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汪德邁全集》出版:用七十年的時間,做“有溫度”的漢學

新京報記者丨李永博

日前,“汪德邁跨文化中國學研究國際會議與《汪德邁全集》出版釋出會”在京召開。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中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學科的建立人樂黛雲、法國特級教授金絲燕、歐洲漢學會主席巴德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等來自中、法、俄、比、義大利等中西學者16人透過遠端影片或線下方式參加了會議並作學術報告。

“注重人際關係間的差異,

是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1928- )是著名法國漢學家,由法國大漢學家沙畹和戴密微一脈相傳,曾被湯一介譽為“法國第一大儒”。他是歐洲第一個掌握甲骨文的學者,在傳統法國漢學的基礎上,吸收中國國學、日本漢學和越南漢學的成果,並運用甲骨文考古學成果,對中國古代社會制度、中國思想史、漢文化圈和中國文學的獨特起源等開展研究。他摒棄以往套用西方概念研究中國的侷限,從中國資料實際出發,指出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系統關聯性,開展整體研究,建立了法國漢學研究的新模式。

《汪德邁全集》出版:用七十年的時間,做“有溫度”的漢學

法國漢學家汪德邁與《汪德邁全集》。

今年93歲的汪德邁在巴黎寓所出席了遠端影片會議。談起研究的緣起,汪德邁說,上世紀50年代自己剛剛畢業,那時沒有機會前往中國,於是他先前往越南,後達到日本,但一直以來都特別注意中國在海外的影響,也就是所謂“漢字化”的遠東國家。

在此之後,汪德邁又在中國香港與饒宗頤教授建立了保持一生的友誼,共同前往印度、高棉等地旅行。汪德邁說,自己的家庭一部分是在法國,一部分是在中國,他的孩子、孫子也都喜歡中國,中國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汪德邁指出,中西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中國和漢字世界的文化特別注重人際關係。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好處是人類的友好關係,這是“權理”的關係。但有些“權理”關係不太注意差異,而中國就注意差異,特別注意不同的關係,這是汪德邁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的特點。汪德邁說,政治引起戰爭,文化產生友誼。現在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研究都增加了,但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研究。

《汪德邁全集》出版:用七十年的時間,做“有溫度”的漢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汪德邁全集》(全十冊)書封。

歐洲漢學界的“賀知章”

歐洲漢學的特點不只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也包括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歐洲自己的文化。“這是優秀漢學家的特點,也是汪德邁教授在他的《中國教給我們什麼》中談到的基本問題。”比利時皇家科學院終身院士、歐洲漢學會主席巴得勝(Bart Dessein)說,德邁先生的學術成就,讓他想到了中國唐代詩人賀知章。

賀知章先後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任職50年,在為皇朝服務近50年後,被玄宗賜予退休時,寫下了大概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回鄉偶書》。汪德邁教授為新一代漢學家留下了一面鏡子,鏡子裡不僅映照了他們自己的面孔,也敘述了歐洲漢學專業的重要性和緣起。新一代歐洲漢學家可能不會再像賀知章所描寫的那樣“客從何處來”,但他們肯定會遲早認識到,沒有語言和文化的基礎,其他研究很容易變成空談。

法國阿爾多瓦大學特級教授金絲燕是新一代法國漢學界的代表人物。她在會議上淺談了法國漢學的發展脈絡。16世紀和17世紀的法國漢學研究處於初步的文化介紹階段,18世紀是佛學傳播,19世紀主要涉及文字學和文學,而汪德邁的學術成果,確立了20世紀法國漢學的思想研究和漢文化圈研究。

《汪德邁全集》出版:用七十年的時間,做“有溫度”的漢學

金絲燕(左)與汪德邁在審閱翻譯書稿《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

金絲燕回憶,她與汪德邁先生的結緣來自湯一介和樂黛雲兩位先生。2003年,湯一介、樂黛雲前往巴黎訪學。作為樂先生的學生,金絲燕受命與汪德邁合作《跨文化對話》雜誌和“遠近叢書”,由此開始每週一次的學術工作坊,從無間斷。汪德邁對跨文化研究的啟示在於,他使用長時間的視角、人類共享優秀文化的大框架,在此前提下,確定研究的維度。這種研究正規化突破了法國漢學的傳統,迴應21世紀的大文明史的世界思考。

做“有溫度”的漢學

除了西方漢學家同行的高度評價,與會的中國學者也對汪德邁的學術貢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資深教授王邦維指出,在全世界的漢學研究中,迄今為止法國漢學的研究範圍最廣、成就最大。

王邦維回憶,自己1991年訪問法蘭西學院時,讀過汪德邁一篇研究中國清末小說《官場維新記》的論文。《官場維新記》很有意思,現在流行的很多成語,比如“忍無可忍”、“勾肩搭背”、“一口咬定”、“鳥為食亡”、“有利可圖”等,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但這本書在中國並不起眼,作者佚名。汪德邁發表這篇文章的時間是1974年,當時他才46歲。在過去的七八十年裡,中國都沒有一篇研究這部小說的論文,可見汪德邁當時的眼光有多寬,能夠注意到這樣一部小說。

《汪德邁全集》出版:用七十年的時間,做“有溫度”的漢學

會議現場。

對中國學者來說,法國的漢學特別有親近感。王邦維說,他們討論的問題,基礎深厚,涉及到各個方面,對文化、語言具有一種相當深切的同情心。從瞭解,解釋、理解,到喜歡和讚賞,這種“有溫度”的漢學,就是法國漢學的特點。

撰文|李永博

編輯|肖舒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