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許凱李一桐《驪歌行》定檔,戲說歷史,常識錯誤,於正總監了什麼

文/馬慶雲

3月6日,豆瓣正式更新了電視劇《驪歌行》的播出時間,3月10日和全國觀眾在正版影片平臺見面。該劇由於正擔任藝術總監,許凱、李一桐等青年演員主演。這部《驪歌行》原名《大唐女兒行》。之所以改名為《驪歌行》,估計是去“大唐”化,因為已經公佈的《驪歌行》的物料內容當中,戲說歷史的成分太濃,常識錯誤,也不少。

目前,這部《驪歌行》已經公佈了劇情梗概,也就是這份劇情梗概當中,常識錯誤就已經出現了:

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一片祥和。大將軍盛驍靖之子盛楚慕從小被母親寵溺,是長安城裡有名的紈絝子弟。一次廣州府遠遊,盛楚慕偶遇繡坊商戶家的小姐傅柔,對其一見傾心,裝作文武雙全的有識之士,誓要抱得美人歸。

幾次接觸之後,傅柔察覺到盛楚慕實則不學無術,對他失望不已。盛楚慕決心為了愛情而改變自己,學習兵法武藝,終而贏得了傅柔的青睞。確定心意的二人回到長安,傅柔陰錯陽差進宮成為女官,盛楚慕也被迫加入軍隊。二人為了愛情而接受考驗,也在這一成長過程中看清了自己肩上的責任,攜手拯救家國危機,為國家的繁榮興盛、百姓的安康和樂貢獻自己的力量。

許凱李一桐《驪歌行》定檔,戲說歷史,常識錯誤,於正總監了什麼

從這份劇情梗概來看,這部電視劇最早的面目,其實就是瞄準了大唐長安。然而,這份劇情梗概當中,已經出現了常識性的錯誤。比如,“一次廣州府遠遊”。這種劇情設定,就會讓略有歷史常識知識的觀眾摸不著頭腦了。這部電視劇到底講得是大唐的事情,還是明清的事情呢?因為在大唐的時候,可沒有“廣州府”的稱呼。

廣州府的前身是元代的“廣州路”,廣州路轄番禺、南海、東莞、增城、香山、新會、清遠等縣及縣級的廣州錄事司,區劃範圍就是清代廣州府的基本範圍。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改“廣州路”為“廣州府”。清隨明制。廣州府的管轄範圍,西北至今連州市,東北至龍門縣,中括南海、番禺、順德三縣,南至香山縣、新安縣。用今天的話說,整個珠三角大灣區都在“廣州府”的管轄範圍之內。

所以說,在我們的歷史記載當中,到了明代,才有“廣州府”的稱謂。如果在《驪歌行》當中,要是提及“廣州府”三個字,顯然是和唐代的歷史不符的。那麼,唐朝時期的“廣州府”也就是珠三角地帶上,是怎樣的呢?

許凱李一桐《驪歌行》定檔,戲說歷史,常識錯誤,於正總監了什麼

先秦時期,廣東地區居住的是被成為“南越”的少數民族部落,即今天廣東地區的壯、瑤、黎族和疍家等少數民族的祖先。當時廣東地區人口稀少,秦統一嶺南後,從中原遷來了數十萬移民,到公元2年,廣東人口有37。52萬人 。秦漢時期,廣州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外貿口岸,但廣東經濟和人口分佈的重心仍在粵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區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煙稀少、還沒有被開發的地區。

如果《驪歌行》當中,女主角出生於所謂的珠三角地區(“廣州府”)的富裕人家的話,那顯然就是篡改歷史了。正史當中有明確的記載,一直到唐代,珠三角地區都是人煙稀少的。這樣的地區,也不可能出現紡織業上的富裕人家。我們歷史上真正開發這一地區,是宋代之後的事情,經過南宋、元代的發展,明清時期,珠三角才正式繁華,可能出現富裕人家。

這個地理要素上的錯誤,是非常嚴重。《驪歌行》若是把自己定位在大唐為背景的古裝劇當中,顯然無法解釋“廣州府”的問題。《驪歌行》若是說,自己不是唐代劇,就是明清劇的話,劇作當中出現的“長安”二字,又不好解釋。劇作當中的部分服飾,也不好解釋。當然,從目前公佈的劇照來看,《驪歌行》也看不出多少大唐風采來。希望這部電視劇上映之後,“吹捧式”的文章要慎重,切勿鼓吹這部電視劇呈現了大唐盛世景象。

許凱李一桐《驪歌行》定檔,戲說歷史,常識錯誤,於正總監了什麼

此外,已經公佈的劇情梗概當中,還有男主角的名字,也值得商榷。當然,這個名字的問題,是很多爛俗網路小說也會犯的錯誤,屬於典型的沒有基礎性的古文常識。在《驪歌行》當中,男主角名為“盛楚慕”,真的可能把略懂古文常識的觀眾們嚇一跳。

盛,是姓,沒有問題。幕,意思是欽佩羨慕或者依戀思念的意思,也沒大問題。但是這個楚字,古人起名字的時候,是斷然不會和慕字放在一起的。“楚”這個字,有歷史上短命被滅王朝楚的意思,也有苦楚的意思。直接一點說,“楚”這個字,有著痛苦、短命的味道。“楚慕”放在一起,就是依戀痛苦、希望短命等意思了。中國古人起名字,斷然不會這麼傻。

許凱李一桐《驪歌行》定檔,戲說歷史,常識錯誤,於正總監了什麼

這種給主角起名字,胡亂找倆字一拼的方式,是很多爛俗網路小說的特點。我們當下不少的爛俗劇當中,也有這種問題。把這種名字當古人名,屬於缺少基本的古文常識知識。更甚一點說,是缺少中學語言教育。《驪歌行》出這種問題,於正的這個藝術總監,需要承擔一下。

與此同時,“驪歌行”三個字,其實也值得商榷,但不如前邊兩個問題嚴重。“驪歌行”三個字,字面意思倒是簡單,就是戀戀不捨的分別了,和劇作內容也貼合。但是,這個名字,不貼合劇作年代。為什麼這麼說呢?“驪歌”這兩個字,非常現代的一個詞彙,李叔同啊、林海音曾用過,才興盛起來。“驪歌”這倆字,最早的,能夠和古文貼合的,應該是“驪駒”。

許凱李一桐《驪歌行》定檔,戲說歷史,常識錯誤,於正總監了什麼

《驪駒》屬於《詩》三百之外散落的詩歌內容,被放在逸詩裡邊。驪駒,古代告別時候所賦的歌詞。在唐代的時候,根本沒有“驪歌”這個稱謂。唐·杜甫《奉寄別馬巴州》詩:“知君未愛春湖色,興在驪駒白玉珂。”唐·韓翃《贈兗州孟都督》詩:“願學平原 十日飲,此時不忍歌《驪駒》。”唐代詩人,用的都是“驪駒”。

可能會有讀者說,李白不是有詩歌嘛——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這是後人誤寫。李白的這首《灞陵行送別》其實有兩個版本。在公認版本當中,原句是這樣的: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唐代,沒有“驪歌”這個說法。

既然唐代沒有“驪歌”這個說法,把一個後世詞彙用到唐代題材的電視劇名稱上去,就多少有些張冠李戴了。其實,該劇的藝術總監於正,但凡有一些古文常識,也可以把這部電視劇的名稱改為《驪駒行》,不至於出現這麼多的常識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