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宦官抱嶷開鑿隴東第一窟

宦官抱嶷開鑿隴東第一窟

眾所周知,西王母是屬於道教系列的神仙,然而在王母宮山腳下,卻有一座供奉釋迦牟尼等數百尊佛像的佛教石窟,人們把它稱作“王母宮石窟”。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王母宮山原名叫作“回山”,因山上從漢代就建有王母宮,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它俗稱“王母宮山”。到北魏的時候,山下開鑿了石窟,但因為在王母宮山腳下,所以老百姓就習慣性地將其稱作“王母宮石窟”。其實“王母宮石窟”原名叫“化政寺石窟”是因“宣化佈政”報效朝廷而開鑿的一座石窟。說到這裡,大家都應該能明白,以報效朝廷為名開鑿石窟的人,一定是涇州地方上最高的行政長官,他就是北魏時候的涇州刺史抱嶷。

宦官抱嶷開鑿隴東第一窟

話說這北魏前期,涇州(今涇川)人抱嶷還是個幼童。當時隴東地區有個叫張乾王的人造反,抱嶷家族作為當地計程車族大戶被牽連了進去。朝廷平叛後,抱嶷的父親抱睹生獨自逃亡,留下了孤兒寡母被擄到京城。作為懲罰,抱嶷被淨身人宮,母親也做了奴婢。在長達十九年的宮廷生活中,抱嶷養成了小心縝密、勤快恭敬的處事習慣,逐漸得到了宮廷上下的一致喜愛,同時也得到了有著相似人生經歷、從奴婢到主子的馮太后的同情和關照。

公元476年,幼主孝文帝即位,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達十四年之久。這期間,馮太后剪除異已,扶持親信,培植後黨勢力,抱嶷遂成為權傾朝野的太后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一員,其父抱睹生也因此官拜太中大夫。馮太后篤信佛教,特派親信近侍官首領——大長秋卿王遇、抱嶷等先後負責開鑿雲岡石窟。馮太后去世後,孝文帝著手解體馮太后政治集團,以封官賜爵為由,外調抱嶷回家鄉擔任涇州刺史,賜爵安定公。當時涇州轄六郡十七縣,包括今天的甘肅隴東、寧夏大部分和陝西西北部地區,是北魏王朝佈設的西北重鎮。任命抱嶷做涇州刺史,看起來是孝文帝對抱嶷的提拔重用,實際上是忌憚抱嶷等馮太后舊臣在朝廷中的政治影響力。

宦官抱嶷開鑿隴東第一窟

抱嶷回到家鄉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鑿化政寺石窟。之所以做這件事,抱嶷一方面是透過這一工程向社會宣示自己榮歸故里,另一方面是投馮太后生前所好,表達自己對老太后知遇之恩的感激。從石窟的設計到開鑿,抱嶷都充分發揮自己久在宮內的人脈關係,透過多方聯絡,聘請當時因建造雲岡石窟而名噪一時的眾工匠長途跋涉,專門到涇州開鑿。因而在石窟建成後,人們發現,化政寺石窟正是皇家開鑿的雲岡第六窟的最佳化升級版。抱嶷利用皇家的審美標準和御用工匠,給涇川留下了歷史上隴東地區開鑿時間最早的一座精美的佛教雕塑藝術寶庫。

宦官抱嶷開鑿隴東第一窟

化政寺石窟位於涇川回山腳下,因回山上有西漢建造的王母宮,回山也稱王母宮山,山下的化政寺石窟遂被後世稱之為王母宮石窟,該石窟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縣文旅局旅遊產業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