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說起三國,大多數人都對草船借箭的故事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周瑜妒忌諸葛亮逼諸葛亮立軍法10天趕製10萬支箭,而諸葛亮卻說只需要三天,原來他另智謀,在最後一天的時候,趁著大霧天氣帶領著一艘艘佈滿草人的船向曹營逼近,然後鼓聲吶喊聲齊鳴,曹軍不知虛實,只能不停的射箭,結果就讓諸葛亮的草船白白“借”了10萬支箭,就這樣,諸葛亮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免遭了周瑜的暗算,也為孫劉聯軍補充了軍備。很多人讀起草船借箭的故事時不免拍案叫絕,驚歎諸葛亮異於常人的智慧,但也有一些聰明的讀者產生了一點疑問——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一隻火箭呢?如果曹操放火箭,那諸葛亮和他的草船豈不都有來無回了?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其實,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只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杜撰的,真實的三國曆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草船借箭。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情節均與正史不符,比如曹操並未刺殺董卓;斬殺華雄的不是關羽,而是孫堅;關羽只斬殺了顏良,並未誅文丑;張飛並不是沒有文化的武夫,鞭打督郵的也並不是張飛,而是劉備;劉關張三人確實結義,但並沒有在桃園結義;周瑜並不是氣量狹小的人,火燒赤壁是黃蓋想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節與正史不符,而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羅貫中將孫權乘船觀察曹營之事和唐朝安史之亂時唐將張巡“草人借箭”之事兩者結合起來加到諸葛亮身上的,在此,也不得不讚嘆羅貫中高超的改編杜撰能力,為《三國演義》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戲劇性。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三國曆史中最接近草船借箭故事的乃是孫權。據《三國志》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意思是曹操與孫權對峙時,孫權乘一艘大船來視察曹操水軍,由於曹操水戰不如東吳,於是就下令弓弩齊射,箭矢射在了孫權的船上,由於船身一面受箭太多,導致兩邊受力不均衡,在大船快要傾倒時,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面也受箭,慢慢的船身平衡了,孫權便回到了自家大營。這段故事是發生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五年後,透過《三國志》的記載我們也發現,“草船借箭”並不是孫權有意為之,因為他當時船上也沒有綁草人,而他當時選擇調轉船頭使船身兩面受箭,也是為了避免船隻傾覆不得已而為之的。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歷史上真正以草借箭的事還是在唐朝發生的,安史之亂時唐將張巡在守城時,用完了箭矢,於是他急中生智,命令士兵們做了千餘個草人,然後再給草人們裹上黑衣,在夜晚時懸放至城下面,對面敵軍們看不清,只爭著射殺草人,過了很久才知道原來都是草人,但為時已晚,因為張巡已“借得”10萬支箭矢。這件事在《資治通鑑》中有明確記載:城中矢盡,巡縛稿為人千餘,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數十萬。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不過,雖然“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不是諸葛亮,但我們上面的問題還是成立的,不管是孫權乘大船視察曹營,還是唐將張巡“草人借箭”,對方為什麼不放火箭呢?這就不得不談談古代火箭的歷史了。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中國關於火箭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周禮》,但火箭在實戰中正式大規模運用則是到宋朝時期。所以三國和唐朝中期火箭技術都還不成熟,要想讓箭矢著火只有兩個方法,要麼在箭矢上捆綁易燃物,比如油,要麼捆綁火藥。而火藥是到宋朝時期才有了比較成熟的發展。古代的油成本又太高,不管是榨油還是提取動物油,過程都極為漫長,況且那時候人們吃飯的油都不一定夠,用於戰爭的話,成本是不敢想象了。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除了成本原因外,技術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要想讓火箭有效的攻擊敵人,則箭矢上捆綁的易燃物就必須剛剛好,既要保證火箭在空中飛射時火不至於讓風吹滅,也要保證火箭不至於負重過大導致射出去的距離過短。而三國時期的弓弩技術還無法完美解決這些技術問題,那時候的火箭運用也有,但通常是執行特殊任務,比如要焚燒敵軍的糧草輜重,這時候會運用到火箭,但也要在比較近的距離才可以。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四點

透過以上總結我們發現為什麼草船借箭不以火破之呢?答案:第一點,火箭成本高,不可能隨時取用;第二點,當時的火箭技術不到位,而敵方距離較遠,有火箭也射不過去;第三點,當時是大霧天氣,曹操看不清對面;第四點,羅貫中當時在編的時候沒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