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本期作者:楊國華

欣聞平陽木偶戲入選“浙江省戲曲之鄉(縣級)”,我想起了多才多藝的老爺爺。爺爺名叫楊聖煌,是一位民間藝人,在我們那一片十里八鄉,問起“阿煌先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讀過私塾,精通紙紮、木刻、雕像、亂彈、二胡等等,就是油漆、打竹篾等等也都是樣樣在手。在90高齡那年的冬天,在兒孫跪滿堂前,他離我們遠去了。他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平陽一個木偶劇團工作,原來是劇團的一位二胡琴師,因為那雙手實在是太靈巧,那雙眼睛確實是太精深,還有那腦子真正是太靈光,他無師自通學會了雕刻製作木偶,且又精通

歷史

人物來由,劇團裡的木偶均出自他的手。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木偶戲,在我們老家平陽蕭江叫做“木頭戲”。小時,經常聽鄰居一位阿公對我說,阿華啊,你到你爺爺家找找“木頭戲”玩玩,那可好玩了,會跳會跑會說話。那時農村的小孩哪有什麼可好玩的啊,聽說有這樣的玩具,我就跑爺爺家找,除了失望之餘,只有兩雙迷茫眼睛想象著“木頭戲”的情形。其實那位阿公也是想玩玩這個“木頭戲”,只是藉機讓我去找找罷了。我哀求爺爺做“木頭戲”給我玩,爺爺撫摸著我,一聲不響,原來慈祥的眼神一下凝固了,驚得我之後再也不敢問這事了。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上小學的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了家門口的院子裡擺起了木頭和竹子,爺爺正在用鋸子切割木頭,原來,要做木偶了,是平陽木偶劇團恢復演出,託付爺爺做的。我家族叔叔伯伯兄弟姐妹們及鄰居都圍集在爺爺周邊,想知道爺爺會變什麼樣的戲法,把會跳會跑會說話的木偶做出來,在星光耀眼的夏日晚上,大家圍坐在門前的院子裡,討論的都是“木頭戲”的話題。我清楚記得,當時是做了兩套劇目,一套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另一套《水漫金山寺》,是“提線木偶”。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爺爺從雕刻頭像開始,先是用鑿子銼刀,銼成一個粗糙的人物頭部模型,再用雕刻的小刀細細地刻出人物形象。老花鏡掛在鼻樑根,嘴巴隨著雕刻刀的走向一起上下左右不停地努動,那些木花細末,飄蕩著木頭的清香隨著爺爺不時的吹氣聲,飄落在陽光四射的堂前。他累了的時候就吸一壺水煙筒,看著雕鏤的成品,滿意時,那煙花會歡快地飛舞,不滿意時,那煙花也是怒氣橫生。我不能用刀法嫻熟,技藝高超來形容爺爺的技藝,但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爺爺的精雕細琢下,呼之欲出,我呆呆的看傻了。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對爺爺說,木偶我要帶到學校去,給同學們看看可好啊!爺爺說,這些還沒成品,只是模像,等做上會動的眼睛,會說話的嘴巴,打磨,上漆之後,還得做上身體和手腳,穿上衣服,拉上提線,才是真正的“木頭戲”,到時給拿到學校去。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於是我就非常勤快,每天放學回家幫爺爺給頭像用砂紙打磨,希望快快地看到真正的“木頭戲”,拿到學校去,在同學們前面炫耀。爺爺用竹篾做人物的身軀,每個人物的手腳關節用鉛絲穿過會活動,穿上白布做的衣服,再全部用油彩在白布上畫上人物不同樣式的古裝。有戴頭盔一類的人物,都是用河邊最深層裡挖出的紫泥土做成頭盔模型,曬乾,“紙繃”用水打溼層層用米糊粘上,再晾乾了之後套了出來,最後也還得用油彩畫上。那個孫悟空,爺爺不知從哪弄來兩根長長的羽毛戴在頭上,手上握上了金箍棒,真是活靈活現,我喜歡極了。爺爺給孫悟空穿上提線,教我怎麼提、撥、勾、挑、扭、掄等方法,我簡單學會了。拿到學校的那一天,整個校園沸騰了,同學們爭先恐後到我的教室裡觀看,羽毛丟了,金箍棒斷了,最後孫悟空全身都解體了,後來終於老師給“沒收”了。我可憐巴巴地拿回家,站在爺爺面前鼻子看著嘴巴,爺爺摸摸我的頭說,還好還好,這個孫大聖的頭沒有被玉皇大帝給砍掉了啊。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木偶戲開演是在我老家蕭江電影院,說是電影院,其實很簡陋,凳子全部是長長的條石鋪就。那天下午,我跟著爺爺很驕傲地不用買票走進電影院,被邀請到後臺觀摩,我看到了演員隨著鼓點提著木偶滾打翻騰,看到布條隨著鼓風機浪湧飛舞,這些都成了我在學校裡向著同學們吹牛的話題。我也聽到了爺爺被請到後臺拉著二胡,正兒巴經地用平陽話、閩南話夾雜著普通話的高聲唱腔,我真正感受到的是受人尊重的爺爺那笑眯眯的神情,如那個冬天的陽光暖暖地灑在了身上。

爺爺與平陽木偶戲

據查,平陽木偶戲,其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平陽當地民間就有木偶戲活動,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了,其幾度繁華,幾度沉寂。我的爺爺賦予了木偶戲以藝術的生命,讓我和我家鄉的人們讚歎不已,雖然在平陽木偶戲的歷史中沒有留下他的名字。我無比佩服他那高超的技藝,這些沒有生命的小木頭在他手裡被塑造成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爺爺雕琢製作的不是一個個木偶,而是一個個精彩日子,留給我們是長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