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說到清朝貪官,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和珅,當時的民間有句話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字裡行間足以見得和珅家富可敵國;貪汙的銀兩財寶,價值有清政府當時十年的收入之多;說他是滿清第一大貪官,確實是實至名歸。

儘管貪汙數量之大令人咋舌,但和珅的案子實際上並不能算是清朝歷史中,轟動最大,牽連最廣的案件;真正讓人驚掉下巴的要數乾隆四十六年間的那起“甘肅捐監冒賑案”,這樁公案不僅僅涉及數量巨大的貪汙贓款,而是牽扯到朝廷中的56名官員。

涉事官員在經歷審判後全部處斬,在當時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引起了極大的動盪。但如此罕見的大案背後的導火索,竟然是一封意外的信件。而這件千古貪案的幕後始作俑者,竟是當時最受皇帝信任的親封大臣——王亶望。

一封意外的信,扯出陰謀的冰山一角

乾隆四十六年間,甘肅蘭州的華林山突遇暴雨,電閃雷鳴雨勢兇猛,讓駐紮在此的軍中將士們都恐慌之至;而有匹快馬卻頂著風雨衝出營帳,這是將軍營帳中的阿桂派遣回京傳遞軍情的信馬,天氣惡劣,出征軍隊寸步難行,但這位指揮官卻面露喜色,這是為哪般呢?

原來阿桂率領軍隊在此駐紮,是由於當時的甘肅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於甘肅地形複雜,氣候惡劣,將士們水土不服,交戰過程中節節敗退,兩軍在華林山戰場僵持兩個月,清軍眼看就要大敗而歸,擔心乾隆處置自己的阿桂自然是心急如焚。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但幸好天降大雨,道路泥濘無法行軍,這樣自己就有了藉口,回稟皇帝暫時無法繼續作戰,這樣天子之怒也無從發作在自己頭上。遇上天災,皇帝心有不快卻也無可奈何,只得下令命令阿桂原地駐紮修正,待到天晴再做打算,本想著這件事終於可以暫時擱置,鬆一口氣的阿桂,卻仍舊沒有逃過乾隆的雷霆之怒。

不過乾隆發怒不是因為看破了阿桂的心思,而是因為就在收到阿桂稟明甘肅天降暴雨的幾天後,又收到了甘肅官員王廷讚的奏摺,奏摺中寫道:甘肅連年大旱,百姓顆粒無收,苦不堪言,請求皇帝撥款賑災,以慰民心。明明是同一個地區,短短的時間內竟然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惡劣天氣,這無論在誰眼裡都是說不過去的,於是乾隆命令阿桂暫時擱置作戰計劃,以欽差的身份去調查這件匪夷所思的怪事。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其實在此之前的七年間,皇帝每年都能收到布政使王亶望的奏摺,每年王亶望都在奏摺中陳情,說甘肅連年大旱,請求皇帝開啟國庫開倉放糧。沒有人想到,在阿桂到達甘肅之後,立馬牽扯出了一潛藏多年的巨大真相。

恰逢天災,王亶望走馬上任

乾隆在位的第三十九年間,甘肅確實出現了一次幾年難遇的大旱天氣,但恰逢國庫空虛,於是陝甘總督勒爾瑾就建議皇帝實行捐監的制度;這是一種鼓勵當時有錢商賈主動捐款的政策。也正是抓住了當時人們心中,商人對權位渴求的心理,政策中表示,朝廷接受了有錢人家的募捐後,這戶人家就可以獲得國子監監生的身份,這個身份可以讓他們暢通無阻的參加科舉國試,甚至可以說是一張從商入仕的通行證綠卡,在當時社會相當有誘惑力。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為了防止有心的貪官謀取好處,皇帝規定,募捐者只能募捐糧食而不是錢財,因為整車的糧食想要貪汙的難度,遠遠大於幾張厚厚的銀票。本以為這個政策萬無一失,但阿桂深入甘肅糧倉的調查結果,卻令所有人瞠目結舌。

阿桂在回稟乾隆的奏摺中明確寫道:“甘肅糧倉裡沒有一粒捐監募集來的糧食,不僅如此,甚至連國家儲備糧倉中也是空空如也。”乾隆得知大發雷霆,捐監已經實行7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甘肅的糧倉如此貧瘠,因為看中王亶望的清廉,自己親自任命他為甘肅布政使,這樣看來自己當年極有可能是看走了眼。

