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淺析“淝水之戰”,前秦百萬大軍是如何慘敗給八萬東晉北府兵的

“淝水之戰” 作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此戰深深影響了歷史走向。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統一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堅意氣風發,先後徵調多達112萬大軍南下,意圖攻滅東晉一統天下,東晉則以八萬北府兵前往迎戰。

淺析“淝水之戰”,前秦百萬大軍是如何慘敗給八萬東晉北府兵的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雙方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此戰竟然最終以前秦的慘敗而結束。要搞清楚前秦慘敗的原因,我們不妨從頭回顧一下這場一千多年前的曠世大戰。

苻堅力排眾議舉兵南下,東晉整合內部以抗強敵

“永嘉之亂”後西晉滅亡,西晉宗室琅琊王司馬睿則於太興元年(318年)在建康稱帝,延續晉朝統治,史稱東晉。而北方則陷入長期的戰亂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在先後滅掉燕、代、前涼等國,並攻佔東晉梁、益二州之後,北方這才進入短暫統一時期。

淺析“淝水之戰”,前秦百萬大軍是如何慘敗給八萬東晉北府兵的

統一北方後的苻堅,可謂意氣風發,他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東晉,想要趁機一統南下。然而,苻堅的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一眾大臣的堅決反對,就連作為肱股之臣的王猛也堅決反對,甚至在臨終之前還在苦苦勸說苻堅,希望其能夠放棄南下。

大臣們反對南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原因在於此時前秦內部並不穩定。苻堅從建元六年(370年)攻滅前燕開始,次年(371年)攻滅仇池,再兩年(373年)攻取蜀地,又三年(376年)攻滅前涼、代國。379年又攻取東晉魏興、南陽、順陽等郡,383年又派呂光擊潰西域三十六國。

如上所述,前秦在短短十餘年間,開啟了瘋狂滅國擴充模式,然而此舉同樣帶來一個極為嚴重的後果,那就是統治相對較為脆弱,國內形勢複雜,事實上這一時期前秦內部的叛亂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再加上連年對外征戰,因而國家急需休養生息。然而,志在天下的苻堅卻根本不聽大臣勸阻,毅然決定率領大軍南下。

就在前秦逐漸統一北方之際,東晉王朝面對空前的軍事壓力,也開始積極準備抵禦北方的勁敵。於太元元年(376年)開始執掌朝政的謝安,一方面緩和內部矛盾,積極協調與長江上游的桓氏緩和關係,力求一致對外。

另一方面,謝安推薦侄子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當時廣陵和京口聚集著大量因北方戰亂南逃的難民,謝玄於是從中選拔驍勇之士組建訓練新軍。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而這支軍隊也被稱為“北府兵”。

東晉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誓約,前秦天王苻堅與群臣商議進攻東晉事宜,再度遭到朝臣反對,就連太子符宏、佛教領袖釋道安、寵妃張夫人、愛子苻詵等人也堅決反對。

然而,在慕容垂等少數有異心者的支援下,苻堅還是決定統率大軍南下,意圖一舉蕩平東晉,為此他先後徵調了多達112萬大軍。

前秦軍隊雖多但難以調動,前秦小勝後雙方短暫相持

東晉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取東晉魏興、南陽、順陽等郡後,雖然由於內部叛亂,最終與東晉罷兵言和,但卻始終對東晉保持著絕對的軍事壓力。因此,在決定南下之後,苻堅開始從四處徵調大軍,意圖一舉攻滅東晉。

眼看前秦南下迫在眉睫,駐守長江上游的桓衝為了緩解下游壓力,於太元八年(383年)五月率領十萬大軍北伐,攻打襄陽、沔北、蜀中各地,意圖牽制前秦兵力。

苻堅則派弟弟苻融為先鋒,統兵二十五萬南下,其中以慕容垂、苻睿率兵五萬救援襄陽,桓衝面對前秦大軍,只得收縮兵力退回長江以南防守。同年八月,苻融統率先鋒主力二十萬大軍南下攻打壽陽。

與此同時,苻堅苻堅則從全國各地抽調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兵分三路大舉南下,其中:抽調梁州、益州軍隊組成西路軍,順江而下攻打荊州;抽調幽州、冀州軍隊組成東路軍,自彭城南下牽制長江下游軍隊;抽調其他地區軍隊組成中路主力,在項城集合之後,由苻堅親自率領,南下支援苻融軍團。

面對前秦大軍,東晉都城建康一片震恐,只有謝安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北府兵前往淮肥一帶禦敵。

十月十八日,苻融攻克戰略要地壽陽,俘獲東晉平虜將軍徐元喜等人,率領五千軍隊救援壽陽的龍驤將軍胡彬聽聞壽陽失陷,只得率領軍隊退守硤石、下蔡一帶。

得知東晉主力西進後,苻融一方面分兵北上圍攻胡彬部,一方面派遣張蠔等駐守肥水西線,同時派梁成率領五萬大軍東進洛澗,沿洛澗西岸佈防,抵擋東晉主力。

晉軍主力在抵達距離洛澗25裡的地方紮下營地,與前秦軍隊隔水相望,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此時,只有硤石一帶仍在激戰,而雙方的戰爭態勢,也最終因硤石地區的大戰,而最終發生改變。

