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2017年春,江蘇潘橋村的幾位農民在下地幹農活的時候,竟然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隨後該村村長將農民發現古墓的情況,上報給了上級有關部門。得到訊息後,杭州市文物管理局,立即派出考古隊趕赴潘橋村,準備對發現的古墓展開搶救性的挖掘工作。然而就在考古隊初步完成清淤工作後,卻被眼前出現的古墓驚呆了。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原來,清除淤泥後,該古墓四周充斥著大量的白色固體。在場的考古隊員紛紛猜測,難道這座古墓的墓主人發生了屍變,或是墓主人與道教有關?白色的固體難道是糯米?正是這些原因,墓主的家人才會在下葬墓主棺槨時,請道士用糯米作為古墓的封土層?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時,一位年長的考古專家經仔細分析後,對身邊的考古隊員大喊道:大家仔細清理淤泥,這座古墓應該是元明時期的“澆漿墓”,這些白色的固體是古人所使用的“混凝土”。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年老的考古專家為何肯定該古墓是一座元明時期的澆漿墓呢?原來在三年前的揚州馬莊村,考古專家參與了一座類似古墓的挖掘工作。當時馬莊村的一位村民,在下地幹農活時,一鋤頭刨地出了一塊刻有複雜花紋的磚頭。認為自己刨出文物的該村民,趕緊撥打了報警電話。隨後得到訊息的揚州市文物局組織考古工作人員前往馬莊村古墓發現現場。

考古隊對馬莊村古墓,完成初步清理淤泥的工作後發現,該座古墓佔地面積不到20平米,四周有少量的白色固體。通過出土的墓誌銘考古隊得知,該古墓是一座明朝中期的單人墓葬,該古墓的規格與墓葬形制都比較寒酸。而如今對考古隊員大喊的年長考古專家,正是當年參與馬莊村明代古墓發掘工作中的一員。

在年長考古專家的指揮下,考古隊對潘橋村元明古墓完成了初步清淤工作。隨後考古隊在封鎖發掘現場的同時,還將發現元明時期澆漿墓的訊息上報給了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同年11月,江蘇文物考古研究所特意請來了北京的考古專家趕赴潘橋村,指導發掘和分析該古墓的遺留問題。當北京的考古專家見到古墓四周厚厚的白色固體時,立馬脫口而出說道:這是元、明兩朝流行於江南地區的澆漿墓,白色的固體為糯米砂漿,其主要成分為草木灰,糯米等。古代富人會用這種特殊的砂漿修建古墓,而砂漿就等同於現如今的混凝土。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到底什麼是澆漿墓?在古代,工匠會根據墓主家提出的要求,先挖出主墓室,隨後工匠們才會將棺槨、隨葬物品逐一放進墓室中。然後工匠們會在墓葬四周用青磚搭砌出主墓室外圍輪廓。墓室整體結構搭建完畢後,工匠們才會在磚塊和墓葬縫隙處填入厚厚的糯米汁。一切完備後,古代工匠才會在墓葬上方蓋上封土。

說是糯米汁並不足夠貼切,叫混合黏性砂漿更為確切一些。因為其中還會加入草木灰,石子等物,這樣做是為了增加砂漿的黏性。糯米砂漿不但能保證古墓的堅固,還能讓古墓具備良好的密封性。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由於使用了澆漿技術,潘橋村古墓中的主棺封存完好,墓主人屍身儲存的也較為完整。透過考證得知,該古墓墓主人為男性,下葬時年紀為五十八歲,身高為一米六五。開啟主墓室的棺槨後,考古隊發現墓主人的面部輪廓,頭髮,牙齒依然清晰可辨。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棺槨中墓主人的衣物,下葬時所蓋的棉被、棉靴、金銀器皿等也儲存完好。透過墓主人的隨葬物品以及古墓使用澆漿封土技術,考古專家推斷墓主人的身份是明朝初期江南當地的一位“土財主”。從陪葬品推斷墓主身份也許不夠準確,但是使用澆漿封土技術修建陵墓,卻成為考古專家做出如此大膽推測的原因。

揚州一古墓,四周被大量白色固體包圍,專家考證後做出結論

澆漿封土技術修建陵墓是極度耗費財力的。糯米混合砂漿看似簡單,卻是用糯米磨成粉,加入冷水調和,然後再用大缸加水燒火,邊燒邊加入糯米粉、草木灰,不斷攪拌而製成的一種黏和劑。糯米混合砂漿耐久性好,粘合度高,防水性與密封性都很強,人們熟知的萬里長城,在修建時也曾使用過糯米混合砂漿。

參考文獻:《墓葬種類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