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英國當代王室,向來以重視服飾禮儀著稱。不論是伊麗莎白女王,還是凱特王妃、梅根王妃的衣著打扮都是清新淡雅,不落俗套的,盡顯王室的高貴氣質。然而,英國王室的服飾風格並不一直都是如此雅緻的。

回望歷史,都鐸王朝時期的宮廷服飾可謂奢華至極。

法國文學家法朗士曾說過,一個時代的服裝雜誌,所能顯示的人類文明,遠遠超過學者、小說家、哲學家所能訴說的。

宮廷服飾,是一個朝廷文化背景的剪影,也是價值觀念的縮影。

都鐸王朝是英國君主專制的黃金時期,想要探秘這段歷史的輝煌,宮廷服飾文化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都鐸王朝時期的宮廷服飾奢華至極

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時期的宮廷服飾,是相對簡樸,沒有過多的花哨與裝飾的。

顏色暗淡的皮草,呆板的絲綢裙子,分別構成了這一時期的男女宮廷服飾。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而亨利七世的兒子亨利八世,對服飾的追求,與父親存在嚴重的分歧。

在他繼位後,立刻掀起了一股奢靡之風。

1、亨利八世掀起的奢靡之風

這位含著金鑰匙長大的英國國王,對於服飾的消耗,毫不吝嗇。這體現在斥資鉅額打造每一件服裝上。據說,他每年花費在服裝上的費用高達8000英鎊,以現在的貨幣來計算則是1。2萬英鎊。正是如此,亨利八世獲得了一個頭銜:

世界上穿著最為奢華的君主。

在封建主義君主專制高度發達的年代,從皇室之外的貴族,再到平民百姓,總會密切關注王室的一舉一動,並在服飾、吃穿用度等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模仿。

因此,亨利八世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奢靡之風。

2、都鐸王室對宮廷服裝是炫耀式消費

1470年,約翰·福特斯克在《英國的統治》中表示,炫耀財富對於統治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這可以起到震懾被統治者,使他們相信統治者權威的作用。

處於財富金字塔的王室,斥巨資打造華服是顯示高貴感的策略。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透過碾壓式的炫耀性消費,瞬間把統治者放在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上,極大地拉開了與普通人的距離。向被統治者傳遞著一個道理:統治者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任何想要與君主對抗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無疑,維護王室外在形象的這一舉措,起到了

加強王權的作用。

在這一維度上,體現在意識形態上的服飾文化,助力了英國王室從教皇處的

奪權

延續了黑暗中世紀的傳統,

天主教廷是主張絕對禁慾

的,而都鐸王室對奢華、物慾的追求,引發了天主教皇的強烈不滿。

不論是亨利八世,還是伊麗莎白一世,常常會在奢華的服裝問題上,與表示強烈批評的天主教廷發生

爭執與衝突

都鐸王室和天主教廷,早就在王位繼承、財產權劃分、思想控制等方面有許許多多

不可化解的矛盾

。而在服裝問題的爭議,則從感官刺激的角度與王室外在形象的維護的理念,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1529至1536年,亨利八世透過七次國會進行了宗教改革,把治內最高權成功搶奪至英國君主的手中,這無異於宣佈與天主教廷的

徹底決裂

。奢華宮廷服飾的背後,是嚴格的等級制度

1、 《限制奢侈法》的頒佈

亨利八世是受封建貴族觀念深刻影響的君主,他認為服飾之間應該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為此,出臺了《限制奢侈法》。不能從字面意思簡單理解這一法案:對奢侈之風的限制。與字面意思大相庭徑的是,

這部法案是按照王室、普通貴族、平民的劃分方法,把都鐸王朝的人民分隔為嚴苛的等級,並規定每一等級的人,只能穿著對應布料、編制方法、顏色的衣物。

亨利八世的服飾理念,為都鐸王朝時期的宮廷服飾奠定了基礎,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宮廷服飾的設計越來越精巧,王室對華麗的追求從未變過。

絲綢和天鵝絨被越來越多的投入到宮廷服飾的製作中,女性服飾的豪華陣營中,還加入了精美的手套、扇子等修飾物。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而伊麗莎白一世,則把宮廷服飾的雍容華貴,發揮得淋漓盡致。

光滑細膩的緞子禮服,從脖頸處到最末端,都佈滿了價值不菲的珠寶,密度遠遠大於滿天的星空。

對女性身體的束縛也自此開始,為了顯示腰身,伊麗莎白一世主動進行了束胸和束腹,整個人裹挾在寬大的鯨骨裙當中。

2、從王室與平民的服裝差異中窺見嚴格的等級制度

而與天主教廷的決裂,加速了宮廷服飾更加華麗的步伐。

新教十字架、都鐸玫瑰、白貂毛是16世紀英國最高統治者服飾必備的要素。

白貂皮是動物毛皮中的上佳品,不僅因為這種外形可愛的小動物皮質優良,更是因為它十分難以馴服,且馴養的時間很短。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據資料記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們才剛開始馴養這種性情兇猛的小動物。而彼時的英國,才受文藝復興薰陶不久。而白貂毛就已經廣泛見諸於王室的華服上了,

