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北魏時期的“子貴母死”制度因何而來,最後又為何會被宣武帝廢除

“子貴母死”的意思就是兒子被立為太子,就要把其母親殺死,以防止母親干政。

“子貴母死”制度的由來

北魏時期,由君位傳承引發的動亂十分頻繁,當時北魏尚未確立一套父子傳承的嫡庶長幼之序,儲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有賴於母后和母族的強大,可謂“母強子立”。

道武帝拓跋珪的即位,也是依賴於母后及舅族的干預和支援,既然道武帝是“母強子立”的受益者,他就應該支援才是,為何最後卻改成了“子貴母死”呢?

北魏時期的“子貴母死”制度因何而來,最後又為何會被宣武帝廢除

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

北魏建國前,拓跋鮮卑還處在氏族公社解體時期,《魏書 ?序記》把婦人比作“天女”,婦女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北魏婦女沒有禮教的束縛,也沒有對其用權的制約制度,所以導致她們經常透過皇帝,來控制部落內部大事。道武帝在鞏固自己權利的過程中,明顯感到母親和妻子對自己權利造成的威脅。為了防止後輩子孫有這樣的困惑,在經過考慮之後,道武帝就決定先殺死太子的母親,以防太子的母親干政。道武帝還制定了“父死子繼”的制度。也只有實行“子貴母死”,“父死子繼”制度才能得以順利實行。看來道武帝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殺戮,而是想維持子承父業,男人掌權。

“子貴母死”制度最後被誰廢除,又是如何被廢除的呢?

北魏時期的“子貴母死”制度因何而來,最後又為何會被宣武帝廢除

宣武帝元恪影視劇照

到了宣武帝這一代,“子貴母死”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出來,宣武帝的眾多妃子,怕生下兒子,給自己帶來禍患,墮胎現象時有發生,這樣下去,宣武帝真成了孤家寡人。當時的妃子胡靈兒看到宣武帝身邊一個孩子都沒有,替他著急,於是打算替宣武帝生個兒子,別人都勸說她別要孩子,否則會喪命,胡靈兒卻說:只要為皇帝生個男孩,她死也願意,胡靈兒還是比較勇敢的,。後來,宣武帝終於迎來了他和胡靈兒的兒子元詡。

宣武帝時,後宮妃子多為漢女,婦女專權干政的情況大為減少,“子貴母死”制度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再加上宣武帝篤信佛教,他也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出生後就沒了母親。於是,宣武帝就廢除了“子貴母死”制度,這樣胡靈兒也得以倖免。

北魏時期的“子貴母死”制度因何而來,最後又為何會被宣武帝廢除

宣武帝元恪皇后胡靈兒影視劇照

道武帝想擺脫女權干擾制定的“子貴母死”制度,當然有它存在的意義,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實踐證明,這一制度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婦女干政的現象,這一現象最根深蒂固的根源還在於封建專制制度。因為“子貴母死”制度的實行,道武帝被自己的兒子親手殺害,他也成了這一制度間接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