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王勃

,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人,生於公元650年,卒於公元675年。唐代文學家、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傑”。他的詩流傳甚廣,時至今日,我們讀到他的詩,依然覺得朗朗上口。如:

海內存知己,天下若比鄰;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7年。但是就是在這27年,他身體力行,端正了初唐詩風,並將詩歌從宮廷引向社會,一改六朝以來頹衰淫靡的詩風。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他的詩,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並且飽含積極向上的情感。正是有初唐這一批詩人竭力改革詩風,日後提起盛唐詩,人們常常會感嘆其有浩然之氣,可知王勃之功巍然,有如泰山。年少成名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其文學才能早就展現給了世人。但是神奇的不僅僅是王勃,還有整個王氏家族,

在唐初,有五姓七望之稱。所謂五姓七望指的是,魏晉以來,天下形成了五支最尊貴的世家大族,即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因此稱為“五姓七望”,而太原王氏則是這五大世家之首。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而王勃便是出身“五姓七家”中的太原王氏,雖然王勃祖上將家族由太原搬到了絳州,但他們依然還是頂級望族。從魏晉到隋唐,皇室都希望與王氏家族聯姻。

王勃的爺爺王通,是隋朝時期著名大儒,一生專注於教育事業。說起王通,你可能不會很熟悉,但是說起他的學生,你絕對聽過:

薛收,溫彥博,杜淹。

薛收是唐太宗王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之一,溫彥博後來擔任了唐朝中書令,杜淹擔任了唐朝的吏部尚書,杜淹有個侄子很出名——杜如晦。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王通的弟弟王績,也就是王勃的叔爺爺,在十一歲的時候,就跑去拜見當時權傾朝野的楊素,被滿座公卿稱讚為“神童仙子”,一時間名動京城。

繼承著這種家族的血脈,六歲不能寫詩才是天下奇聞。 但是王勃的成就還不僅僅是六歲寫詩,他九歲時,讀完顏師古注的《漢書》,寫了一本《指瑕》,即指正顏師古的錯誤。

顏師古何許人也?顏回的37世孫,他的五世孫,一個叫顏真卿、一個叫顏杲卿。顏師古本人是隋唐時期天下著名的歷史學家、經學家,唐太宗誇讚他說:“

卿之學識,良有可稱

而王勃本人不僅能看得懂顏師古的著作,還能給這樣一個大儒糾錯,他得多厲害?未冠而仕

公元664年,十五歲的王勃給當朝宰相劉祥道寫信

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劉祥道讚歎道:“此神童也”。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輕的命官。後又撰《乾元殿頌》,唐高宗讀了之後,連連驚歎,呼做奇才。

受到高宗賞識,王勃被派到沛王府做修撰,沛王李賢也十分喜歡王勃,經常讓王勃跟隨他。沛王喜歡鬥雞,一次和英王鬥雞時,王勃一時興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結果這篇檄文傳到了唐高宗手裡,唐高宗讀畢之後不悅。高宗認為王勃身為博士, 見到二王鬥雞,

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乃是“歪才”。

因為這篇檄文,王勃在高宗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隨即被高宗欽命逐出王府,後又被逐出長安。

年少成名,卻不知韜晦之術,可嘆。

年少輕狂

王勃此時不過二十出頭,卻已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來,一位擔任虢州司法的朋友,看到虢州藥物豐富,而王勃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

但是王勃擔任虢州參軍時,

因為心軟而私藏了一個犯了罪的官奴,後來擔心走漏風聲,又私自殺了這名官奴。

王勃因此犯下死罪,但幸運的是王勃遇到大赦,逃過一劫。不過,他雖然逃過一劫,父親卻受到連累。王勃的父親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王勃雖然有為人不羈的一面,但是他依然有自己做人的標準,看到父親因為自己被連累到蠻荒之地,王勃極為慚愧。在給父親的書信中,他寫道:

“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王勃出獄一年後,朝廷宣佈恢復了他的舊職。不過在這一年裡,或許是對父親的愧疚,或許是對宦海的的恐懼,他沒有再接受。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王勃從洛陽沿運河南下,打算去交州見父親。滕王閣序

南下途中,路過南昌,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成,因此在重陽節這一天大宴賓客。王勃也前往拜會,閻都督早聞他的大名,因此便邀請王勃參加宴會。

但是閻都督舉行這場盛會的真實目的是,向眾人誇耀自己的女婿孟學士,他已經讓女婿提前準備了一篇序文,打算席間裝作即興之作當場寫出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閻都督拿出紙筆,讓眾人為這場宴會即興作序,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因而藉故推辭不作。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而王勃毫不推辭,接過紙筆,當場揮毫。

王勃拿過

飽蘸墨汁的筆,用很短的時間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短暫沉思後,筆走龍蛇,一篇千古奇文就要誕生了。

開篇先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點明滕王閣所在地點,再詳寫其方位在翼、軫星宿的分野和連線湖南衡山和江西廬山的地理位置。隨後稱讚此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並稱贊宴會賓主“盡東南之美”“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隨後,王勃由近及遠,從壯麗的樓閣到秀麗的山川,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滕王閣的秋景。最為人稱道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是誕生於這一部分。

寫完了滕王閣的美景,王勃進而興盡悲來,懷古議論,引出對人生際遇的感慨。此時的他,得到過皇帝的交口讚譽,也做過王侯的座上賓。因才華橫溢而名滿天下,卻因狂放孤傲而落魄於此。他感嘆道: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在序文的最後一部分,作者通篇用典,將自己比作壯志難酬的賈誼、梁鴻、馮唐、李廣。不過王勃並沒有沉浸在傷感中,他筆鋒一轉,寫道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哪怕自己身處逆境,卻仍心胸開闊,立志報國。王勃之死

離開南昌後,王勃繼續南下,在第二年春夏之交到達交州。在這裡,他見到了自己的父親、交趾縣令王福疇,父親的生活同樣很窘迫,因此沒有逗留太久,他便動身返回。

王勃16歲就被唐高宗驚呼為奇才,怎麼就淪落到"時運不濟"

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身亡。同年,身在長安的高宗李治讀到了《滕王閣序》,他不禁後悔當初因為一篇鬥雞檄文就逐斥了王勃,於是他問身邊的太監:“王勃今在何處?朕當召他入朝”,太監囁囁嚅嚅地說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高宗聞言,喟然長嘆:“可惜,可惜,可惜”。王勃是一個怎麼樣的詩人?

王勃一生,經歷坎坷,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詩充滿了現實針對性,處處描繪著下層百姓的艱難。

在《秋夜長》中,他描繪出一個為丈夫趕製寒衣的閨婦的愁思:

“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在《銅雀妓》中,他描繪了那些歌女的不幸命運: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在《臨高臺》中,從帝王的住室出行、歌舞遊宴、陵園貨市到青樓狹邪,他都做了詳盡的描寫,而在最後一句,他以

“君看舊日高臺處,柏梁銅雀生黃塵”

表達出了自己對這種奢靡、享樂生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