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度,究竟經歷了多少變遷?

中國歷史上,除遼國曾直接設立過北府宰相(蕭燕燕之父蕭思溫曾任此職)、南府宰相等官職外,絕大多數的古代王朝,本來就不存在一個名為“宰相”的正式官職,而就是對百官群臣之首的一種通稱罷了。

商朝時,伊尹為【相】。周朝時,周公為【太宰】。春秋時,楚國的【令尹】,晉國的【上卿】,這些當然都是“宰相”。

戰國秦國,商鞅封【大良造】,張儀、魏冉、呂不韋等先後封【相邦】,這些當然也是“宰相”。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度,究竟經歷了多少變遷?

秦武王二年,始封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最初設立,只是職位次於【相邦】的副相。秦始皇殺呂不韋后,不設【相邦】,如李斯擔任的秦國丞相,才相當於統領百官的“真宰相”。

漢朝建立,為了避劉邦名諱,將【相邦】改為【相國】。蕭何、曹參、呂產之後,廢【相國】,【丞相】再次成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為副相。

漢武帝時,政務中心轉到內朝,【大司馬】/【大將軍】同時加【領尚書事】/【錄尚書事】,才是百官之首真宰相,而外朝丞相實際上淪為其下屬。

如霍光這個【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在昭宣時代攝政近二十年,同時代的丞相,如車千秋、楊敞等唯知秉霍光意旨行事,政事上從不敢爭,反而被百官視為無物。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度,究竟經歷了多少變遷?

漢哀帝時更索性將【丞相】改稱【大司徒】,副相【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和【大司馬】並稱【三公】。

三公制延續到了東漢一朝,改稱【太尉/司徒/司空】,名為百官之首,實則空銜備員。唯有三公/大將軍/太傅等,加【錄尚書事】頭銜,方為真宰相。

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在袁紹壓力下,將【大將軍】頭銜讓出,自領【司空】【錄尚書事】,即為執掌朝政的真宰相,並不用等到他戰勝袁紹,正式封【丞相】後。而執掌尚書檯的【尚書令】荀彧,就是權力僅次於曹操的副相。其餘【三公】不過空銜而已。

此後曹魏雖有【相國】【太傅】【三公】等官銜,同樣唯有【大將軍】【錄尚書事】曹爽、【太傅】【錄尚書事】司馬懿等,方為真宰相。而擔任過相國的鐘繇、華歆等,不過空銜而已。

蜀漢復置【丞相】,同樣加了【錄尚書事】,實則為諸葛亮“因人設職”,諸葛亮去世後即廢。此後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衛將軍姜維等,加了【錄尚書事】頭銜後,就是國之宰相。

兩晉南北朝,政權繁多,官職混亂,除了延續兩漢傳統的【錄尚書事】銜為宰相外,【尚書令】這個尚書省長官,也從東漢時,受【錄尚書事】統領制約的實際副相,升格為正式的宰相職位。同樣,作為中書省長官的【中書令】,也一同得到了升格。

東晉謝安,前秦王猛,都是封【中書令】後,即為拜相執政。

王猛的升遷路線:【尚書左丞】——【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尚書令】——【司徒】【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內史令/中書令】【納言/侍中】【尚書令】為宰相,廢除了延續數百年的【錄尚書事】。

唐朝初年,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書令】,不再以此職授予人臣,以【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侍中】【中書令】 併為宰相。

唐高宗之後,這些職位逐漸不再輕易授予,即使本職是尚書、侍郎,只需加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頭銜,就是正式宰相,這兩個頭銜,一次可以同時加給很多人。

武則天與唐中宗/唐睿宗母子執政時期,30年時間裡,有過宰相頭銜的大臣,多如牛毛,不知凡幾,所以才出現了上文所述,當朝七名宰相,五個出自太平公主門下的鬧劇。

唐玄宗天寶元年,改【中書令】為【右相】,【侍中】為【左相】,以【右相】兼【尚書左僕射】為首相,【左相】兼【尚書右僕射】為次相,將此前的群相制改為了雙相制。李林甫、楊國忠相繼擔任【右相】,長期專權。

唐肅宗至德二載,又恢復了【中書令】【侍中】的原名,以及加【同平章事】銜,即為宰相的群相制度。

如平定“安史之亂”的兩位名將,【朔方節度使】【兵部尚書】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戶部尚書】李光弼,都加了【同平章事】銜,名義上都成為當朝宰相的一員。當然,他們並不能實際執政,因此被別稱為“使相”。

因此,唐朝後期的制度,是【中書令】【侍中】都變成了給元老重臣,或者地方藩鎮加官的虛銜。藩鎮節度使,另加了【同平章事】銜的,也只是名義上宰相“使相”。只有以中樞官員之身,如【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六部尚書】等,加【同平章事】銜的,才是真宰相。

宋朝開國,將【同平章事】,從加銜變成了正式的宰相官職,定為百官之首,

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又設定【樞密使】執掌軍事,【三司使】執掌財政。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改設【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首相、通稱左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次相,通稱右相。

南宋孝宗時,又將左右相名稱,改為了復古的【左丞相】【右丞相】。宋寧宗時,權臣韓侂冑封【平章軍國事】,宋理宗時,權臣賈似道封【平章軍國重事】,位在【左右丞相】之上,總攬軍政大權,是真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

元朝時,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皇儲兼領【中書令】,下設【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副相。

明朝初年,同樣是中書省為政務中樞,設【左丞相】為首相,【右丞相】為次相,【參知政事】為副相。直到朱元璋下令,永遠廢除丞相制,然而此後的【內閣首輔】,實際上依舊承擔了宰相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