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導語

:《禮記》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大道之行也》,

這篇文章開篇前兩句話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這句古文用今天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天下的大義在於整個天下都是大家所共有的,要選擇賢良與有能力的人來治理,大家彼此之間講究信譽並且和睦相處。撇去其他內容不談,其中“選賢與能”講的就是關於人才選拔和提升的事。

古代社會對於一個人能否成為朝廷棟樑的判定,除了其是否具有文韜武略外,還有一點就是道德水平的考察,也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賢”,是否賢能的依據則主要是體現在忠君愛國和孝順父母之上。所以,忠孝倫理道德觀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準則更加也是仕途選拔以及提升的硬性要求,這個要求在漢朝時期的人才選拔以及提升機制之中顯得尤其重要。一、漢朝人才選拔以及提升機制與忠孝倫理觀念之間的關係

(1)察舉制是漢朝主要的選官制度

西漢王朝經歷了秦時暴政和楚漢相爭,最後漢王劉邦戰勝項羽,成功開創了西漢王朝。這時候的西漢王朝民生凋敝,百廢俱興,亟需休養生息的政策和對於民眾思想上的鎮定。優質的管理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那麼此時對於人才選拔的需求就十分的急切。漢朝有許多的選官制度,比如徵召、推薦等,可是其中最要緊的是察舉制。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所謂察舉制指的是在選官中採用考察加舉薦的方式選拔朝廷棟樑。漢朝的察舉制主要由地方郡守等官員,根據地方上的人員情況,對人才進行舉薦,然後朝廷根據一定的規則對於地方推薦而來的人才再一次進行考核後,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職,然後服務群眾。這裡不僅僅是開始做官需要被察舉,後面的官職提升也同樣需要考核。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有機會被推薦,只有品德高尚以及才幹突出的人才,才能被官員舉薦。在科舉制度形成之前,察舉制度是考核官員的一種主要方式,更加是漢朝主要的選官制度。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2)察舉制與忠觀念之間的關係

察舉制度下除了對於未來官員能力考核外,最重要的就是其道德品質的稽核,而我國古代主要的道德品質要求就是忠孝倫理觀念。所謂忠,指的是忠君愛國。想要當官,首先就是要對於國家和君主忠誠,當然忠誠並不是僅僅憑藉肉眼就能看出來的。漢朝對於官員的忠誠有自己的鑑定方式,往往是藉助其父輩或者是其自身作風作為參考。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首先,漢朝對於以死效忠國家的人,出於褒獎和對於其家族品質的信賴會對於其後代有封官的特殊照顧。

《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為高景侯。”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一個叫做周苛的人,他因為效忠國家而亡,所以為了褒獎他,將他的兒子封為高景侯。周苛這個人是當初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可惜還未功成名就被項羽破城後烹殺,所以漢高祖為了獎勵他這種忠義的行為,就讓他的兒子做了高官。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其次,忠君愛國還可以體現在做官清廉上。戰爭時代的忠誠很好體現,就是對於君主的忠心,甚至於像周苛那樣獻出生命。但是和平時代的忠誠卻更加難以體現,所以做官和處理事情的態度就會作為忠誠與否的評判標準。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在任期間十分清廉愛民,那就是對國家最好的一種盡忠方式。

《漢書陳鹹傳》中提到陳鹹,這個人年少的時候就因為有才所以被朝廷知道,可是後期升官卻十分慢,比他晚做官的人都做到了他的上級,而他則是因為貪汙所以只能做個小小的郡守。

可見漢朝對於官員能否升職的鑑定與其為官過程之中的作為是息息相關的,就像現在的誠信檔案,一旦發現這個人做官之中有這種貪汙受賄的不良記錄,那麼其仕途必然會受到影響,導致無法順利升官。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3)察舉制與孝觀念之間的關係

除了忠君愛國以外,察舉之中對於官員選拔以及提升的另一項要求是孝。察舉制中有一項就是舉孝廉,三國時期著名的奸雄曹操就在年少時被舉孝廉走向仕途之路。所謂孝廉,就是孝順和廉潔,廉潔上面已經提到了,是對於國家、君主忠誠的體現。孝順則是對於父母或者是長輩的一種態度,與民生更加息息相關。

