時間。

與齊桓公類似,春秋第二位霸主晉文公也曾被逐出故國:還在十七歲時晉文公就被父親趕出了晉國,從此後在列國間流浪,長達十九年。好在晉文公能得士人之心,出逃時身邊有幾十人長年跟隨,其中還不乏狐偃、趙衰、胥臣等等卿士之材。在晉文公人生最為低落之時,巨大部分的隨從都對他忠心耿耿,始終不離不棄。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支援下,晉文公回國當上了國君。雖然十九年來在國外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可在他回國後,晉國形勢卻並不差。早在晉惠公執政時,晉人就推出了“作爰田”、“作州兵”改革;近十年的改革之後,晉國在經濟與軍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力大大增強。如今晉文侯回國,他唯一所需要加強的就在於政治——彌合晉人的政治分歧,重新凝聚晉國人心。

為此,晉文公果斷地拋棄了舊日的仇怨:在鎮壓了少數頑固不化的政敵後,晉文公廣泛啟用國內的留守賢才,其中還包含不少往昔反對過他的人。晉文公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寬博胸襟,贏得了大多數晉人的衷心擁戴,晉國政局得以快速穩定了下來。

公元前635年,回國剛一年的晉文公快速出兵,助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帶之亂。平定王室內亂之後,晉文公不但受封南陽(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廣大土地)之地,還贏得了周王室的衷心支援與信任。贏得了周王室的支援,晉文公在東周爭霸的道路上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公元前632年春,楚國派大軍圍攻宋國,晉文公毅然組建三軍出兵相救。在攻破衛、曹二國後,晉人又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幫宋國徹底解除了楚國威脅。5月,晉文公隆重地前往周王室獻楚捷,周襄王則在此時正式冊命他為東周霸主!

回國僅僅五年時間,就因救宋而成東周霸主,晉文公堪稱是稱霸道路最為順暢的一位春秋霸主。

相比晉文公與齊桓公,楚莊王的稱霸歷程卻要艱難得多。

父親去世後,楚莊王剛即位就經歷了太師子儀與太傅公子燮之亂。三年後,楚國又爆發了全國性饑荒,庸國趁機糾合群蠻、百濮、戎人反楚,對楚國構成了巨大威脅。危難關頭,楚莊王“一鳴驚人”,親率大軍剿滅了庸國,平息了這場迫在眉睫的危機。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楚莊王的勵精圖治,也贏得了東周諸侯的青睞。在對晉國失望透頂後,鄭穆公果斷地轉身投靠了楚國。這誘發了晉、楚二強新一輪的爭霸大戰: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8年,晉、楚二國圍繞著鄭國常年征戰不休,讓鄭人第一次體會到了“朝晉暮楚”的痛苦。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軍第八次出征伐鄭,經三個月強攻後,終於攻破了鄭國城池。萬分恐懼的鄭襄公被迫光著膀子、牽羊出來迎接楚莊王,當面向楚人求饒。楚莊王征戰十二年,才徹底臣服處在南北分界線上的鄭國,足見他稱霸道路的艱難!

可楚人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另一更為強大的敵人忽然出現在面前:前霸主晉國三軍畢出,南下橫渡黃河,氣勢洶洶地前來解救鄭國!風餐露宿地圍攻鄭國三個月後,楚軍將士都已疲憊不堪;現在又要面對更加強大的晉軍,楚軍將士還能再戰嗎?

在嬖臣伍參激將法下,楚莊王並沒有退軍避讓,可他也不想在此時與晉軍展開決戰。可因為楚、晉雙方中下層不斷互相挑釁,終於擦槍走火——邲(今河南鄭州西北)之戰突然爆發,楚軍再次贏得了勝利!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常理而言,擊敗了舊日霸主,楚莊王自然而然成了新一代霸主。可現實中諸侯卻還是心向晉國:這年底,晉、宋、衛、曹四國就在清丘(今河南濮陽東南)舉行盟會,宣誓共同對抗楚國。

為此楚莊王不得不兩次率軍討伐宋國,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才最終臣服了宋人。直到這時,楚莊王這位新一代霸主才得到了中原大多數諸侯的認可。

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5年,楚莊王辛苦征戰十四年才贏得了霸主之位,過程之艱難,可想而知!如果從即位時計算,楚莊王更是花費了十九年才成為霸主,遠超齊桓公與晉文公!