其奢華程度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伊麗莎白的諸多畫像中,都可以見到工藝複雜的“環狀領”,從縫紉,到上漿,再到最後的固定形狀,每一步都要花費

5個小時

左右。

而同一時期的英國,很多農民因為圈地運動,被趕出家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限制奢侈法》的規定下,平民只能購買每碼不超過兩先令的布料。並且,進口布料對於平民而言,是

不被允許

購買的。

而相對於普通貴族來說,布料要求相對寬鬆一些。可以購買進口布料,顏色也不是單一的暗色系。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在天主教廷聲音式微的情況下,都鐸王朝的宮廷服飾更加華麗。王室一面享盡奢華,一面壓抑著其他階層的人對美和物慾的追求。

3、炫耀式消費為都鐸王朝帶來了苦果

奢華之風,讓都鐸王室,在面對國內的大家族時毫不怯場,樹立了足夠的權威,也使得與外國使團交鋒的過程中絲毫不輸氣勢。但連續幾代英王的炫耀式消費,導致了都鐸王朝的貪汙腐敗,這是積弊已久的事實。

都鐸王朝用於服飾等各方面的炫耀性支出,所需的金錢,絕大多數都是透過徵收稅款的方式獲得。

即使在議會的制約下,英國君王每年也能從徵稅中收取很多款額。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英國也從三角貿易中獲取了很多好處。

但是,英國對外擴張的野心不斷,這需要極強大的財力支撐。再加上,資本主義逐漸在英國發展萌芽,很多基礎設施都需要投資建設。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英國牛津通史》中這樣描述到:伊麗莎白的惰性加速了都鐸王朝的崩潰,留下了少得可憐的稅收所得。中央政府內部盛行依舊的腐敗之風,和地方政府不完善的體制機制,加速了都鐸王朝的崩潰。

可見,英國王室內部沒能很好地管控財產,16世紀末的都鐸王朝早已負重累累。的確,炫耀式的消費一度為都鐸王朝帶來了光鮮亮麗的榮譽,但最終讓其吃了苦果。都鐸王朝時期宮廷服飾一定程度上的積極意義

事實上,任何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就連都鐸王朝時期的宮廷服飾也是如此。

1、 該時期的宮廷服飾強烈的表達自我意識的覺醒,深受文藝復興的影響

5至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服裝以素色為主,本該鮮活亮麗的女子清一色都穿著肥大的是黑色或者灰色衣服。不僅如此,那時的教會十分鄙夷錢財,所以就算是英國王室,也不被允許在衣服制作上花太多的錢,這導致中世紀的

服裝樣式都是非常單一

的。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而在文藝復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影響下,推翻以教會為中心的統治地位,追求人現世的享樂和自由成了

很多歐洲人的共識

。這一點也明顯反應在都鐸王朝的宮廷服飾上。想必改良宮廷服飾一開始的初衷,是打破中世紀壓制的人的正常的對美的慾望,透過凸顯女性形體來表達自我意識的覺醒。

2、逐漸打破教會對英國民眾的思想控制

清政府當面滅亡,很多文人志士認為把辮子剪掉,才能把能救亡國家的新思想傳遞普及開來。改裝宮廷服飾,起著異曲同工之妙。

暗沉沉的,寬大肥碩的服裝是中世紀留下的印記,既然文藝復興從思想層面開始動搖中世紀的根基,

映射出意識形態的服裝也應該有所改觀

只可惜,都鐸王朝的宮廷服飾從一個極端,墜入了另一個極端。

從英國都鐸王朝的炫耀式消費,看隱藏在華麗服飾背後的社會內涵

宮廷服飾,是一個朝廷文化背景的剪影,價值觀念的縮影。都鐸王朝的宮廷服裝,首先是對中世紀禁慾,壓制個人思想的反抗與對峙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室的服裝理應體現端莊、威嚴與高貴。

然而,經過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的改裝,矯枉過正,墜入了奢靡之風的深淵,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國家財政的虧空,加速了都鐸王朝的滅亡。

參考文獻:

1、《服飾的朝代從服飾圖案看文化變遷》2、《英國都鐸王朝時期宮廷服飾的“華麗”之風及其社會意蘊》3、《英國都鐸宮廷炫耀式消費的政治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