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接連北伐失敗,諸葛亮為何還是要屢敗屢戰呢?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的核心人物,因為諸葛亮的出場就和別人不一樣,而且諸葛亮出山之後,不僅劉備的狀況發生了改變,當時天下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諸葛亮一生中有兩件事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這兩件事也是三國時代最精彩的部分,那就是南征七擒孟獲和北伐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諸葛亮完勝,不僅把孟獲的造反平定了,而且也把南蠻的民心征服了。但是北伐的時候結果卻很不理想,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身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才智堪比三國第一的人物,戰爭給國家帶來的損失是可以預見的,那為什麼還是要屢敗屢戰呢?

接連北伐失敗,諸葛亮為何還是要屢敗屢戰呢?

1、以攻代守,提前規避蜀國的風險。

蜀國的建立者是劉備,劉備在位的時候軍權由自己掌控,政權雖然也是自己來把持,但是諸葛亮、法正等人也是可以參與的。劉備死後,蜀國的軍權交到了李嚴手中,諸葛亮僅僅負責政務方面的事宜。這樣看似合理的佈局分工,其實卻埋伏著諸多危險。

蜀國偏安一隅,人口稀少,糧食雖然有產量,但也僅僅夠維持國內百姓的生存,這就決定了國內計程車兵人數和國內生產力的發展。如果經過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發展,魏國和吳國的人口總數肯定是蜀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可以出征的軍隊甚至比蜀國全國上下所有人數總和還要多,那時候的蜀國該如何生存呢?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軍政大權一分為二有利於年幼皇帝的位置穩固,但是對蜀國長遠的發展來講是非常不利的,諸葛亮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的存在。所以,只有把軍權和政權合併了,這樣才能夠對外征戰,達到以攻代守的目的,因為只有對外戰爭才能夠延緩蜀國的滅亡,也只有對外戰爭才能夠讓蜀國有一線生機。

接連北伐失敗,諸葛亮為何還是要屢敗屢戰呢?

2、鞏固自身的權力,尤其是軍權。

諸葛亮在南征七擒孟獲之後就已經把軍權收歸到自己的手裡面了,雖然七擒孟獲讓諸葛亮的威望有所提高,但是此時的諸葛亮軍權還不穩,畢竟之前諸葛亮出征次數少、獨立帶兵作戰的經驗還是不足的,況且還有蜀中的舊勢力、魏延的新勢力對自己並不滿意,諸葛亮的軍權很有可能再次被收回去。

可是諸葛亮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逐步實現《隆重對》的戰略決策,蜀國的今天也是《隆重對》的結果,所以北伐是不可缺少的。諸葛亮心中明白,北伐的成功與否都會讓自己的軍權更加穩固,也可以培養和提拔新的人才,比如馬謖、姜維。事實證明,諸葛亮北伐和司馬懿的自衛反擊,都完全攏住了手中的軍權,讓自身的力量更加強大。

接連北伐失敗,諸葛亮為何還是要屢敗屢戰呢?

3、逐步擴大蜀國的外部地盤,蠶食魏國。

諸葛亮北伐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另外一條就是出祁山,佔領隴西一代,逐步蠶食曹魏勢力。當然諸葛亮沒有選擇兵出子午谷這樣冒險的方案,因為諸葛亮很清楚蜀國和魏國實力的對比,也明白即便是兵出子午谷成功了,蜀國依舊吞併不了魏國,相反東吳還有可能趁機反水斷絕聯盟關係,到那個時候蜀國的危機和風險無人可以化解,更何況兵出子午谷是一著險棋,一旦失敗整個北伐大軍就完了、蜀國也就完了。

而北伐出祁山,諸葛亮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戰術,在祁連山一代和當地的居民打成一片發展農耕生產,又和西北的羌兵友好相處,這樣蜀國的地盤就無形中擴大了。常年的相處也讓當地的百姓對蜀國有了認同感,蜀國的人口也就增多了。地盤增大、人口增多,兵員和糧草就有了保障,從而可以達到逐步蠶食魏國的效果。

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簡單的必須要伐魏成功,也不是必須要“克復中原”,而是為了要擴大蜀國的地盤、增加蜀國的民眾、延緩蜀國的滅亡。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北伐的時候還有可能一舉擊敗前來對戰的曹魏主力,讓蜀國趁機進攻長安和洛陽,一統中原、還於舊都。雖然諸葛亮接連的六次北伐都失敗了、自己也病死在了五丈原,但是諸葛亮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至少延緩了蜀國近三十年的滅亡時間,否則蜀國在劉備死後不久就有可能被司馬懿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