吳人雖然源於周族,但因長期遠離中原,早就被周王國諸侯排斥在諸夏之外。春秋中期時,吳國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還得益於晉、楚爭霸:為報滅族之仇,申公巫臣向晉景公建議——扶持吳國、以牽制楚國。從此,在晉、楚爭霸的烽火歲月裡,吳國迅速發展壯大。吳王闔閭之時,吳人還一度攻入郢都,差點滅了楚國!

強大如此,在春秋中期後,吳國自然也就加入了中原爭霸的行列。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浙江紹興北)擊敗越國,報了殺父之仇。此後夫差就派出大量人力開挖邗溝,連通了淮水、長江、泗水、濟水;然後,他又率軍北上討伐魯、齊二國,並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之戰中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參加盟會,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最終取得了成功。

從即位到成為東周霸主,夫差共花費了十四年時間。可夫差沒想到,當上霸主那刻也正是他人生走向下坡路之時:此時,東周最後一任霸主勾踐正在偷襲他的老巢。

相比較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成為東周霸主完全是一個意外。夫椒戰敗之後,為保住社稷,越王勾踐被迫答應去做夫差的臣僕。在隨後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的十來年裡,勾踐根本就無暇思考爭霸天下,內心能裝得下的只是怎樣去復仇。

然而,運氣來了時擋都擋不住。

公元前482年,趁夫差遠赴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爭霸,勾踐則率軍前來偷襲,俘虜了夫差太子,還攻入了吳國都城;公元前478年,勾踐第二次伐吳,在笠澤之戰中消滅了吳軍主力;公元前475年,勾踐第三次伐吳,經歷了三年的圍困後,終於攻破了吳國都城,迫使吳人投降。在吞併吳國後,越國實力大增,東周諸侯紛紛前來朝覲,勾踐也就順勢繼承了夫差的霸主之位。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越王勾踐一生想要戰勝的敵人就只有一個吳國,卻贏得了霸主之位,這難道不意外嗎?

五位春秋霸主,從時間維度看,其稱霸歷程存在顯著差異:齊桓公與晉文公當上霸主,僅用了六、七年時間;楚莊王從即位到坐穩霸主之位共用了十九年,吳王夫差用了十四年,越王勾踐則用了二十四年。

很明顯,後三位霸主比前兩位的稱霸歷程要艱難得多。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顯著的差異?

齊、晉二國都是傳統中原諸侯國,都屬於諸夏。雖然稱霸意味著對王權的挑戰,可齊、晉二國畢竟還抱有“尊王”的名頭。因此,齊桓公與晉文公都能假借周王室之力,輕鬆贏得中原諸侯支援,成為一代霸主。

文化軟實力之威力諸夏六七年稱霸,"蠻夷"當霸主卻需十年以上

楚、吳、越三國,其國君紛紛稱王,說明他們早已自視蠻夷,自絕於周王國體系之外。因此,這三國參與中原爭霸就很難得到周王室認同。吳王夫差為當上霸主,不得不主動放棄了王號;楚莊王不願祈求王室賜予霸主之名,就只能逐一去征討那些不順從的中原諸侯了。所以,自視蠻夷的楚、吳、越三國參與稱霸,比起齊、晉二國,要艱難得多。

“諸夏”與“蠻夷”之間,看似族群差異,實際卻不過是文化認同問題——吳人原本就是周人之後,怎麼可能真是“蠻夷”?

楚、吳、越三國自認蠻夷後稱王,確實在對外擴張時,能輕鬆擺脫周王國的體系桎梏。但與此同時,在文化上這三國也被中原政權排斥在諸夏之外了。所以,這三國參與中原爭霸時,因為在文化軟實力上存在天生短板,迫使他們要付出比中原霸主更為巨大的代價。

諸夏國君六七年就能當上霸主,“蠻夷”稱霸卻得十年以上,二者付出如此不同,切切實實地體現出了文化軟實力的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