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李斯本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的一介平民,他拜荀子為師,學成後,觀天下大勢,認為秦國既有兼併天下之心,也有兼併天下之實力。於是立下宏圖大志:助秦王一統天下。

李斯到了秦國,先拜在相國呂不韋門下,李斯出眾的才華很快得到呂不韋的器重,呂不韋認定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能輔佐秦王做一番大事業的人,由呂不韋推薦,李斯跟隨在秦王嬴政身邊,算是他的伴讀,平日裡他和嬴政談論分析六國政治軍事優劣,在極短的時間裡就獲得了秦王嬴政的賞識和器重。

李斯向嬴政諫言:滅六國先滅韓,一是韓國實力最弱小,再有出函谷關就是韓國,它擋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滅韓可以對其它諸侯國形成壓力。嬴政認同李斯的意見,開始籌備發動韓國的戰爭。

在韓國,有一個人叫韓非,他是韓國的宗室子弟,也是戰國法家思想的代表,他將商鞅、申不害、慎到的學術完美地結合了起來,他吸收老子學說的精華融入自己的學說,他留下的《韓非子》一書,成為後世歷代王朝治國的思想基礎之一。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在李斯去往蘭陵拜荀子為師時,與他相向而行的,正是韓非,他們兩人同時拜在荀子門下,也是老師荀子引以為傲的最優秀的兩個學生。在共同學習的歲月裡,韓國公子韓非和平民出身的李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欣賞韓非的淵博與深邃,而韓非,他羨慕李斯的自由和果決。

荀子、韓非和李斯,師生三人的思想並不統一,但不影響他們彼此之間深刻的尊重。

荀子認為,將以政府強制力為後盾的“法”,用以彌補“禮樂”無法約束人們行為的不足,治天下,必須禮義與刑罰並重,他主張禮法互補。但荀子是有側重的,他認為治國的根本是禮,法是必要的輔助。

李斯反駁他的老師,他說如果禮義是根本,那你什麼解釋秦國呢?秦國從來不講禮義,他們永遠執行最簡便和最實用的治國方略,經過變法和三四代秦王的努力,秦國的實力遠超他國。國家富強,才能談及其他,否則甚至可能要面臨滅亡的命運。所以,秦國才是治國的榜樣。

荀子激烈反對李斯,說表面上秦國很強大,但他與天下為敵,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呢,大家都急功近利,所以世道才如此的混亂,但這不會長久。你看問題不要只看表面,而應該看到問題的根本。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相比老師的以禮樂為本,和師兄的實用主義,韓非相對摺中,他說:儒家學說主張的禮、德和仁愛固然是好,但平庸的統治者更常見,民眾也沒有普遍的自覺性。現實是庸君庸臣在治理國家,民眾不可能自發地生出大義,所以,治國不能天真地依靠明君賢臣,而是要在庸君庸臣的客觀條件下進行制度設計。

他們都是正確的,區別在於不同階段,不同的現實條件,選擇最有利的那一個罷了。三人的主張也受到個人認知和訴求的制約。荀子已經年邁,他考慮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荀子當然深刻,中國後來兩千餘年的歷史為他做了最好的證明。

李斯第一追求的是個人的成功,他明白,秦國是他實現夢想的地方。有人評價李斯是個自私的人,又說他是個冷血的人。如果單評價一個人,李斯有他的弱點,但李斯後來的選擇證明了,他才是那個順應時代和歷史潮流的人,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韓非不同,他是韓國貴族,和李斯相比,他沒有個人的自由,他生來就是要為韓國服務的,他來求學,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尋找韓國圖強之路。回到韓國的韓非,屢屢上書國君請求變法以讓國家富強起來。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此時的韓國面積已經非常小了,除了都城,只有十幾個城邑,在強鄰秦國虎伺之下,韓國根本不具備發展的條件,更無強大的可能。向秦國納貢也許是苟延殘喘的唯一方式。韓非也可能非常明白這一點,但他的身份和使命決定了,明知不可為,也只能為之。這是韓國之悲,對於偉大的思想家韓非來說,更是個人的悲劇。

韓非退而著述,十年時間,他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內儲》,十餘萬言。看過他著作的人無不感慨佩服到無地。一次,嬴政看到了韓非的《孤憤》和《五蠹》,他拍案叫絕,說要是能和此人坐而論道,死而無憾。於是,嬴政請韓國將韓非送到秦國來,嬴政迫切地想要見到韓非。

韓非來到了秦國,他不是來和秦王坐而論道的,從身份上來說,他是和韓國生死休慼的國家代表。弔詭的是,韓國的生死存亡繫於秦,但真正欣賞他甚至可稱之為他知音的,正是他和他的國家最大的敵人——秦王。當然,還有他的同學、好友兼知己——已是秦國公卿的李斯。

韓非向秦王嬴政遞上自己的請求《存韓》。這和李斯滅六國第一先滅韓的戰略背道而馳。以嬴政的做事風格,韓非秒秒鐘將成為刀下之鬼。但嬴政很猶豫,他太欣賞韓非的思想和才華了,他甚至希望韓非能與李斯一起助自己平定天下。也許李斯也曾經有這樣的念頭。但當二人都明白韓非不可能為秦所用時,韓非其實也就只有一條路,就是死。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李斯向嬴政的進言: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只會為韓國效忠而不可能為秦國效力,大王愛惜人才捨不得殺他,又沒辦法重用他,終究還要放他回韓國的,這是在為自己留下隱患,從長計議不如殺了他。秦王同意了李斯的意見,於是李斯令人給韓非送去了毒酒。後來秦王后悔了,急忙令人去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中毒身亡了。

