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古印度與古埃及,古中國,古巴比倫一起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都是不可以被稱為國家的。最早的印度文明誕生於印度河流域,是由達羅毗人創造的。他們也是南亞地區現存的最早居民。然而由他們所創造的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卻沒能流傳至今。而是在大約公元1500年突然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麼呢?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典型的農業文明。早在大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灌溉農業和早期城市。當時的印度河流域農業十分發達,他們的作物除了小麥和大麥之外,海中之飼料豆,芥末,芝麻甚至棉花。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棉花織布技術的地區。在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的畜牧業和經濟也都有巨大的發展。當時的印度河流域人民就已經開始飼養貓狗牛等牲畜。而在經濟方面,印度河流域的人民與世界各地都存在著貿易關係,印度河流域的孔雀,珍珠,棉紡織品等等商品都是主要的出口貨物。大量黃金從南印度以及阿富汗地區進入印度地區,極大地促進了印度河地區經濟的發展。

瞭解印度河流域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展。顯然,依靠農業為主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必定是從一個個農業村莊演化而來的。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人口必然增多,當某一地區的人口數量達到了當地的承受極限,多出來的人便不得不踏上尋找新的聚居地的征程。而這條路線只能是沿著印度河向兩側擴張。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商業也十分發達,但農業始終是這一地區居民的主要生產方式。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以及摩亨佐達羅為中心,再加上週圍上百個小的城鎮以及聚居地,共同組成。這一時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高度發達,其都城的面積超過了260萬平方米,是夏朝都城面積的十倍之多,同時人口也比夏朝首都安邑多出數倍。印度河流域文明兩座都城的整體佈局較為相似,基本為城堡結構,城堡外圍是大片的居民區,房屋相對低矮,而城堡內部則寬敞許多,顯然是給當時的貴族居住。並且城市內還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足以與現代技術相媲美。

但即便如此發達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也沒能促使印度形成統一的印度民族。

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當時外部勢力的頻繁入侵。雅利安人的入侵拉開了外族入侵古印度的序幕。入侵的雅利安人征服了這一地區的達羅毗人。隨後又被馬其頓人所征服,緊接著突厥人等外族紛至沓來,一次又一次對印度文明產生強烈衝擊。隨著印度河流域的統治權一次次易主,這一地區的人民始終沒能形成統一的民族概念,始終處於分散的狀態。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直到約公元前324年,孔雀王朝建立後,印度河流域才第一次有了大致統一的政治實體。孔雀王朝的疆域十分遼闊,達到了驚人的429萬平方千米。基本上覆蓋了近印度大部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地區。但如此強大的王朝卻仍舊沒能使得國內形成同一民族的概念,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孔雀王朝的存在基礎即使對外擴張,常年的戰爭消耗了國家大部分的國力,也轉移了統治者的視野,致使他們沒有精力來處理國內複雜的民族關係。二、是孔雀王朝僅僅存在了130年,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各個不同的民族無法進行充分的融合,因而也就不能形成統一的印度民族。三、孔雀王朝雖然強大,但直到其滅亡也沒能完成對印度南部地區的統一,不僅如此,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南部地區始終沒能處於印度文明的覆蓋範圍,始終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

然而此時建立孔雀王朝的民族早已不是最初建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達羅毗人了,並且早在孔雀王朝建立之前的公元前1500年左右,曾經發達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就已經神秘的消失了。

關於印度河流域文明消失的原因中,目前最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是,雅利安人的入侵終結了這一地區的文明程序。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河流域地區,並最終於公元前6世紀徹底征服了這一地區。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雅利安人是來自印度北部的遊牧民族,一直以原始的遊牧採集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直到他們入侵了印度河流域流域,才逐漸從遊牧生活轉向了定居的農業生活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雅利安人已經逐漸在印度河流域站穩了腳跟。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出現了最早的宗教典籍:《吠陀經》。在雅利安人統治時期,印度河流域地區出現而來最早的階級分化現象,早期的生產組織形式被打破,君主專制體制開始建立。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隨著冶鐵技術的不斷髮展,印度河流域地區的生產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人們開始大面積的開墾土地,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各個部落之間的矛盾因此越來越深重。並逐漸開始了以掠奪生產資料為目的的兼併戰爭。

有趣的是,在雅利安人統治下的印度河流域地區進入階級社會後。由於階級的差異,人們創造出了一種基於婆羅門教的教義的種姓制度。在這四種姓氏之下,還有一種姓氏,他們被稱達力特人,甚至賤民。這種種姓制度十分嚴格。除了禁止低種姓人與高中種姓人之間通婚等等規定之外,甚至低種姓的人在走路時影子都不能壓到高種姓人的身上,以免玷汙他們的純潔,因此,低種姓的人出門常常需要帶上兩塊板子,邊走邊敲,以提醒高種姓的人自己即將路過那裡。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另一種可能就是自然災害的降臨,毀滅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從摩亨佐達羅的地質斷層可以判斷,這座城市曾被淤泥掩埋達五次之多。長期的天災很有可能導致之一地區的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新的聚居地,而此地的文明也可能在這一時期隨著他們的離去,也隨之消散了。

從印度河文明的失落,窺探統一民族的重要性

總結:這兩種可能之中,雅利安人入侵是最被人廣泛接受的說法。然而無論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都只是道出了印度河文明失落的直接原因。綜上所述,印度河文明失落的主要原因則在於:印度河流域的人民雖然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但在這一地區始終沒有能夠形成統一的民族。因此無論在抵抗天災還是外敵入侵的過程中都無法凝聚起足夠的力量,最終才走向了滅亡。而早就形成同一民族的中華民族在災難和入侵面前有著巨大的韌性,歷經數千年依舊屹立不倒,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

參考文獻: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

《西方文明史讀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