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上世紀的“明定陵”事件,是中國考古界的恥辱,更是整個歷史學界的教訓!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由於當時我們的技術手段較為落後,考古發掘沒有經驗,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較為嚴峻,於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及時保護。

眾所周知,考古也是要“倒鬥”的,因為研究歷史最看重兩個東西,一個是文字記載,也就是史書;另一個就是“歷史遺蹟”,這個叫證據。這就好比斷案,需要證詞和證據皆在的情況下,才能定罪。咱們的歷史真相,同樣也需要文字記錄和歷史證物的互相佐證,才能確認其真相。

舉個例子,咱們的夏朝之所以不被外國學者所認可,就是因為目前為止,咱們的考古學界們還沒有發掘到能夠證明其存在的歷史遺蹟(二里頭說服力不夠)。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一般來講,大多的歷史證物,都存在於墓葬之中。或者說從墓葬之中能夠更容易的去找到歷史證物。特別是皇族、貴族大墓。因為這裡面會有大量的陪葬品,甚至於文字記載等等。比如金字塔,帝王谷,馬王堆,海昏侯,這些都是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價值極高。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歷史學界便有一大批的實踐派,他們熱衷於“倒鬥”,即開掘墓葬;以此來彰顯“成績”。這就是他們的“科研成果”。

但是發掘墓葬,不是那麼容易,這是一個技術活。當然這裡不是說像盜墓小說那種怎樣去規避機關,玄乎其技。而是如何保證這些文物的完好,不去破壞歷史遺蹟。因為那些文物塵封於墓穴,之所以能夠儲存下來,那是因為與世隔絕的環境。一旦“重見天日”,那麼時間的痕跡便會找上他們,氧化、腐爛,風化、蒸發等等問題就會出現。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舉個例子,當初兵馬俑剛被發現的時候,並不是咱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其剛出土時,身上還帶有彩色顏料,栩栩如生。但因為接觸刀空氣,迅速氧化,結果變成了咱們今天看到的“灰頭土臉”!

至於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明定陵”事件,更是一起因為技術原因而造成的文物“災難”。

1956年,歷史學家吳晗、郭沫若等人對定陵進行了科研發掘!起初他們本來是準備挖掘長陵(永樂皇帝陵墓)。但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的反對,當時我們古物的儲存、修復技術不過關。而且對皇家陵墓這種大型陵墓進行發掘,連發達國家都都感到頭疼。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於是郭沫若他們就選了比較小的“明定陵”,鄭振鐸雖然一再反對,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經過了大約1年半的發掘工作,工作隊終於打開了定陵的入口。當時的中國考古界可謂是非常興奮,因為發掘一座皇陵將會帶出大量的歷史文物,許多的歷史謎題可能會因此解開。

結果確實是這樣的,這座花了完了萬曆皇帝半生所建的帝王陵墓,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為史學界對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實物依據。

但是,令人悲痛的時期也同時發生了。這些深埋地下數百年之久的文物,一經出土,就和空氣發生了劇烈的反應。像兵馬俑這種掉顏色的還算好的,大量的字畫,絲綢灰飛煙滅。裡面萬曆皇帝的陪葬木俑,原本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這裡不是說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們不重視文物的保護,學考古的最寶貝的就是文物了。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也是本次發掘工作的主導者之一,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老淚縱橫。但是沒有辦法,前面說了,咱們無論是技術條件還是經驗,那都是十分欠缺的,最終導致瞭如此慘痛的結果。

這就是教訓啊!

更為可惡的是,由於當時比較特殊的歷史背景,許多原本儲存完整的文物在後續階段遭到了人為 的損壞,他們被隨意的丟棄在院子裡,無人管理,甚至連萬曆的棺材板都被村民劈了當柴火。

發掘明定陵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教訓?為何從此不再發掘帝王陵墓

這是考古學界的恥辱!當年的那些主導者們也因此背上千古罪人的罵名!

當然,後來咱們吸取了教訓,不再主動發掘陵墓。咱們現在看到的考古發現,那都是保護性發掘,一般是不小心被人家挖出來了,或者有著被盜墓的危險。為了保護文物,國家會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被髮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擔心會損壞文物,畢竟是距今兩千多年的文物了。

當然了,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死者為大”,挖人家墳墓這種事兒,缺德!

打著研究的幌子去挖,那更是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