後世依據這段故事,認為李斯這是在借刀殺人,他殺韓非是因為深知自己不如韓非,是嫉妒他。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理由有三。

一、李斯和韓非二人地位懸殊,李斯根本沒有必要置韓非於死地。

韓非來到秦國時,李斯已經是最強大國家的重臣,是秦王最倚重和信任的大臣。而韓非說白了不過一使者,也可以說是韓國送來的人質。二人地位形勢相差是巨大的。李斯根本沒有必要除掉一個對自己毫無威脅之人。

二、李斯和韓非互為知己,無論是現實還是感情,李斯都更希望韓非能為秦王所用。

李斯對韓非是敬重的,對於老同學的到來,李斯甚至是激動的,這體現在他親自出城去迎接自己的同學的行動上。時移世易,二人當下的身份已經完全顛倒了,二人也都是和自己的國家命運緊密相系,成了無法統一的矛盾體。這不禁令人感到悲愴,卻又無可奈何。對這一點,韓非是,李斯又何嘗不是呢?

李斯篤定秦國終將蕩平六國,完成中華版圖之大一統。這個大勢無人可以抵擋。而韓非應該也是明白的,筆者猜想李斯或許會冒出一個念頭,那就是韓非可以為秦王所用,摒除自己的家國概念,以天下為任,完成天下統一。

兩人過往的友誼和信任基礎,尤其是彼此欣賞的基礎,一個人存有這樣的想法,是人之常情。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三、李斯的第一身份是個政治家,在國家利益和個人感情面前,李斯當然要做出和他身份相匹配的選擇。

韓非鄭重向秦王上書,提出“存韓”,李斯明白,韓非是自己的敵人。而敵人是應該被消滅的。李斯是秦國的重臣,在他的價值鏈上,國家的利益是第一利益,不要說是個人的感情,就算是家人的性命,一方一隅的利益,該犧牲的時候也是要犧牲的,類似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汗牛充棟,隨便就能舉出一大堆來。

所謂的妒賢嫉能說,不是沒有,但在李斯和韓非之間,應該不存在出現這種情況的土壤。遺憾、無奈、痛惜,是韓非悲劇結局,所以當事人更真實的感情。尤其是以無情著稱的秦王。秦王對韓非的態度,也註定了對待韓非,李斯不可能獨斷專行。

我們猜想一下韓非臨死時,他該有怎樣的心境呢?

對於自己欣賞的老同學李斯,尚在李斯一文不名時,韓非就是羨慕他的,最羨慕他的,就是他的自由,羨慕他能無牽無礙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他自己,只能回到韓國,去履行自己的職責。韓非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是那個時代極少有的能將法、術、道、儒等學說雜糅到一起,取其精華,找出非常客觀和切實可行治國方略的人。韓非在某種程度上,總結並完善了前人的學說,我們今天將韓非的學說看做是法家,其實,稱他為春秋戰國思想集大成者才更為恰當。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韓非的思想在他活著時無法被韓國所用,更無法在他國所用,這是韓非的悲劇。可是,秦國要走的路,秦國的戰略,韓非是認同的,他更加明白,他的同學、好友和知己李斯,是最有可能將他的思想發揚光大的。如果二人的地位和情勢倒過來,韓非會饒恕李斯嗎?

我敬重你,佩服你,可是,你是我的敵人,你和我都不僅僅只代表我們自己,殺了你,是我必須要做的。

我敬重你,佩服你,可是,我只能是你的敵人,你殺了我,我完全理解,你做得對,如果反過來,可能我也只能如此。

筆者更傾向於二人是這樣的的內心世界吧!

韓非死後,李斯協助嬴政完成大一統的帝國基本的建設,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馳道同軌。秦在一統天下的過程裡和後來對於國家的治理模式上,很多地方繼承了韓非的思想,韓非的理想算是實現了,不能不說,這算是從另一個方面對韓非的告慰。

甚至,就連秦國的一統之路,也是先滅了趙國,再回頭滅韓的,這個舉動,不知道是不是嬴政多少受了《存韓》的影響和觸動?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斯有一段蓋棺定論性的總結,筆者認為是比較客觀的:

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司馬遷說他最大的問題就是阿諛奉承、曲意附和。所以最後才落得個被腰斬、夷三族的下場。若他沒有這個問題,那麼李斯歷史地位就可以和周公、召公並列了。

這令人不免想起他的老師荀子曾經告誡他的,說你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能只看表象。而李斯是個實用主義者,他晚年太留戀自己的高官厚祿了,畏於趙高和胡亥聯合起來的絕對優勢,而屈從他們的驅使,昧著良心殺扶蘇,殺蒙恬、蒙毅等國之柱樑,終究因為倒行逆施,逆問題的本質,天道輪迴,李斯自己終於萬劫不復。

李斯殺韓非是因為嫉妒?三個不可能,尤其要顧及嬴政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