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前言:

在古代歷史上,北征這個詞很少出現,反倒是北伐的使用頻率極高。為何向東西南出兵都用“徵”字,向北卻用“伐”字比較多呢?

其實北征也曾經出現過,只不過徵和伐的意思有些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向北的戰爭到底用北征還是北伐,都不能一概而論。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一、北征與北伐

歷史上最著名的北征戰爭,大都發生在明朝,而且從朱元璋開始就使用北征一詞。更有趣的是,朱元璋並非在一開始就用北征,而是到明朝建立後才將北伐改成北征。

自明朝成立以來,朱元璋對外戰爭都用“徵”字,不論東西南北,包括朱棣在內,依舊將與少數民族的戰爭定義成北征。

與明朝不同的是,宋朝攻打北方和南方都成為“伐”,這就十分耐人尋味了。

南征北伐一直是人們固有的習慣用法,可宋朝不論南北都用伐,明朝卻都用徵,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其實從字面意思來講,徵與伐都代表著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用。但若是細究起來,北伐與北征卻有著極大差別。

北方勢力一直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而且北方軍隊戰鬥力強,但物資匱乏,所以經常有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邊境的事情發生。

從最終的戰鬥成果來看,北方勢力鮮有敗仗。若是時機成熟,北方建立的政權會逐漸取代南方政權,比如元朝和清朝。

不過明朝確是個例外,朱元璋在南方一路攻打元朝城池,最終贏得勝利。他的兒子朱棣發動北征,也取得不錯的效果。所以不論從名稱上看,還是從結果上看,朱元璋父子對北方的戰爭都獨樹一幟。

至於朱元璋為何將其定義為北征,其實與徵和伐這兩個字的含義有關。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徵與伐的含義

從周朝開始,禮這個字就成為人人奉行的標準,在任何領域都要以禮為重,包括行軍打仗。

周朝禮崩樂壞之前,將軍對陣必須擂鼓,只有另一方同樣擂鼓迴應,雙方才能交戰。一旦碰到國家有災荒、親人離世等變故,敵國不可以趁機而入。

在這種禮制下,對於戰爭的稱謂當然也有明確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徵與伐的用法。

徵一般代表著尊貴一方對弱小一方出兵,或者是出於正義的戰爭。

比如天子對不聽話的臣子發兵可以用徵,但其他國家無緣無故又沒有天子命令是不允許發動戰爭的,即便發動戰爭也不允許用徵這個稱謂。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所以不論什麼方位的戰爭,正統或出於正義的情況下都可以用“徵”這個字,除了北方。

周朝的北方勢力給國家穩定帶來巨大隱患,幾乎人人都憎恨那些少數民族,所以對於北方的戰爭,一般都稱為北伐。

伐這個字有著更強烈的情感,更代表著一種態度,有時候也可以用作貶義。但這個字充滿殺氣,而且不僅限於正義上的戰爭。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如果說北征是點到即止的君子戰役,北伐就是帶有報仇和不死不休的目的,尤其是對於有仇恨的北方民族,使用北伐一詞再合適不過了。

至於之前提到過的南伐與北征,則是歷史上少有的特殊情況

三、宋朝的南伐與明朝的北征

在封建思想嚴重的宋朝時期,“徵”意味著君主對其他勢力至高無上的控制權。而且南方都是本國領土,從正統地位上來講,平定南方使用南征一詞是慣例。

但宋朝實力不強,很難與北方政權相抗衡,為了能夠獲得更多地盤和兵力,只能先從南方下手。既然是想要奠定地位,那開戰後就不可能點到為止,一定要決出勝負。

所以即便是對南方的戰爭,趙匡胤同樣用南伐一詞。時間一長,整個北宋都沿用南伐的用法。

古代戰爭講東征、南征、西征,為何“北”向卻多用“北伐”呢?

到了朱元璋時期,起義之處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起義軍與正統元軍作戰視為造反,所以無法用徵這個字,只能用伐。

不過當明朝成立後,朱元璋有了使用徵這個字的基礎,加上一直以來與元朝餘軍作戰,又是唯一能與北方勢力抗衡的朝廷,用北征更能象徵自己的實力和地位。

總的來說,徵與伐的意思大致接近,不過徵代表著正統、強大和點到為止,伐則充滿不死不休的強烈情感。至於到底用哪個字,還要看當時的實際情況。