前秦大軍大多未能按時抵達,肥水前線前秦軍隊慘敗

駐守硤石的胡彬因為兵力太少,不久便因糧道被斷而難以抵抗,只得暗中派出使者向謝石通報戰況,結果信件被前秦軍隊截獲,上書“今賊盛而我糧盡……”見此,苻融連忙派人將信件呈送項城的苻堅。

苻堅此次南下,雖然徵調的軍隊眾多,但由於苻堅從同年七月才開始下令徵兵,且徵兵的標準達到了“十丁抽一”。要知道,由於古代通訊落後,哪怕是職業軍隊的徵調也是極為困難的一件事,更何況“十丁抽一”的情況下還夾雜了太多隻經過簡單訓練的百姓。結果便是,前秦軍隊大多都未能按時抵達戰場。

1、西路軍未能順利出發,由於時間太過倉促,這路原本計劃順江而下進攻荊州的軍隊,慌忙之下甚至連足夠運送軍隊的船隻都沒能湊齊,結果還沒等到這支軍隊出發,戰爭便已經結束了。

2、東路軍未能抵達戰場,從徵兵命令下達,到苻融的先鋒軍團攻克壽春,前後不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哪怕到戰爭結束也不過短短四個月,而從幽州到彭城的距離卻長達兩千多里。在古代那種條件下,時間根本來不及,結果便是這路原本打算從彭城南下的軍隊,始終沒能抵達戰場。

3、中路軍未能完成集結,這支軍隊數量最為龐大,然而由於各地與項城的距離各不相同,因此各支軍隊的抵達時間也各不相同。結果便是,等到苻堅率領軍隊從長安抵達項城時,各地抽調的軍隊根本無法按時完成集結,即使已經抵達的軍隊也是一團亂糟糟的局面。

因此,在得到苻融派人送來的書信後,苻堅只能放棄未能完成集結的大軍,“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也就是說,此戰前秦雖然徵調了多達112萬軍隊,但實際最終抵達前線的,只有苻融的二十萬先鋒軍團。

此時,雖然前秦軍隊未能完成集結,但前線的軍隊仍然是東晉的兩倍之多。因此,苻堅便派東晉降將朱序去勸降謝石等人,誰知朱序本就心在晉室,因而非但沒有勸降,反而對謝石等人表示,“如今前秦各軍還在排程,等到百萬大軍完成集結,那麼便再也沒有機會了,應該此時果斷出擊,若能擊敗秦軍先鋒、破敵銳氣,或可打破死局”。

最終,謝石在輔國將軍謝琰的勸說下,於十一月派劉牢之發動攻擊,劉牢之於是率領五千精兵渡水發動猛攻,竟然一舉斬殺前秦主將梁成,前秦軍隊遂全線潰敗,結果在劉牢之的圍追堵截下損失慘重。

之後,謝石、謝玄等人統率東晉主力,水陸並進逼近壽陽,雙方沿淝水兩岸佈防、隔江對峙,謝玄派人送信於苻融,說道,“君孤軍深入而沿水佈陣,此為持久戰之道,並非速戰之策,不如秦軍後撤,令我軍渡河,你我決戰勝負,豈不快哉”。

前秦眾將紛紛表示不可上當,如今我軍兵力佔優,只要不使晉軍攻破防線,待大軍集結完畢,便可大獲全勝。然而,苻堅卻堅決表示,“我軍只需稍退幾步,待晉軍半渡而擊之,便可速戰而勝!”

苻融也認為此計可行,於是命令前軍後撤,讓出地方來讓晉軍渡河。然而,就在前軍後撤之時,朱序卻派人在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結果導致前秦軍陣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而其餘前秦軍隊則大部逃散,淝水之戰最終以東晉的全面勝利結束。

前秦之所以遭遇慘敗,苻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即使前秦軍隊沒能最終完成集結,但前線的軍隊仍然比東晉多出一倍,如此情況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終兵敗,身為前秦天王的苻堅,可以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戰爭時機不對。前文說過,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國內統治並不穩固,且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結果苻堅非但沒有聽從大臣的勸告,反而在“糧草不豐、人心厭戰”的情況下大舉進攻東晉,導致人心軍心極度不穩。事實上,就在“肥水之戰”戰敗之後,前秦內部矛盾便全面爆發,前秦統治迅速崩潰。

2、軍隊太過龐雜。前秦雖然軍隊數量龐大,但軍隊成分太多龐雜,戰鬥力根本沒法保證,結果在前鋒軍隊戰敗之後,原本在項城集結的大軍便迅速逃散的一乾二淨。即使是精銳的前鋒軍隊,也由多個派系組成,最典型的就是慕容垂的軍隊,雖然整體還算完整,但卻早已是離心離德。

3、後期草木皆兵。率兵南下之時,苻堅認為自己具備“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優勢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龐大軍威,因而不免有些輕敵,結果當梁成所部在洛澗慘敗後,眼看軍心士氣迅速下降,包括苻堅在內的前秦軍隊又產生了畏敵的情緒。當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竟然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甚至已經是“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普通士兵,而這也是當朱序一通擾亂軍心的舉動之後,前秦大軍便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此戰過後,前秦不僅軍隊損失慘重,其統治更是全面崩潰,北方再度陷入連綿不斷的分裂與戰爭之中。反觀東晉,不僅收復了黃河以南廣大地區,還攻克了蜀地和漢中,雖然無力全面收復中原,但總算避免了亡國之危,鞏固了長江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