阿桂在皇帝的授意下馬上抓捕了勒爾瑾、王廷贊、王亶望,但三人老奸巨猾,就是不肯承認自己貪汙受賄的罪行,無論如何拷打,三人都是一致的口徑,說捐監的糧食分量不夠,給災民均分之後就沒有餘糧了,而國庫中儲糧不足,是下級官員做了假賬,自己不知情。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眼看無法給他們定罪,阿桂著人抓捕了他們的親信,幾套刑罰下去,這些人就把知道實情全部招供了。甘肅捐監被“吃回扣”的潛規則由來已久,冒領糧草中飽私囊,幕後的始作俑者,正是皇帝親封的王亶望。

早年間皇帝著手於賑災,除了糧食的出處,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需要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員替自己前去賑災,左思右想後,他認為王亶望在浙江任布政使期間兢兢業業,又曾經有在甘肅任職的經驗,瞭解當地風土人情。最重要的是他的父親是一位兩袖清風,深受百姓愛戴的官員。虎父無犬子,王亶望必然是最合適的賑災人選,這也正是為什麼王亶望連續七年謊報民情,乾隆對他卻不曾有一絲懷疑的原因。

難擔重任的布政使

可王亶望卻辜負了乾隆對他的信任,上任之初他就開始想著套路皇帝,他先是上書啟奏。捐監政策卓有成效,短時間內就募集了糧食多達80萬兩,半信半疑的皇帝派遣欽差前去查探,剛好落入王亶望的圈套,王亶望在庫房中製作了木板夾層,上層糧食堆集的鼓鼓囊囊,其實下層都是空有一個空殼。但欽差沒有發現端倪,回去以後如實回稟,皇帝因此認為王亶望精明能幹,上任之初就能有次實績,從此對他放下了戒心。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王亶望知道自己的計謀得逞,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汙,先是改了皇帝“只能捐糧食”的規定,改成直接捐銀子,還把最低捐款額度由原來的的43兩變成了55兩。他在甘肅一手遮天,甚至招搖過市,從不避諱自己的貪汙行徑,猖狂的向自己的下級官員表示:“甘肅地界山高皇帝遠,自己一手遮天,誰敢檢舉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這個本事”

由於他就是甘肅地區的最高官職,地方的官員只能屈從於他的淫威,但凡有人試圖反抗,他就公報私仇,栽贓誣陷別人,還會在上報時多加一項賑災不力的罪名,許多人因此被貶黜。時間一長再也沒有人敢和他作對。地方各級官員也爭先恐後的賄賂討好它,生怕自己遭到針對而被革職。

善惡終有報

王亶望在甘肅任職的七年內,官場風氣惡劣不堪,大小官員相互勾結,逼的百姓們有苦說不出,無奈之下,知道揭竿起義,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文初所說的故事,阿桂被派遣至華林山平反鎮壓。這支與清軍膠著已久的農民軍,正是被以王亶望為首的貪官汙吏逼上梁山的甘肅百姓。

“鉅貪”王亶望:一個人帶動了甘肅全省貪腐,堪比和珅

經過欽差阿桂的幾番徹查,隱藏7年的陰謀終於水落石出,王亶望的罪行昭然若揭,查抄他家時,竟搜出黃金4700多萬兩,白銀300多萬兩;放在今天,足足有五億人民幣之多,更多的珍奇古玩,名貴傢俱,奢華到皇帝都難得一見。

被利用、欺騙了七年的乾隆當然不會對這批貪官汙吏心慈手軟,但這次涉案人員之廣,實在超出了他的預計,如果人人都被究責,甘肅恐怕無官可用,最終皇帝決定,貪汙金銀達兩萬兩以上的官員執行抄斬,儘管已經有所放寬,仍舊有56名官員命喪刑場。由於判刑的官員人數前所未有的龐大,行刑一直從深冬持續到了第二年開春,自此,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貪汙案件終於告破。

結語

王亶望的下場可以說是自作孽不可活,深得君主信任,卻辜負了這份信任,身為高官,卻無法感知百姓的苦楚,一心只想自己的利益,最終落得人頭落地的下場,大快人心。這個案件也給了後人深刻的警示作用,切莫因為一時的貪念,放任自己走上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尤其對於位高權重者來說,手裡的權利就是一把雙刃劍,不懂剋制,最終會害到的只會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