漢朝是一個標榜以孝治天下的國家,不僅僅是在官員任用之上會選擇那些孝子賢孫,就連皇帝本身都是孝子的代表。

漢文帝就曾身體力行“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皇帝尚且如此更何況官員。對於父母長輩不孝順就等於是逆天而行,只有道德過關才可以被百姓所信賴,因此,漢朝十分重視對於官員孝品行的考察。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1)忠孝觀念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更容易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

漢朝主要推崇的是儒家思想,漢武帝時期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忠孝倫理道德觀念。西漢成立初期,先是經歷了秦時暴政,後又飽受戰火,所以整個國家都是百孔千瘡。一方面社會上仍然留有戰爭時期遺留下的暴力種子;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平民皇帝,劉邦要想統領萬民就需要有人民的擁戴。這種擁戴就需要藉助道德品質的制高點才能辦得到,而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更容易加以利用。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儒家思想中宣揚忠孝仁義,這些都是十分高尚的品質。做官的人不僅僅是要才幹才能服人,品質高尚更加會成為一種表率作用,就像現在的明星帶貨一樣,好的東西也需要有名望的人去宣傳,好的品質也是。人們由於認可官員品行,所以紛紛效仿,那麼整個社會的道德層次就會有所上升。這時候整個社會不再是楚漢爭霸時期的亂世,而是以道德為底線的治世,更容易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

(2)忠孝觀念核心的背後是一種服從意識的培養和加強

忠孝觀念除了可以保障社會長治久安外,對於統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服從意識。忠孝觀念的實質都是忠誠君主,古代的君主常常說“愛民如子”,既然君主將人民視為其子,那麼作為被統治者就該將君主視作父母一樣,不僅要忠誠還要孝順。忠孝倫理其內涵都是要遵從。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遵從君主的統治,遵從父母的要求,服從上級的安排。這樣要求下選拔出來的人才,只會盡心盡力的輔佐社稷,而不會生出異心,對於統治者而言更加容易掌控。而這批官員下轄的百姓,也都是在這種思想的教化以及管理下生活,那麼慢慢地也就會被這種思想潛移默化的感染,最後成為符合忠孝觀念的百姓。三、忠孝倫理觀念納入人才選拔和提升對於整個漢王朝的意義

(1)忠孝倫理觀念下的人才選拔和提升政策促進了漢朝平民政府的壯大

眾所周知,劉邦並非貴族血統出身,而是一個平民領袖。所以漢朝起源於平民政府,更加需要普通百姓的支援,而這樣的支援就需要提拔出一批平民的人才進行管理。這批人來源於民間,所以更加貼近民生,道德要求越高在管理中出現貪汙之類的問題就會越小。另一個方面,因為有這部分來自平民靠選拔而成為官員的案例,百姓之中就會更加註重道德品行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子女有一天出人頭地,也成為管理者中的一員。這樣無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種凝聚力,對於整個漢朝人民政府的壯大有著非凡的意義。

從道德準則到仕途要求,忠孝觀念下的漢朝人才選拔提升

(2)符合忠孝倫理觀念的人才更加容易被社會接納

我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想要百姓服從管理,那麼首先就需要百姓認可。當初楚漢之爭時,項羽殺了楚懷王,劉邦尊楚懷王為“義帝”,披麻戴孝的哭喪哭了好幾天,就是為了贏得忠義的名聲,也就是所謂的民心。官員忠君愛國、孝順父母,那麼在民眾看來,他對於這個國家的子民自然也是不會隨意處置,會認真對待。因此,符合忠孝倫理觀念的人才反而更容易被社會所接納,也為統治者省去了百姓可能對於官員選拔不公正的質疑。

結語:

忠誠與孝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甚至被沿襲至今,可見其中的精髓所在。雖然漢朝統治者將忠孝倫理觀念融入人才選拔及提升之中是為了更好的管理,但是也不乏有著對社會教化的意義所在,畢竟道德追求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參考文獻:

戴聖,《禮記》

班固,《漢書陳鹹傳》

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