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p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蜀漢的滅亡無疑是小說《三國演義》當中最令讀者傷感、憤懣的一節。面對只有區區兩千多人的鄧艾軍隊,劉禪手握重兵,並且成都城高池深,為什麼著急投降了呢?

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在我看來,劉禪的迅速投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國力虧空。蜀漢自立國之日起就是三國當中最弱的,無論是人口、領土、經濟實力、軍隊等指標,都是墊底。先主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基本上耗盡了蜀漢賴以開國的根基。諸葛亮六出祁山,打出了蜀漢的威風,但是讓原本就疲弊的蜀漢更加困苦,到了姜維時期,更是雪上加霜。在國力虧空的情況下,劉禪失去了經濟基礎的支撐,也就失去了對抗鄧艾的底氣。

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第二,內部矛盾。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蜀漢內部存在著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大集團,內耗十分嚴重,荊州集團雖然掌握統治地位,但是勢力一天天衰弱,但是又不得不為了維護統治打擊其他人,比方說諸葛亮當年廢李嚴就是為了打擊東州集團。不僅如此,荊州集團內部也是不和,比方說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諸葛瞻、張翼與姜維的矛盾。因此,此時的蜀漢已經是“積重難返”,作為蜀漢的最高領導人,劉禪豈能不知?雖然有人建議他“南中七郡,險阻陡絕”,撤退到南中七郡,還是有復國的可能,但是劉禪拒絕了。

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第三,措手不及。鄧艾入川作戰,選擇陰平小道潛入偷襲,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可以說是一次風險很大,但是思維獨特的作戰方略,簡言之就是兵行險招、劍走偏鋒。對於幾十年沒有見過敵人的益州人士,不論是君主還是軍隊還是平民,都可謂是“嚇破了膽”,所以才說鄧艾是“神兵天降”!對於蜀漢的這些人而言,他們認為自己憑藉地理優勢和姜維等軍隊,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敵人打進來,因此既沒有軍事部署,又沒有心理準備。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瞻臨危受命,倉促應戰,而且又被鄧艾打敗。再加上以譙周為首的益州集團大唱反動論調,什麼民謠,什麼讖語,什麼天象,弄得大家人心惶惶,因此成都上下基本上是喪失鬥志的。喪失鬥志的軍隊,人數再多也沒有用……

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第四,救援不及。在劉禪投降的時候,姜維、廖化軍團在劍閣,羅憲軍團在永安,霍弋軍團在南中七郡,雖然還是有兵力的,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姜維軍團是動不了的,因為姜維軍團一旦救援成都,劍閣就有可能被漢中的鐘會奪去,十萬魏軍就會從劍閣進入成都平原。羅憲軍團也是動不了的,因為東吳陸抗原本是打著“救援”的名義沿江而上增援蜀漢,但是見蜀漢扛不住了,援軍就成了敵軍,羅憲則被趁火打劫的吳軍拖住。一旦羅憲丟了永安,吳軍也會逆流而上,長驅直入,後果很嚴重。那麼霍弋呢?霍弋軍團原本是寫信給劉禪請求增援的,但是被劉禪拒絕了。其實霍弋也是動不了的。一來南中七郡經常出現叛亂,翻看蜀漢歷史,諸葛亮曾經七擒孟獲,馬忠也曾奉命平叛,霍弋也是負責“鎮守南中”。根據當時臣子給劉禪的建議,南中七郡是劉禪最後的退路,如果霍弋軍團擅自行動,最後的退路都丟了,霍弋擔當不起。

談談三國——面對鄧艾兩千魏軍,劉禪為啥著急投降!

第五,劉禪庸弱。劉禪是一個什麼樣的統治者,歷史上公認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雖然也有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但是在成都保衛戰上,劉禪的表現並不突出,任由大臣們吵成一團,沒有什麼有意義的意見,然後就倉促投降了。作為蜀漢的最高領導者,這樣的表現真的是不盡人意……

綜上所述,面對鄧艾“從天而降”的軍隊,劉禪雖然手裡還有相當程度的兵力,但是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