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在西漢歷史上,七國之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其乃是漢朝中央朝廷和地方諸侯勢力的一次正面對決。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七國之亂最終的結果是朝廷成功平定諸侯,不僅剪除了吳國等諸侯國的勢力,還乘勢削弱了諸侯的諸多權力,比如規定諸侯王不能自制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規定收取封地租稅作為俸祿等等。

這其實已經有點類似明朝的藩王制度了,即“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諸侯們雖然也算是一國之君,但是缺乏實權,無力和朝廷對抗。

這無疑是為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政策得以推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是漢朝解決諸侯問題的關鍵。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所以,七國之亂,在漢朝歷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七國之亂的關鍵先生,就是晁錯。

晁錯是漢景帝劉啟的心腹,早在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被漢文帝拜為太子家令,成為劉啟的近臣。劉啟對於晁錯也是非常欣賞,以其為東宮智囊,二人亦師亦友。得益於這層關係,晁錯自然是近水樓臺,在劉啟登上皇位之時,他也被提拔為內史。沒多久又被提拔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顯赫。

晁錯是削藩的堅定支持者,漢景帝上位第二年,他就上疏《削藩策》,指出削藩宜早不宜遲,以免夜長夢多。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著手進行削藩。趙王、膠西王、楚王和吳王等諸侯,皆在第一批削奪名單內。吳王劉濞和漢景帝本就有殺子之仇,當初吳太子劉賢和還是太子的劉啟下棋,因為一時口角之爭,被劉啟用棋盤砸死,所以早就有著反叛之心。

如今漢景帝對其削藩,無疑是堅定了他反抗的決定,於是當即決定聯合眾諸侯,起兵對抗朝廷。趙王、膠西王等諸侯也擔心如此削藩將會沒完沒了,所以答應和吳王聯合造反。

當然,他們不能直接打著反對朝廷的旗幟,因為漢景帝也不是無故削藩,造反更是大逆不道。於是他們將矛頭指向提出削藩建議的晁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意思是漢景帝身邊出了奸臣,導致朝綱混亂。他們這些諸侯作為劉姓宗室,又是漢朝臣子,於公於私,都有義務站出來,幫皇帝剷除身邊的奸臣。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古往今來,打仗歷來都講究個師出有名,“清君側”的理由,無疑是能夠為諸侯出兵帶來一定程度上的道義支援。這樣的口號在當時是有著一定吸引力的,七國造反本身就不好收拾,要是那些觀望的諸侯也參與到造反之中,那景帝的皇帝之位就很難保住了。

漢景帝雖然清楚,吳王他們就是在造反,但是天下人並不知情啊。所以,他將晁錯腰斬,以此來告訴天下人,諸侯們所謂的“清君側”,就是一個謊言,造反才是他們真實的目的。

因為如果真的是“清君側”,晁錯死後,諸侯的目的就已經達到,那就該退兵。但是他們沒有,那就證明他們不是真心護國,而是想要造反。這下朝廷無疑就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號召天下,誅殺這群造反的亂臣賊子。這種正義的加持,對於漢景帝能夠成功平定七國之亂,是有著很大的屬性加成的。畢竟打著平叛旗號,底氣都要足一些。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所以,既然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名義起兵,那麼漢景帝犧牲晁錯就可以迅速獲得絕對的輿論優勢。

當然,漢景帝殺晁錯,不僅僅是為了對付諸侯,更是為了團結朝臣。晁錯這個人是法家出身,法家主張性惡論,注重嚴刑峻法,故而法家代表人物給我們的形象多是刻薄冷峻,晁錯也不能倖免。他嫉惡如仇,堅持己見,身處政治漩渦,不知變通。所以晁錯在朝中人緣很差。仗著背後有漢景帝撐腰,行事乖張,不留情面,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當時的丞相申屠嘉,就是被晁錯給弄下了臺,抑鬱而終。外戚竇嬰也與他積怨頗深。七國之亂時,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更是聯名上書要誅殺晁錯。由此可見,晁錯這個人,已經觸犯了眾怒,太多的人都想讓他死。漢景帝器重晁錯不假,但歸根結底,那只是因為晁錯能夠給他帶來幫助。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平時晁錯得罪人,他都可以幫忙壓著。但如今七國來勢洶洶,朝堂上下需要團結一心,共抗外敵。而晁錯此時卻成了那個破壞團結的人,孰輕孰重,漢景帝自然知道如何取捨。

所以,晁錯的死,雖然比較無辜,但是卻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價值。一方面幫助朝廷站在了道義制高點,一方面穩固了朝堂,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晁錯於天下於漢景帝,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晁錯有多冤?一心為漢景帝謀劃削藩,最終卻落個腰斬於市的下場

只是苦了晁錯,他對漢景帝一片忠心,為了支援漢景帝削藩,不惜和自己父親決裂。最終換來的卻是漢景帝的無情拋棄,踩著他的屍體,完成了自己的王圖霸業。果然,帝王眼中,無情感可言,任何人都不過是棋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